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2001-12-26来源:本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
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自宜昌至江阴(常州附近)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各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426、4382、7112、90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2.550、5.010、4.040、4.33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76、1.14、0.573、0.486千克/立方米。
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屏山和宜昌水文站。
从80年代至2000年,汉口与大通两站的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支流中以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输沙量较大。
其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65.4、497.3、48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01、0.2803、0.559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80、0.564、1.03千克/立方米。
(二)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2000年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分别是:1772、4712、7420、926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是:2.72、3.90、3.36、3.39亿吨,年平均含沙量是:1.54、0.828、0.451、0.366千克/立方米。
各站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沙量仅屏山站略大,宜昌、汉口、大通站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2000年长江支流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年径流量分别为:593.1、579.1、454.0亿立方米,年实测输沙量为:0.363、0.225、0.153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566、0.388、0.340千克/立方米。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荆江河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347公里,穿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
荆江左岸有沮漳河汇入,右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洞庭湖又于城陵矶汇入长江。
依据河型的不同,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可分为上荆江(长172公里)与下荆江(长175公里)。
上荆江河弯平顺、稳定,弯道处多有江心洲,主要江心洲有12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窄长。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单股少汊,主要江心洲有4个,两岸边滩较多,形态宽短,大的弯曲段原有12个,裁弯后为10个。
1、荆江河道泥沙冲淤量据河道地形图计算,荆江河段平滩河槽1966年至1998年共冲刷39169万立方米,其中四分之三的冲刷量发生在上荆江。
与此相应,洞庭湖分流分沙量不断下降。
2、横断面变化上荆江横断面多呈“W”型,变化较小,有冲有淤,基本上为周期性变化。
下荆江横断面多为不对称的偏“V”型,横向变形的基本型式是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横断面形状基本未变,向横向位移。
当河弯剧变时(切滩、撇弯),横断面可发生滩槽互易。
上、下荆江过渡段的横断面一般近似“U”形。
3、纵断面变化与河道横向宽窄、弯道曲率的变化,以及分汊、分流等因素相对应,河道深泓线呈起伏变化。
比较1975年、1996年、1998年的深泓高程,沿程有升有降,河床冲淤相间。
(二)城陵矶至武汉河段该河段全长248公里,两岸湖泊和河网交织,汉口有中游最大支流汉江汇入,河段内有中下游曲折率最大的簰洲弯道,狭颈宽度与弯道长度之比为1:12。
本河段河型属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型,大的江心洲有13个。
河道窄段一般有节点控制,节点是本河段的一种典型河谷地貌,是由滨临江边的山丘和基岩出露的阶地所构成。
两岸共有21个节点,左岸10个,右岸11个,节点间纵向直线间距5至40公里不等。
1、河段泥沙冲淤量历年来该河段冲淤相间,总的趋势是淤积。
据河道地形图计算,1966年至1998年其平滩河槽共淤积25450万立方米,其中1996年以前淤积35410万立方米,1996年至1998年冲刷9960万立方米。
2、横断面变化多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单一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次之,弯曲性河段和顺直单一性河段的断面冲淤变化较小,低山丘陵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最小。
历年冲淤幅度最大者可达5~10米。
3、纵断面变化其深泓线纵断面呈起伏变化。
比较1966、1996、1998年的深泓线高程,总体上有升有降。
四、重要水库、湖泊的淤积(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淤积调查至80年代末,长江上游地区共建水库11931座,总库容约205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13座,总库容97.5亿立方米。
据截止1992年的调查资料,上游地区水库年淤积量约为 1.4亿立方米,年淤积率约0.68%。
其中,大型水库年淤积率为0.65%,中型0.39%,小型0.90%。
(二)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中游、丹江入汇口下游0.8公里。
总库容174.5亿立方米,死库容76.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745平方公里。
工程于1959年10月截流,1968年开始蓄水发电。
1、入库水沙量坝址1954-1991年平均年径流量393.8亿立方米。
入库沙量80%来自汉江,汉江入库站1960~1989年平均年输沙量4700万吨。
由于上游建库,特别是1989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汉江入丹江水库沙量大减,1990年至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仅为920万吨。
2、水库淤积量库区曾进行66次断面与地形测量。
最近一次在1994年。
由此得出自1960年至1994年水库共淤积泥沙14.1亿立方米,淤积主要发生在1968年至1986年。
淤积物大部分分布在死库容,约为11.6亿立方米,占淤积总量的82%。
3、淤积横断面汉江库区的淤积以洲滩淤积为主,断面形状呈“U”型。
(三)洞庭湖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流域面积26.2万平方公里。
洞庭湖区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它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支流入汇,又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前为四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水沙。
这些来水来沙及区间来水通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比较紧张。
1、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
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
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立方米。
目前洞庭湖实际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河网。
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
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湖水年均输出沙量为0.43亿吨。
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四)鄱阳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饶河、信江和修水等五河的来水,经湖泊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低水为河道型,中高水呈湖泊型。
1、面积与容积的变化1953年至1976年湖泊面积缩减25%,容积缩减19%(面积和容积是按湖区平均水位吴淞高程22米计算),主要是围湖垦殖所致。
1976年之后变化较小。
2、泥沙淤积量泥沙主要来自五河,小部分来自长江倒灌。
1976年至1987年入湖沙量1.90亿吨,出湖1.12亿吨,淤积在湖内约0.78亿吨。
年均淤积709万吨,淤积比较轻微。
五、重大泥沙事件(一)下荆江的裁弯与撇弯近50年来,下荆江共进行过两次人工裁弯、发生一次自然裁弯与一次撇弯。
1、中洲子人工裁弯中洲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约81公里。
裁弯前河段长37公里,弯颈最小宽度3.5公里。
1966年-1967年5月实施人工裁弯。
2、上车湾人工裁弯上车湾下距洞庭湖出口约50公里。
裁弯前河段长35.8公里,弯颈最窄处宽为1.85公里。
1968年12月-1971年1月实施人工裁弯。
3、沙滩子自然裁弯沙滩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37公里。
1970年汛后弯颈最窄处仅1.5公里宽。
狭颈于1972年7月19日被水冲开,发生自然裁弯。
裁弯缩短了河长,加大了水面坡降。
据观测,其对长江干流河道的影响向上下游延伸,持续约20年。
4、石首撇弯1975年以后主流贴靠左岸,向家洲洲头崩塌后退,1987年后崩塌加速。
1993年11月狭颈宽度仅25米,1994年6月11日向家洲崩穿过流,发生撇弯。
(二)新滩滑坡1985年6月12日湖北省秭归县长江北岸新滩发生大规模滑坡。
滑坡长约2000米,宽约800米。
总滑坡体积3000万立方米,其中滑入长江240万立方米。
使该段河床最低点高程由22.5米上升至37.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