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清代在旗北沙巴尔台的地方,有个名叫德力格尔的老艺人曾挖掘过巴林石,并将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献给旗给旗札萨克乌尔衮。
乌尔衮又将此碗贡奉给康熙帝赞不绝口。
自此以后,历代巴林王公每逢进京,都要携带巴林石雕做为贡礼。
----民国初年,热河毅军驻林西镇守使米振标曾组织开采过,但得石甚微。
----日伪统治时期,伪巴林右翼旗公署曾雇佣当地群众采石探矿,将采得的石料加工成图章、墨盒之类,流入日本国至今仍被视为珍宝。
在日伪《大巴林蒙古情况调查》中记载;大巴林旗公署将叶腊石做为唯一的土特产,并建立开采机构,公布兴安西省矿业法令通告,严加管理。
----建国后,1958年“大办工业”时曾开采,但得石甚少,不久“下马”。
1973年建叶腊石矿,开始有计划地开采,当时有职工24 人,1978年轻工部把叶腊石矿列为中国三大彩石基地之一,将叶腊石命名为巴林石,并拨款资助开采。
经专家评定,巴林石的成分、色泽可与我国传统雕刻原料寿山石、青田石齐名,更在南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的叶腊石之上,可与宝石、玛瑙相媲美,遂引起国内外用户注意,争相采买矿石与雕件,到1986年巴林石矿为全国17个省市近百家工艺石雕与镶嵌厂家供应原料。
----巴林石为季节性开采。
采矿运用立井、斜井、露天等多种方法,实行采探并举。
----巴林石的分类命名,基本上采用传统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
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
----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历来就有"世界鸡血石在中国,中国鸡血石在巴林"的说法。
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
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分外夺目。
其大小为国内最大,被称为"中国鸡血石王"。
----巴林福黄石,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
----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美丽奇妙。
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
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石质细润,同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巴林石,出产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学名叫叶腊石。
与寿山石、青天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
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的石头。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
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
1978年被轻工部正式命名为中国巴林石。
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胡耀邦、李鹏等都亲临过巴林草原。
在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藏石家于占武先生,曾请篆刻家崔连魁,篆刻"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纪念玺",赠送香港。
在澳门回归之际,他又邀请了著名篆刻家刘江篆书印文,制作又一件巨玺"澳门回归祖国纪念玺",送往澳门,这在区内外引起轰动。
老一辈革命家胡耀邦、张爱萍、方毅、谷牧等人的印章料石,都是著名微雕大师朱云青用巴林石章料篆刻的。
据朱云青先生介绍,他还用巴林石精料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篆刻了印章,这些是巴林人的骄傲,也为巴林石增添了不尽的光彩。
难怪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掂量着手中的犀角冻鸡血图章,激动地说:"价值连城",遂题"宝玉天生"四个大字。
巴林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最适于篆刻印章或雕刻精细工艺品,为上乘石料,历来为中外友人所推崇,乃是藏品中之珍品。
多次在国内参展,誉满南北东西,从港澳地区,到东南亚各国,从欧美到东瀛,几乎传遍世界,名扬四海。
巴林石在出口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瞩目。
1979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备受青睐。
巴林石作为石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涵盖着赤峰地区远古文明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蕴,而且将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抹。
购员-曾为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属地——喀啦沁旗锦山的灵悦寺内,供奉着一尊石佛(高14厘米、宽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质属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杂质。
因属朝产,多年供奉,具体资料已无从考证。
观察石佛,与众不同,头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态,带发罩,露出两根辫子,服饰为窄袖长袍,衣纹线条流畅,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盘坐在莲花台上,应该说,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
从雕刻手法上看,此佛应是唐宋时期所刻。
----有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落的庆功宴上,属下奉献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口地称赞:“腾格里朝鲁!” 意思是“天赐之石”。
清朝时,石碗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
最近,在一座古墓中,还发现了殉葬的黄色巴林石碗。
----在喀啦沁旗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着“喀啦沁王之宝”,另一方刻着“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隶书,两方章是在王爷府院内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爷之印。
民国初年,矿物学家张守范命名巴林石为“林西石”,日军侵华时期,曾抓劳工开采过矿石,行动很诡秘,管理森严,劳工也不懂采的为何物,鸡血红和彩石矿脉都被开采过。
----七十年代初,地质部门前去考察,发现有遗留采坑多处,规模很小。
民间流传历史上曾有南方人用骆驼驮走过巴林石。
1973年,正规开矿时,发现一个采洞内有点灯用的油碗,一只陈旧的鹿角,一把不是当地人所用的刀子,一个粗雕成型的佛像,这些现象表明,过去确有南方人前来探险和采石。
----石巢先生在1982年就预见到:巴林石“储量丰富,将来可成名矿”。
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公司率金石界专家考察了矿山,确定巴林石为雕刻彩石原料的三大支柱之一。
----从巴林石采矿始,当地的三家雕刻厂应运而生,以后,巴林石逐渐被福州、青田、北京、西安和山东等地所用。
近年来,福建开办石雕厂,大量采用巴林石为材料,为推广巴林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巴林美石大放异彩巴林石是天然宝石的一种,属含水的铝硅酸盐类,是以高岭石、地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组成的粘土岩,因矿床坐落于内蒙古巴林草原而得名,属国内著名的四大印石之一。
巴林石早在红山文化的文明时期,就被人们开发利用,并赋予浓厚的文化积淀。
此后各个朝代中,各民族的人们,都对巴林石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巴林石文化”。
根据出土文物证明,在辽代,巴林石是契丹人重要的文化代言人。
现已在辽上京出土了很多的印章和佩戴饰件,其中有文物证明辽太祖耶律原料的上层人物用的生活器皿,如高足杯、鼻烟壶和饰件等,且被一代天矣成吉思汗称为“腾格里朝鲁”(天赐之石)。
在伪满州国时期,日本人对巴林石如获至宝。
雇佣中国劳工在巴林石矿进行了掠夺性开采,所得石料均被运回日本,至今被视为珍品。
此后,巴林草原虽几经战乱,但巴林石少量的开采却一直没有间断。
1972年周总理从日本人那里得知,北方还有彩石(即巴林石)后,立即指示要很好的开发利用。
到了1973年,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巴林右旗开始筹备建巴林石矿,同时辽宁省及地质、 1974年巴林石矿正式建立,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现代化矿山企业。
为了使巴林石矿延长服务年限,自建矿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及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巴林石集团对该矿一直实行限量开采政策,使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协调下,巴林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巴林石矿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巴林石独家开采的生产格局。
能上能下林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巴林石矿认真贯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规、政策,将巴林石的开采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瞄准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并放眼长远,对采矿和销售进行科学的调控。
赤峰是巴林石之乡,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造就了一大批以巴林石为主要印材的篆刻家、篆刻爱好者以及藏石家、鉴赏家。
在他们的努力下,“美石之级”将与“篆刻之乡”比翼齐飞,近年,印界人士又纷纷组织起来成立印社,并组建了巴林石协会,团结广大篆刻家、雕刻爱好者,为继承和发扬社会篆刻、雕刻艺术传统,通过开幕展理论研究,创作实践,对外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本地印学印材研究水平,开创具有地区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篆刻和雕刻艺术新风,同时推出巴林石,以石带印,以印促石,努力使印和石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1995年巴林石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弘扬巴林石文化,打好巴林石可持续发展的这张牌,使巴林石流芳百世,造福子孙,巴林石集团专门建立了“巴林奇石馆”,让人们永远能够乍到巴林石绝美的色彩,奇妙天成的纹理以及巴林石工艺品名贵的风采。
随着巴林石声誉的日渐提高,巴林石在当代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为重要,1994年,日本国把兰亭笔会定在巴林右旗召开,中日著名画家、书法家共赏奇石挥笔作画共同赞美巴林石,1995年巴林奇石馆落成典礼时,费孝通副委员长光临了这次活动,布赫副委员长为巴林奇石馆题写了馆名。
1997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国际花卉奇石展览会上,巴林鸡血石展品“夕阳红” 被评为唯一一个一等奖。
1999年山东淄博中国第四届赏石展上,巴林石展品获得了三金二银的佳绩。
同年在柳州参加了国际奇石展,巴林石又获“一银一铜一优”的好成绩,2000年2月24日在中国宝石协会评选国石精品展览评选中,巴林石送展的40件展品有20件获奖,占参展总数的50%,在全国10个国石候选石中榜上有名。
2001年在中国宝玉石协会最后一次精品展览评选中,巴林石与其它“三石两玉”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国石”称号,2001年10月在上海APEC会议上巴林石又一次被定为国礼赠送给与会的二十位国家和地区政府首脑,把华夏文化和友谊传遍全世界。
为了能使这种美石被更多人所认识,使巴林石的这种文化现象更专业化、具体化,现已有《巴林石杂志》、《巴林石考》、《巴林石谱》、《中国巴林石》、《候选国石——巴林石珍品集》、《巴林石等有关巴林石的专业性文献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巴林石文化内涵,推动着巴林石事业向着更为健康更为广远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巴林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其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名石之所以被认可推崇,主要在于其自身所具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