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水崇拜──兼論地方性水神話及其神話異同之因一、 緒論中國水崇拜的情況甚為普遍,而最能體現水崇拜的情況,則為水神話。
水神話能透視出古人對水能力的崇拜,以及古人當時對水神的聯想。
而本文將會從三方法探討:首先,分析中國水崇拜產生的原因、論述其原始目的,並指出水崇拜與神話的關係;其次,對中國地方性水神話作一闡述;最後,則會從地方水神話分析其異同之因。
二、 中國水崇拜的產生原因先從中國水崇拜產生的原因分析,水乃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故水成為人類對大自然的接觸中佔最大部份。
再加上中國古代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項目,水與農業為不可分割的部份。
這部份於下文分析中國水崇拜的原始目的時,將會作更深入的分析。
其次,由於古人對自然現象均感到好奇、陌生、不了解,造成對各種自然現象的權威崇拜,相信自有神力主宰自然世界。
而這現象無論在社會上層、下層均深受影響。
如《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所載:「曷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
」1可見甚至連皇帝對水崇拜都深信不疑。
故水崇拜與古代人自然現象缺乏知識,是有著相連的。
而由於崇拜水的自然現象,又對其無法進行正常解釋,古人將水的現象歸因為水神的職能。
當水維持在正面的情況下,就認為是水神的獎勵;反之,則為水神的懲罰。
就如在風調雨順、河川水流穩定,令農作物得以豐收,古代人就認為是水神的獎勵;而當河水氾濫、暴雨連綿、造成山洪暴發時,則以為是水神的懲罰。
這與愛德華‧泰勒(Tylor)著《原始文化》中所提及的:「萬物有靈論(Animism)」明顯是相似的。
泰勒認為:「我們看來沒有生命的物象,他們跟它們談話,崇拜它們甚至由於它們所做的惡而懲罰他們。
」2同樣地,古人認為水有著精靈操縱,才有凌駕人力的情況出現。
1 公羊高:《春秋公羊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216至217。
2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頁414至415。
以上所論及的,均為中國水崇拜的產生原因。
而水崇拜經古人的聯想,加上神話化,水的自然現象就由自然變為水靈,即無具體形像的神靈。
3最後待水神話的數量日益增多,較具系統化及完整化時,則出現神話中水神被人格化及神格化的現象,即神靈已有具體形象的誕生。
4由此可見,這可說是由中國水崇拜,進化至水神話的歷程。
三、 中國水崇拜的原始目的再從中國水崇拜原始目的探討。
在原始目的方面,可說是與上文中國水崇拜的產生及興起是難以分割的。
就如向柏松《中國水崇拜》所分析,中國古代的水崇拜的原始目的,一般可分為兩類:一者為古代人為祈求人類自身的繁殖;二者為祈求適量的雨水,令農作物得以茁壯生長。
5先論第一項原始目的,這可說是與古代人思想大有關係。
就如恩斯特.卡西爾(E.Cassier)《人論》中指出的「生命一體化」(Solidarity of life)。
卡西爾認為:「原始人並不認為自己處在自然等級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權地位上。
所有生命形式都有親族關係似乎是神話思維的一個普遍預設。
人與動物,動物與植物全部處在同一層次上。
」6同樣地,古人思想較現代人簡單,對於自然現像及人體結構未有深層的了解,就以為水與人的情況相似。
經觀察得知水能使植物發芽、成長、最後開花結果,聯想到或許水能同樣使人有懷孕產子的結果,結果繁殖就成為水崇拜中,最原始的目的之一。
以第二項原始目的而論,這可說是與中國傳統的經濟方面有關。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成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而農耕經濟則與水利息息相關。
如上文所述,由於古代人對自然現象未有科學化的分析,每當天災暴雨、潮夕漲退、河川氾濫等現象出現時,總訴諸於神。
認為總有能力凌駕於人類之上,才造成如此龐大的自然現象。
故《尸子.君治篇》言:「神農理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谷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謂之神。
」,7可反映出古人將雨與神連結的關係。
及至時代變遷,人對水的能力更有著多方面的崇拜。
類如蒲松齡《聊齋誌異》中一篇〈小翠〉8及〈翩翩〉兩篇故事,9故事中均有受水療之後藥效功用,如〈翩3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頁2。
4 同上,頁2至3。
5 同上,頁7。
6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頁1057 尸子:《新譯尸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頁146。
8 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頁290至294。
翩〉中主角羅子浮身生毒瘡,在溪水浸浴後,「生浴後,覺創瘍無苦。
既醒,摸之,則痂厚結矣。
」。
而〈小翠〉一篇則寫一痴呆男子,在「乃更瀉熱湯於瓮」後「言語不痴」,令眾人大異大喜。
足可反映時代變更,中國人對水的崇拜亦有著加深的情況。
四、 地方性水神話中國水崇拜的情況甚為廣闊,描繪水神的神話亦甚多。
然而,中國傳統的地方性水神話,除河神以外,其他地方的江神大多沒有劃一的統一神。
造成各地方各江流均有著獨特的水神。
以下則從三地水神:黃河河伯、湘水娥皇女英、洛水宓妃,分析地方性水崇拜中的水神的異同。
從形象方面而論,黃河水神河伯被刻劃的形象是動物化的。
如《博物志.異聞》所載:「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可河。
』豈河伯也?」10河伯是人頭魚身的水神,又曾被記為「游龍」,可見河伯的形象,是古人聯想水神形象的雛形。
相反,湘水水神及洛水水神,被描繪的形象是人性化的。
曹植《洛神賦》寫宓妃:「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頸秀項……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11。
而湘水水神在《列仙傳》中更有記載被鄭交甫調戲一事。
12可見兩地水神的形象與河伯相比,可說是南轅北轍。
從職能方面分析,河伯在神話中被描繪的神力,除化身為龍之外,大抵就是控制黃河的水流。
13而湘水水神被付予的能力,也是控制湘水。
如《水經注.湘水》中記:「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
」14及屈原《九歌.湘君》:「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15然而,洛水水神除控制水流之外,更有掌管愛情的能力。
如謝靈運《江妃賦》中寫:「招魂定情,洛神清思。
」16。
可見地方性水神的職能,除僅為控制水流,地方水神亦會被付予更多的能力。
而水神善惡方面,河伯被刻劃的形象是半善半惡的。
為善方面,如神話中河9 同上,頁235至240。
10 張華:《博物志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166。
11 曹植:《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頁283。
12 劉向:《列仙傳》(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頁34至35。
13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頁56至57。
14 酈道元:《水經注》(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頁477。
15 錢玉趾:《九歌全新解譯》(成都,巴蜀書社,2000。
),頁3。
16 謝靈運:《江妃賦》,轉引自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頁58。
伯獻《河書》協助大禹治水;17為惡方面,則有《博物志.異聞》中記河伯貪財,欲奪孔子學生子羽的寶玉,卻反被斬傷的故事。
18而《史記.滑稽列傳》中亦載河伯娶婦的故事。
19可見神話中河伯的形象是善惡不一的。
而湘水水神及洛水水神,大抵而言對兩地水神的事蹟並不涉及善惡。
由以上可見,地方性的水神被刻劃的神話形象,大多與其河流作患情況而定。
如黃河因長年水患,故河伯被刻劃的形象亦好壞參半。
反之,湘水水神娥皇女英及洛水水神宓妃的形象則為中性,更被描繪成樣貌娟秀的水神。
就如林河《〈九歌〉與沅湘民俗》中所指:「由於沅湘諸水基本上是無害的水……除了偶爾山洪暴發外,沒有大的水害。
」。
20故水患與水神的善惡,是有直接關係的。
五、 地方性水神話異同之因上文分析了各類型水神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各樣情況,由於中國古代水神眾多,卻沒有劃一的標準,造成地方與地方之間所信奉的水神有著極大的差異。
例如吳越地方奉伍子胥為水神,因當地居叫以為錢塘江的大潮為伍子胥的怒憤激發而成;而楚地湘江則奉姓皇女英為水神,因當地盛行「湘妃竹」的神話;21而汩羅江水神就由屈原擔任,因屈原曾悲憤投江而死。
(當中再分析小地方所供奉的水神,又會有著差異)可見地方之間水神之差異。
其實地方性水崇拜的神話,並非完全存在差異,在神話故事的基型中,可看到地方性神話的一些流傳情況及發展。
下文則會從地方神話之間作出分析,闡述地方水神話的異同,並論其產生的原因。
現據《中國的水神》中所載,中國兩地的地方水神話作出比較,一篇為湖南長沙的楊四將軍神話,22而另一篇則為四川灌縣灌口二郎神的神話。
23(見附錄一)下文將比較其相同的神話基型,以及差異的神話角色。
先比較兩者的神話基型,兩篇神話雖然產生自不同的地方,但其故事基本上是極為相似的。
首先兩篇神話的主線,均是一位擁有神力的角色,繼而與一條興波作浪,導至河水為患的龍作戰,擊敗後被龍逃脫,故事發展至後期,因龍一直逃脫,另一神力出現相助──觀音大士。
兩篇均是由觀音大士化身成麵店老闆,並引誘龍吃掉麵條,然後發揮神力,將麵條變成枷鎖,將龍徹底鎖住。
最後為表揚擊敗龍作惡的事蹟,將與龍鬥爭的角色,奉為當地的水神。
就如上文所述,前17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頁55至56。
18 張華:《博物志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175至176。
19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3211至3213。
20 林河:《《九歌》與沅湘民俗》(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
),頁144。
21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頁59。
22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頁1至6。
23 同上,頁7至14。
篇為楊四將軍;後篇為二郎神。
而以這基型誕生及發展的中國水神話,可說是多不勝數。
這可反映出中國古代的地方性水神話,雖然受地方上的限制,但故事的基本型態,卻是有著關連的。
然而,差異的卻是神話中的水神角色,其成長過程,以及作亂的「龍」的分別。
楊四將軍神話中的水神是由人成長到神,寫其「一歲喪父,二歲喪母,三歲得道,七歲成神。
」24可見楊四將軍是被人性化。
再加上神話中敘述其童心未泯,竟用神力將其叔父船的船釘全部徒手拔出,可見此神的形像是被人格化的。
而灌口二郎的神話,該水神是突然出現的。
是經上天特遣「下凡」斬龍,「上天要收拾這過重的奇災,便遣下灌口二郎來了。
」25顯然此神的地位較高,已出現神格化的現象。
而龍的作亂差別就更大。
楊四將軍神話中的龍,同樣是被人格化的龍。
只因兒時一句誓言「我有日得志要把中國攪成中洋大海。
」26,後再修成了道術,就興波作亂。
而灌口二郎的神話中的龍就較具深層意義,神話中的龍本為孝子,因得到珠寶而令家中富有,但卻招致鄰居妒忌,向其索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