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及解决策略

论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及解决策略

论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及解决策略何艳楠【内容摘要】:幼儿间的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并着重分析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问题。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同伴冲突类型解决策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同伴在幼儿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成为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动因。

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然而,在幼儿的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是幼儿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

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与同伴的冲突对幼儿来讲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经验”。

1它是幼儿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习得社会技能和获得社会性情感的良好机会。

首先,幼儿同伴冲突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幼儿社会认知水平较低,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往往就会引发冲突。

另一方面,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其原有的社会认知水平会因某种外界信息的作用而受到冲击,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幼儿重建认知结构;其次,幼儿同伴冲突有利于其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在冲突中幼儿体验到只有同时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同伴的利益,才能很好的交往;再次,幼儿同伴冲突有利于其社会技能的发展。

冲突为社会技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和锻炼的机会。

可以说,幼儿同伴冲突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通常将同伴冲突视为一种不良的行为,成人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也会努力去预防、干预和制止这种所谓的不良行为。

然而,随着心理学界及教育界对同伴冲突的研究日益深入,传统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遗弃,代之而来的是对同伴冲突的重新认识。

1 幼儿同伴冲突的含义所谓幼儿的同伴冲突是指幼儿个体与个体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对抗状态或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是幼儿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

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幼儿同伴冲突是频繁而短暂的。

在幼儿之间经常发生一些对立或对抗,而这种对立或对抗是短暂的。

同时冲突现象又是十分频繁的。

在幼儿阶段,小班幼儿的冲突往往更加频繁。

其次,幼儿同伴冲突是一种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

没有对立就没有冲突。

往往“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对立”2,其中,既有心理上的也有行为上的对立。

再次,幼儿同伴冲突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互动关系至少产生于两个个体之间。

在这一特殊的互动过程中,双方行为相互制约。

第四,幼儿同伴冲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是幼儿社会化的动因之一。

适度的冲突可促进幼儿不断的社会化。

最后,幼儿同伴冲突是以一方反对另一方开始的,但同时这种反对也要得到另一方的对抗,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冲突。

2 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2.1 幼儿同伴冲突的已有研究:Howe认为根据冲突的结果可以把人际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

幼儿的同伴冲突也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之分。

刘晓静从幼儿冲突解决策略表现出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出发,将冲突分为冲动——动作型;单向——控制型;双向——互惠型冲突。

而从冲突人数上可分为:双方冲突、多方冲突。

这里,双方冲突主要包括单个幼儿间的冲突和两个“小团体”之间的冲突。

2.2 笔者认为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划分:2.2.1 目的是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之一。

而冲突是幼儿为满足某种目的而与同伴产生对抗的一种行为。

因此,从幼儿同伴冲突中个体的交往目的出发,将幼儿同伴冲突划分为:积极交往目的引发的冲突和消极交往目的引发的冲突。

积极交往目的引发的冲突是指幼儿交往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成共识而引发的冲突。

如,两个幼儿合作拼搭积木,在搭某一部分时意见不一,从而相互争执,引发冲突。

或如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妈妈”想给“宝宝”做一件漂亮的衣服,但在衣服的材料选择上“妈妈”和“宝宝”意见不一,引发冲突等。

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了交往初衷的良好性,中途由于意见不同而中断活动并产生冲突。

消极交往目的引发的冲突是指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因一方具有消极的初衷而遭到对方的反抗而引起的冲突。

如,将玩具从同伴手里强行抢过来或将想要加入游戏的幼儿直接推出去。

有些幼儿在交往中不会采取协商的策略,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直接争抢,或在交往中经常威胁命令对方,这种现象在幼儿园中非常常见。

2.2.2 冲突行为的产生除具有一定的内在原因为,外在诱因也是其原因之一。

因此,笔者从引发冲突的外在诱因出发,将幼儿同伴冲突分为:物质利益诱因引发的冲突和社会性诱因引发的冲突。

物质利益诱因引发的冲突是指由环境中的物品或由空间限制等原因所引起的外在的物质利益上的分歧对立。

主要包括幼儿间争抢玩具及其他物品以及空间环境上的争议。

如,幼儿园中经常发生——幼儿都期望坐在教师身边,而教师身边的空间是有限的,于是幼儿间就会产生对立冲突。

社会性诱因引发的冲突指交往中“由于一方行为不当或行为缺失而引起另一方反对”3或是双方意见不一致而导致的彼此对立,引起争端。

主要表现在:游戏争议、干涉控制他人等方面。

如,在游戏中,幼儿经常发生因不遵守规则而引起同伴的反对,尤其在大班表现明显。

2.2.3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解决方式主宰着整个冲突进程,关系着冲突的最终结果。

因此,以冲突中幼儿采用的解决策略为依据,将冲突划分为:采用积极解决策略的冲突、采用中性解决策略的冲突和采用消极解决策略的冲突。

采用积极解决策略的冲突是指冲突一方或双方采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如协商调节、说理解释、物品交换等具体方式解决冲突的一种类型。

采用中性解决策略的冲突是指幼儿向教师告状求助或外界干预制止等方式而解决的冲突。

在幼儿园中,运用这种策略的也较多,尤其在小班经常有小朋友向教师告状来寻求冲突解决。

采用消极解决策略的冲突是指幼儿采用玩具争抢、语言攻击、身体攻击、威胁命令、工具侵犯等方式来解决的冲突。

这种策略比较消极,有时也无法解决冲突。

此时,幼儿有可能又会向教师求助,即转为采用中性解决策略。

2.2.4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间的一种互动行为。

其中,既有内隐的心理冲突,也有外显的行为冲突。

而外在行为上的冲突在幼儿阶段发生频率较高。

因此,笔者主要以冲突的行为外显方式为依据,将幼儿同伴冲突分为:言语冲突和身体动作冲突。

言语冲突:就是双方意见不一致或一方的行为引起另一方的反对而导致的以语言为反应方式的对立冲突。

如,争吵。

身体动作冲突:就是在双方对立的状态下的身体动作上的行为反应方式。

如,打斗。

2.2.5冲突的结果对整个冲突事件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

因此,以冲突结果为依据,将幼儿同伴冲突分为:双赢式结果的冲突、让步式结果的冲突和失败式结果的冲突。

双赢式结果的冲突是指冲突双方以协商、解释说理、物品交换、轮流等形式结束冲突,冲突双方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结果对于双方均是有利的。

如,在大班幼儿游戏中,可以发现当幼儿间产生冲突时,会采取玩具交换或协商的方法使游戏得以继续。

让步式结果的冲突是指冲突以一方的逃避、退让为结束方式。

如,菲菲和晨晨在“医生病人”角色游戏中,同时扮演医生,而“病人”只有朵朵一个,这时两位医生均想争夺“病人”,最后,晨晨退出了“医生”角色,转为“护士”角色。

失败式结果的冲突是指冲突以争抢、攻击、威胁命令、工具侵犯等为结束形式。

在小班幼儿中常发生此类型冲突。

在对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中发现,小班幼儿经常发生争抢玩具、图书等现象。

需要阐明的是一个具体的冲突事件并不只是单一的某个类型,而有可能是将几个类型集于一体。

这主要是由于划分冲突类型的标准和角度不同而导致的。

3 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的两个重要生活环境。

而幼儿入园后的同伴交往机会和频率要远大于在家庭环境中的同伴交往频率。

因此,本文仅探讨幼儿园中的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对于幼儿园环境中的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自我解决策略;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策略。

3.1 幼儿同伴冲突的自我解决策略主要是指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战胜同伴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或方式。

“它是冲突问题的核心,主宰着整个冲突的进程。

”4根据幼儿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的水平,可将该策略分为:积极、中性和消极三种水平的策略。

其中,积极策略包括双赢式解决策略和让步式解决策略;中性策略包括第三方干预式解决策略和回避式解决策略;消极策略包括强制式解决策略和顺从式解决策略。

具体讲:3.1.1双赢式解决策略是指幼儿采用双方都满意的问题解决方式,能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利益的策略。

如菲菲和晨晨在“医生病人”角色游戏中,虽同时扮演医生,但可以先后给病人看病,来达到彼此满足。

这种解决策略受年龄所限,在小班应用较少、中班明显增加。

3.1.2让步式解决策略是指冲突中为达成共识,一方做出让步或双方都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的策略。

如,折衷。

在中班泥塑活动中,盼盼和天天都想用只剩下一块的红色泥巴制作小动物衣服,盼盼先拿到红色泥巴,天天这时对盼盼说,“给我一小半儿可以吗,我只用一小半”,结果是盼盼把手里的一半红泥巴送给了天天。

一场潜在的冲突就这样得以解决了。

3.1.3 第三方干预式解决策略是指冲突过程中幼儿求助第三方出面干预冲突过程及双方行为的解决策略。

有时幼儿会向教师或成人求助,此时教师不应完全代办,更不能置之不理。

3.1.4 回避式解决策略是指个体采取离开冲突情境、回避或忽略争议问题等方式的解决策略。

如淘淘是个文静的小班女孩儿,在班里总是很安静,一次,淘淘拿着自己心爱的奥特曼图书正看得津津有味,这时,乐乐走过来,一把抢过淘淘手中的图书自己看起来,淘淘先是很想夺回图书,嘴里说着,“我要看的图书,我要看的图书”,但乐乐并没有理会,于是很快淘淘就一个人离开座位又从图书角找来了一本童话书坐在离乐乐远的地方看起来。

3.1.5 强制式解决策略是指幼儿个体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牺牲对方的利益的策略。

在具体情境中,表现为玩具争抢、图书争抢、威胁命令、工具侵犯等。

3.1.6 顺从式解决策略是指冲突中幼儿采取完全忽略自我需要的行为的解决策略。

在幼儿园中一些具有社会性退缩行为的幼儿容易采用这种方式。

3.2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策略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幼儿间的冲突较为频繁,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而教师采取何种教育方式追根溯源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即教师的儿童观和冲突观。

第一,教师的儿童观影响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例如,游戏中两名幼儿争抢一辆小汽车,教师是立刻出面制止或是立即为幼儿再提供一辆,还是引导幼儿让他们一起来玩这一辆汽车或轮流玩。

这看似不重要的举动却可以透露出教师不同的儿童观。

如果教师将幼儿看作是具有主体性和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个体,那么教师就不会简单的制止或包办代替幼儿解决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