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气象学课件
对流层中三个主要特征
⑴ 气温随高度而降低。平 均幅度为-0.65℃/100m。 即 γ =0.65℃/100m 称 γ 为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 率。
⑵ 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 运动。是引起大气上下层动 量、热量、能量和水汽等交 换的主要方式。
⑶ 气象要素沿水平方向分 布不均匀。如温度、湿度等。
小与纬度、季节、下热面性质、海拨高度及天气状况有关。 一般有:低纬>高纬;陆上>海上;夏季>冬季;晴天> 阴天;低海拨>高海拨。(吐鲁番海拔-154m,日较差大)
2.气温的年变化
annu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年变化: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陆地:北半球:最高在七月份,最低在一月份。
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1.二氧化碳:平均含量0.03%,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 辐射。
2.臭氧: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氧层。臭氧是吸 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
3.水汽: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并在相变过程中吸 收和放出潜热能。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 密度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 液三态变化,它也是造成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主要 物质条件。
1.气温的日变化
diur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有一个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陆地上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最高气温夏季出现在14~15点, 冬季出现在13~14点。海洋上最高值滞后陆地1~2小时。
气温的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其大
第一章 气象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大气概况 第二节 气温 第三节 气压 第四节 空气水平运动--风 第五节 大气环流 第六节 大气湿度
第八节 云和降水 第九节 雾和能见度 第十节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
概述
大气(Atmosphere) 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天气 (Weather) 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
温标
2.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温标。常用的温标有三种。
① 摄氏温标 ℃:把水的冰点温度定为0℃,沸点为100℃, 多数非英语国家使用。
② 华氏温标 F:水的冰点温度定为32F,沸点212F。一 些英语国家多使用。
摄氏与华氏的关系: C 5 (F 32) 9
F 9 C 32 5
3.水相变化: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 液体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凝结放出热量。一 般下垫面水蒸发,吸收热量;上空水凝结放出热 量。从而通过水相变化将下垫面的热量传给上层 大气。
4.对流(Convection) :一般将垂直运动称对流, 对流又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由于空气受热 不均引起有规则的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称热 力对流。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的对流运动称动力 对流,如空气遇山爬升等。
综上所知,空气与下垫面之间的热量交换是通过多种 途径进行的。
通常,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以辐射为主,乱流 和水相变化次之;
各地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平流为主。 上下层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对流和乱流为主。 以上均为非绝热过程。
四、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下垫面,所以 气温具有与下垫面温度类似的周期 性变化。如冬寒夏暖、午热晨凉反 映了气温日、年变化的一般规律。
1. 热传导(Conduction):空气与下垫面之间, 通过分子热传导过程交换热量,又称感热。空 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仅在贴近地面几厘米以内 明显,故通常不予考虑。
2.辐射(Radiation):地气系统热量交换的主要 方式。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放射出长波辐射 加热大气。如白天辐射增温,夜间辐射冷却表示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减小。通常γ >0。当γ =0时表示等温。
当γ <0时表示逆温。逆温既在某一气层中,气 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第三节 气 压 (Atmosphere Pressure)
一、气压概述
1.气压与天气 气压与天气之间有着密切的
关系,有时称气压表为晴雨 表。如高压控制下是,晴朗、 少云、微风好天气;低压控 制下是阴雨、大风和低能见 度坏天气。
③ 绝对温标(K氏温标) K:水的冰点温度定为273K,沸点为 373K(由英国物理学家Kelvin提出)。多用于理论计算。
关系:
K=273+C
二、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
辐射的基本特性
在自然界中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发出电磁波,电 磁波按其波长分为γ 射线、X射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 电波。温度高,辐射强,多为短波;温度低,辐射弱,多 为长波。物体因放射辐射消耗内能而使本身的温度降低, 同时又因吸收其它物体放射的辐射能并转变为内能而使本 身的温度增高。
根据大气运动的不同特征通常将对流层分为:
摩擦层(friction layer) :摩擦层又称边界层,从地面到
1-1.5Km高度。其厚度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大风和 扰动强烈的天气高于平稳天气。湍流输送是该层的基本运动 特点,多涡动,各种气象要素都有明显的日变化。该层水汽、 杂子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浮尘等出现频繁。
第一节 大气概况
一、大气成分:主要由多种气体(氮、氧、氩、二 氧化碳和臭氧等)、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干空气(Dry air):(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气体) 气体主要成分:氮(78.09%)、氧(20.95%)、氩
(0.93%)、 气体次要成分:二氧化碳(0.03%)、氢、氖、氦、
氪、氙、氡、臭氧等稀有气体( 0.01%)。
南半球:最高在一月份,最低在七月份。 海洋:比陆地迟后一个月,即最高在八月,最低在二月 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
它与下热面的性质、纬度和海拔等有关。 高纬>低纬; 陆上>海上; 海拔低>海拔高
五、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水平分布 海平面平均气温从赤道向高纬递减,南半球等温线大约与纬
4.杂质: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主要包括尘埃、烟粒、 细菌、病毒、花粉和微小盐粒等。它们主要集中在大气的低 层,影响能见度,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对太阳辐射具有 散射作用。在水汽相变过程中,杂质可以作为凝结核。
二、大气垂直结构
大气上界
大气很难定出上界,一
极光
般以物理现象发生的最
高高度为上界。极光发
特点:空气主要是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弱;水汽含量少;(3)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最初等温,到20~45Km气温突增, 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所致);(4)气层稳定利于飞 机飞行。
3. 中间层(Mesosphere):厚度: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
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下降;(2)大约在65 km 处是电离层,白天强,夜间弱。
2.气压的定义和单位
气压:指单位截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称大气压强,简称 气压。
在标准情况下(即气温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 上),760mm水银柱高的大气压称一个标准大气压,等 于1013.25hPa(百帕)(hecto-pascal)。
P=w/s=ρ ghs/s=ρ gh (大气压强公式)
圈平行,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不均匀,等温线不与纬圈平行。 ① 夏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冬半球较密集 ②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
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这是因为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 陆温度比海洋温度低,夏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缘故。 ③北半球冬季大洋西部从低纬向东北方向伸出一个暖脊直达 大洋东部中高纬海域。这是两个强大暖流黑潮、湾流所致。
自由大气(free atmosphere) :摩擦层以上称自由大气。摩
擦作用忽略不计,大气运动规律比较简单和清楚。自由大气 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层流,气流多波状系统。 对流层顶:厚度约为1-2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2. 平流层(Stratosphere):厚度: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
全球平均气温为14.3 ℃ ,极端最高气温63 ℃(索马 里),极端最低气温-94 ℃(南极附近)。
五、气温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气温随高度递 减的快慢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 表示 :
T
γ = 0.65℃/100m
z
式中: ∆T 表示高度增加 ∆Z 时,相应的气温变
象的综合表现。天气表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气候 (Climate) 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
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 统计平均结果。
气象要素(Meteorology elements) 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主要有:
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能见度和天气 现象。 海洋要素(Marine elements) 反映海洋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如海温、 盐度、海浪、海流和海冰等。
4. 热层(Thermosphere):厚度:85-800Km。又叫电离层。
5. 逸散层(Exosphere): 厚度: 800Km以上。地球大气
向宇宙空间逸散的过渡区域。
第二节 气温
一、气温的定义和温标 气温(Air Temperature)是大气的重要状态参数之一,是
天气预报的直接对象。气温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压场、风场、 大气稳定度以及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1. 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空气的冷热程 度,实质上是反映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当空气获得 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 温升高。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 小,平均动能随之减少,气温就降低。气温可以通过温度 表或温度计直接测得。
温度脊
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
湾流
黑潮
7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
“寒极”和 “热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