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文化的调查报告 3

客家文化的调查报告 3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调查时间:2013年8月10日—8月16日小组成员:所属班级:指导老师:目录引言 (3)一.调查背景 (3)二.调查目的 (4)三.调查方法 (4)四.客家和客家文化的概述 (4)五、宁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 (5)六、宁化客家文化的演变 (8)1、农业生产习俗 (8)2、饮食习俗 (9)3、婚姻习俗 (10)4、丧葬礼俗 (10)5、服饰 (10)6、语言 (11)七、对于保护客家文化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2)八、小组关于保护客家文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2)1、政府角度 (12)2、政府与组织合作角度............................. (12)3、组织与组织合作角度.......................... (12)参考文献 (13)附:照片访谈提纲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引言:宁化客家文化由来已久,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同时又受到宁化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南方土著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

本文从农业习俗、教育、语言文字、饮食、建筑、婚丧习俗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调查背景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也包括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同样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大部分学生对各自的地方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对部分文化产生怀疑和抵制,无意学习、继承和发扬。

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教育的新支点来引导我们加深对各地文化的认识、思考。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暑期时间我们通过对宁化客家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研究,提高审美欣赏能力,促进了我们走出教室与课本的学习,走进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学习。

二、调查目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关注社情民情。

本次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让我们对地方文化的实地调查研究,来提升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领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同时,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更要有爱乡精神和文化精神,所以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地方文化之旅”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进行一次关于家乡文化之旅,体会家乡文化的神韵。

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创新发展。

三、调查方法1、文献法:在实地调查之前先通过网络及相关媒体了解宁化客家文化的相关信息。

2、观察法:小组成员深入宁化客家文化所在地,实地观察和收集有关于宁化客家文化的信息资料。

3、访谈法:小组成员从宁化县政府相关部门处联系到了国家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访问,也提出了一些我们小组讨论时所产生的问题,并请其作出了解答。

四、客家和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

它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特别是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

五、宁化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一支系统分明、富有特色的分系,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宁化客家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

自西晋“永嘉之乱”至南宋,客家先民们为逃避战乱和自然灾害等,举家整族,不断南迁,最后聚集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西晋末年,民族矛盾加深,随后发生了“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人民不堪忍受,纷纷起义,中原地区陷入战火之中。

“使‘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难江左者十六七’,是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中原人民南迁”,[1] 这时,有部分先民跨入武夷山脉进入闽西。

据考证,客家先民进入宁化的最早时间应是唐朝末年,公元 874 年,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的战火燃及大江南北。

为了逃避战乱,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的南迁。

当时,宁化战事很少,是理想的避难场所,且又是闽江、赣江、汀江的上游。

在当时没有公路的年代,可以称得上交通便利了,同时宁化由若干盆地组成,土肥水美,森林资源丰富,是一个栖息生活的好地方。

正如陈运栋教授在《客家人》中说的,宁化“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选居宁化为最多。

”从许多家谱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佐证。

客家先民们到达宁化安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以其人多势众并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见多识广的优势,迅速地发展了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和经济。

”[2]宁化客家人由于长期居住在山区及固守封闭式的生活传统,中原文化的影响深远,因而至今保留着中原文化的特征:1、以农为本“各种形态的客家先民在离开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迁居南下的时候,他们永远离开的只是他们先人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那方热土,却没有从根本上背离其先人所赖以维系其生存的基本手段——以农耕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 客家先民们到达宁化后,继承了中原“以农为本”的思想,依然以拓荒和种植为基础农业耕作。

他们垦荒造田,引水灌溉,注重耕作技术,发展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

这是中原汉民“以农为本”思想在宁化长期积累的结果。

2、尊师重教,兴学育才客家先民到达宁化后,秉承中原文化的气质和“书香门第”的家风,逐渐建儒学,设书院,办学校。

于南宋“建炎三年知县事施褆建儒学于东门”,[4] 明嘉靖年间建社学六所,创立书院。

从唐至清,宁化科举提名状元 1 名,进士 50 名。

其中伍正已为“唐大中十年进士”[4]、汀州第一位进士。

历史上宁化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如明状元张显宗,被誉为天下名志——《宁化县志》的修纂者李世熊,清著名书法家伊秉绶,“杨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的黄慎等,可以说他们都是当时的一代名流。

新中国成立后,宁化人尊师重教之风气得到发扬,乡乡设中学,村村建小学。

恢复高考以来,“宁化一中培养省状元 3 名”。

[5]3、崇尚祖先,尊祖敬祖“血缘家族不仅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灵魂”。

[3] 中原地区各姓多有建宗祠、祭祖宗的传统。

迁居宁化的客家人继承传统。

正如王东在《客家学导论》中讲到“客家人在由中原地区辗转南迁的过程中,虽然在总体上隔断了其与中原这方热土的联系,但在同一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明)以及已有的心理定势和文化心态作用下,并没有隔断其原有的家族血缘关系。

相反,由于迁移过程中的艰与险恶习,更是加强了其血亲成员之间的互相照顾和扶持。

”建祠堂“祠堂是宗族历史与荣誉的象征,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典的圣地,又是宗族议事、执法的场所,可以说是宗族的标志。

祠堂的建造是宗族奠基立足的宣言,祠堂的兴衰与昌盛是宗族势力的表征。

”[6] 宁化客家人非常重视修筑宗祠,宗祠建筑特别讲究,宁化宗祠从总体上看,具有明显的中原古风。

修谱受中原修谱之风的影响,宁化客家人非常重视修族谱,视族谱如祖宗,视如全族人的性命。

修族谱时,要举行各种祀祖仪式,向子孙宣扬本族的历史和荣誉,表达思念祖先和弘扬祖德之情。

4、恪守中原传统的民俗文化宁化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宁化地处山区群山环抱,宁化客家人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源自中原的民间习俗得以相对完整地被保留下来。

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人类文化事象中最能反映文化内涵的一类事象,是一种文化积淀”。

[7] 客家先民到达宁化安居下来后,不忘故地,仿效中原时代的小型宫堂造屋。

如上厅下廊式,这种建筑无论建筑技术,还是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都保留了中原地区汉族士大夫庭院式的建筑风俗。

婚嫁习俗《说文》:“归,女嫁也”。

宁化客家人称娶亲为“归亲”,称女子出嫁为“行嫁”。

在婚嫁习俗方面,一直遵循汉民族的古老传统。

其程序基本是按古“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个程序。

迎亲时,迎亲队伍白天到达女方家,晚上把新娘接上轿,于第二天清晨到达夫家。

此俗宁化至今还保留着。

《周礼》云:“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

这是宁化客家人恪守传统习俗的佐证。

婚后,离婚、改嫁的事情较少发生,民间流行“好女不嫁二夫”之说,表明作为中原移民的客家人,崇尚恪守儒家礼节。

丧葬习俗宁化客家人丧葬仪式庄严肃穆,丧礼繁文琐节甚多,主要遵循原有习惯办理。

其程序大致有入殓、报丧、落棺、祭奠、出殡、安葬等。

葬礼结束后,灵位尚存,从死日算起,每七日为死者“做七”就是做“七七斋”,“七七斋”做完之后,丧事才算结束。

此俗始于中原,流传闽粤,成为客家人的通俗。

体现了宁化客家人对于慎终追送的事情,做得十分周到。

节日习俗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是全国性的节日,当然也是客家人的节日。

在节庆习俗上宁化客家人也保留着中原节庆的习俗。

现以春节为例做个说明。

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为:放鞭炮、贴门神、对联和祭祖宗。

在年初一这一天,在宁化污水一律不可倒在屋外,必须用木桶或缸装起来,待第二天才能倒掉,其意是防止将一年的财气倒掉。

据相关资料介绍,河南一带也有这样的习俗。

服饰宁化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其中主干分子都是衣冠士族,他们虽辗转迁移南方,受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但相对稳定地保留唐代服饰的基本式样。

如清代以前,宁化客家人男女都穿“大襟衫”,有长短之分,连长袖,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沿侧缝直至下摆,这种衣服在历史上汉族男女装都采用过。

饮食客家先民在中原生活时以面食为主,而到达南方后则以米饭为主。

但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想吃水饺时,但又苦于没有面粉,于是把大米碾成浆状,置于锅内熬成糊状,冷后搓成团,再取一小团,捏成薄皮,包入韭菜、猪肉等,做成“韭菜包子”或将芋子蒸熟后打烂,和上地瓜粉,搓成团,取一小块捏成薄皮,包入馅,做成“芋包子”,其形态与水饺相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