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摘要: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农业发展模式就是一大不同点,本文将着重比较两个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各自的特点,找出两个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点,主要包括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农业出口状况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

此外,本文还将对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两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及农村开发的重要性进行系统论述,并对两个国家的未来的人才需求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农业比较分析建议正文: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的农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差异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

美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的发展有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本土主要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本土气候主要是北温带和亚热带,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

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

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进了美国的农业发展。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农业发展条件就差的多,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度之间,以温带,亚热带为主,光热条件优越。

但东西部的干湿状况相差比较大,东南部一般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干燥度一般低于 1.5,西北部则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主,且干旱区与湿润区各占国土面积的50%。

此外,中国的土地状况不佳,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全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均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地形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原少,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

这些条件都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差异中国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较大,中国是大量的人种了大量的地,而美国是少数人种了大量地。

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所以美国农业生产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

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农场的数量不断减少。

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数也在不断下降,到2006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数为279.1万人,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0.9%,美国大约有20万农场主,其中,只有15%的农民是专职的,他们生产85%额农场品,其他的农民都是兼职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他工作。

1102 3 1039 -29 987 -29 982 -9 979 94 969 -4 966 -1 963 -6 959 0 956 1 954 3 -81 87 947 932 92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美国相似。

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户均只有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

从农村就业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仍高达70%,所以中国的农民都是专职农民,农民的收入主要考农产品交易获得,农村非农业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很低。

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于农业,制约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中国的农业人口有了大幅的下降,已从70%下降到了50%,但和美国相比,农业的从业人口比重依然很大。

三,农业经营方式的差异美国农业是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总产值占GDP 的2.2%(2005年),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

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

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又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美国农业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产销一体化 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 %,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

如食品的产销系统,就包括农业投入物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批发、零售以及机关单位食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与美国相比,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

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此外,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

农业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

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

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

四,主要作物及农产品出口状况差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产品约有1/5供出口之用。

美国农业产值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但90年代初,农业出口却占总出口的9%以上。

2000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为7087亿美元,占全世界的12.7%、在出口的农产品中,粮食及其制品总是名列前茅,1997年是227.61亿美元,2001年下降到173.9亿美元。

美国是世界园艺产品的主要生产国,1995年园艺品出口总值为96.5亿美元,1999年出口为103亿美元。

美国十分注重将粮食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工作,既提高了出口价值,又增加了国内就业,一举两得。

在美国农产品加工中,粮食转化率快速提高。

在出口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增长十分迅速。

据统计,1990年美国利用谷物和大豆转化成的肉类产品出口价值,占这两类粮食生产总值的I.4%和1.8%。

而到2000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4.3%和5.4%,10年中增加了约1倍。

到2008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达101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90亿美元,进口额765亿美元,出口顺差达245亿美元,其主要出口产品居世界前列。

中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发展到了2010年的488.8亿美元,增长 1.7倍。

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五大农业产品贸易国。

2002-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速达11.7%。

但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一般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市场的风险抵抗能力比价低,易受到其他国家绿色壁垒的阻碍。

此外,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也不断加大,反映出来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政府对农业补助政策的差异美国对农业实行保护制度,美国对农业补助政策体有多种方式:①直接补贴:是根据历史上的单产和种植面积对生产者提供的收入支持,覆盖的农产品包括小麦、饲料粮食、大米、陆地棉、油籽和花生,享受直接补贴的农民有权自主决定种植何种作物,补贴与农民的种植计划无关,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取4万美元的直接补贴。

②反周期补贴:是指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对生产者提供的收入支持,覆盖的农产品与直接补贴相同。

目标价格由国家法规确定,有效价格是指生产者所得到的直接补贴加上市场价格或者交易贷款计划所获得的较高一项收入之和。

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取6.5万美元的反周期补贴。

③国家奶制品市场损失补贴:用于给奶制品生产者提供的收入安全网。

如果某个等级奶的月度价格低于确定价格,可按月获得直接补贴。

每个牛奶场每年最多可有240万磅奶(相当于135头奶牛的产奶量)享受这种补贴。

④特别灾难援助:用于发生恶劣天气、延期灾害或不利经济形势之时,向生产者提供部分经济补偿。

该计划启动年份占过去20年中的10年。

⑤交易援助贷款和贷款缺额补贴:覆盖范围较广。

允许生产者在市场价格低于贷款本息之时,以市场价格偿还,从而为生产者带来一种被称为“交易贷款收益”的好处。

如果不想加入交易援助贷款计划,生产者可获取另一种直接补贴即贷款缺额补贴。

⑥作物与收入保险:政府对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提供大规模的保费补贴,从而使生产者能以较低的费率普遍参加农业保险。

当生产者的单产或者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之时,为其提供损失补贴。

⑦出口补贴。

指美国政府为鼓励农产品出口,制订的一系列旨在扩大出口的制度措施,如通过给农产品进行价格补贴,降低美国出口农产品的价格,扩大出口需求计划。

为出口商提供信贷担保,以扩大美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

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也制定了不同的农业补助政策:1,减免农业税:农业税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实行的一项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到2006年1月1日,中国农业税全面取消,这项在中国实行几千年的税收制度废除,间接的给予农民一种补贴。

2,粮食直接补贴: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和标准向农民提供补贴的公共政策。

他把原来在流通环节通过保护价格等方式对农民提供的补贴改为以一定方式和标准直接向农民进行补贴。

3,农资综合补贴:这种补贴是指在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为弥补农资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种粮成本的提高,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

4,农机具购置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一定的补贴,一般按照农机具价格的百分之几进行补贴,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民的负担,也可以加大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5,良种补贴:为激励农民采用良种种植,政府采取了有效的良种补贴制度,即为帮助农民选用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由中央财政出资降低农用种植成本,或者增加农民收入的资金补贴政策。

6,最低粮食收购价:即国家规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如果市场农产品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则购买者应按照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进行收购。

当然,农业在国家发展当中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国家要发展,除了要发展农业以外,还有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农业称为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称为第二产业,服务业称为第三产业。

三大产业所占国家GDP的比重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比较中国和美国三大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表格如下:大产业所占比重各有不同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低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越高,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过高,如何发展中国的农村经济及农村开发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