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概论-5-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讲解

地震概论-5-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讲解


ssz
地震概论
2、 地震震级
科学家们和公众询问地震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它 的大小。因此,地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简单的方法从 地震记录上确定地震的大小。地震台站所用衡量地震 大小的最普通单位是地震震级。在1935年查尔斯·里克 特(Charles Ricer)在加州理工学院发明了类似的方 法测量地震大小,和达也曾经用类似与确定恒星的大 小的方法确定日本地震的大小。里克特提出按照地震 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将地震分级。
09
35.9 90.5
11
3
09
26
10
35.9
90.5
10
62
8.2
34
IGCEA
491
8.0
108
NEIC
/p/gg_zd
ssz
区别 地震概论
3、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 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倍),则地震震级是 ( 4 )
/p/gg_zd
ssz
地震震级确定
地震概论
用一张特殊的标度图,计算一个地震的ML的过程是很简单的: (1)用S波与P波到达的时间差,计算出距震源的距离(S-P=24秒); (2)在地震图上测量出波运动的最大振幅(23毫米); (3)在下图左边选取适当的距离(左边)点,在右边选取适当的振幅点, 两点联一直线,从它与中央震级标度线相交点可读出ML =5.0。
5.3 地震序列
5.3.1 地震活动期间地震序列的结构 5.3.2 余震预测
/p/gg_zd
ssz
5.1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概论
时 空 强
发震时刻
经/纬 度和 震 深度 级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 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 发生8.0级地震。”
地震概论
近震震级标度ML
• 李克特( C. F. Richter)于1935年通过美国 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地震研究 ,使用的仪器是伍 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进行记录(周期0.8s, 阻尼0.8,放大倍数为2800倍)
ML = log A - log A0

= log A/ A0
/p/gg_zd
震波随距离的衰减
• S(△)为台站校正值,对于不同的台站和不 同的仪器,其值不同,规定以北京白家疃地震 台的基式地震记录为ML的标准,即S=0,其它 地震台站和仪器要另求S值。
/p/gg_zd
ssz
量规函数
地震概论
• log A0是震中距的特殊函数,写成 R( Δ)量规函数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岩石释放能量与地震波的能量之间的比例(比例 在0~1/2 之间),与应变能释放的快慢有关系。若释放 得极慢,可全部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而不产生 地震波。若释放得极快,则最多只有一半的应变能化 作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岩石总应变能是不易估计的,但地震波能量可以 用振幅的平方去估算。普通所说的“地震能量”是指 地震波能量而言,它比实际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可能要 小二三个数量级。
/p/gg_zd
ssz
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地震概论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有一定联系。烈 度大小与地震震级大小、离震中的远近、 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 因素有关。总的说来,地震震级越大,烈 度越大;距震中越近,震源越浅、烈度也 就越大。
/p/gg_zd
/p/gg_zd
ssz
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根据观测到的地 震波资料可以获得: 各种震相的到时…
/p/gg_zd
P波
地震概论
P波到时
S波 S波到时
地震记录波形图
ssz
发震时刻的测定
S波走时
P/S波到时差
P波走时
/p/gg_zd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查尔斯·里克特(1900~1985年)——里氏震级发明者
/p/gg_zd
z
地震概论
里氏震 级系统
• 近震震级标度ML • 面波震级标度MS • 体波震级标度mB和mb
/p/gg_zd
ssz
• 规定:A0=为伍-安氏扭摆仪在离震中100公 里处的记录振幅等于千分之一厘米。以此
为基点。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 里氏震级M是最大地震波振幅以10为底的对 数.一般振幅随距离增大而减小,里克特选择 距震中距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对一个100 千米外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 到1厘米的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10( 4 )
图4.2 唐山地震遗址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地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三分量)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观测点接收到地震波
/p/gg_zd
ssz
地震学有关 震相特征的 规定说明:
地震概论
t:震相到时,例如tp是P波初动的到时, ts是S波初动的到时 等,一般算至秒。
地震概论
震中距离/km
PS波到时差
震中 距
P、S波走时曲线图
/p/gg_zd
BKS
21.0
JAS
20.4
MIN
12.9
190
188 105
ssz
地震概论
以加州的3个地震台BKS、JAS和MZN为中心的弧相交于震中
附近——奥拉维尔大坝细线是一些主要断层的地表位置
/p/gg_zd
1)甲乙的出发点距离终点的距离是多少? 30km 2)甲乙的出发时间是什么时刻? 上午7:00 3)甲/乙到各地的时间曲线?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 (即经度和纬度、震源深度,以及地震 大小(即震级)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 数。
发震时刻: H
/p/gg_zd
ssz
T:震相周期,以秒计算。
地震概论
△:震中距离以度数或千米计。
α:观测点指向震中的方位角,可用P波初动的水平位移分
向测定,即AE:AN=tanα。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1、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震源的求法(近震的时空参数)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
发震时刻
序号
(UTC)
震中位置
震源 深度 /km



纬度 /( oN)
经度 /(oE)
1
09
26
13
36.2 90.9
定位 台站

25
震级 MS
8.1
计算 震级
台站 数
测定 机构
25
APCEA
2
09 26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 当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总和。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 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时投向日本广 岛的原子弹。
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 年5月22日智利的9.5级地震。
/p/gg_zd
ssz
1、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地震之前,震源处有应变,
我们假定震前震源处的应变能为
E1,由于发生了地震减少到E2。 E= E1- E2就是被地震所释放的应 变能。
ssz
零级地震的规定
地震概论
• 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 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 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 的震级为零级。
/p/gg_zd
ssz
李克特定义
地震概论
• 当Amax/ A0=1时,M=0
• 当Amax/ A0=10, 102, 103, 时,M为1 、2、3 地震
/p/gg_zd 距离/千米
s-P/秒
震级
振幅/毫米
ssz
问题:
地震概论
• 1 、地震仪没有正好放在震中100千米地方, 怎么确定震级?
• 2、不是用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怎么确定震 级?
/p/gg_zd
ssz
我国使用的ML公式
地震概论
• ML = logA +R(△)+S(△) • R(△)是量规函数,它的物理意义是补偿地
地震概论
地震概论
ssz-gogo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第五章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5.1 地震基本参数
5.1.1 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5.1.2 地震震级 5.1.3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5.2 地震能量
5.2.1 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5.2.2 震级和能量的关系
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或 破坏程度。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p/gg_zd
ssz
区别 地震概论
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其次,确定震级和烈度大小的依据不同。
震级是根据地震台站的仪器记录,按 一定公式推算得出。
地震烈度的大小,是根据地震发生时 人的感觉及室内摆设的动摇情况,以及房 屋和其他建筑物的破坏轻重程度,还有地 面破坏现象等来确定。
P、S波走时曲线图
地震概论
由tp/s到时得P和S到时差
P/S走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