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医学常见尸体现象成因与法医学意义

法医学常见尸体现象成因与法医学意义

法医学常见尸体现象成因与法医学意义目录一、尸斑(LIVOR MORTIS) (1)(一)显现期 (1)(二)坠积期 (1)(三)扩散期 (1)(四)湿润期 (2)(五)法医尸体检验实践 (2)(六)尸斑在法医学上有其重要的意义 (4)二、尸僵 (4)(一)概念 (4)(二)形成原因 (4)(三)形成过程 (4)(四)表象 (5)1、要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5)2、要受到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 (5)3、要受到死因的影响 (5)(五)研究意义 (6)三、尸温 (6)四、尸体现象 (8)(一)尸体局部干燥 (8)(二)角膜混浊 (8)(三)巩膜黑斑 (9)(四)尸体自溶现象 (9)1、可以从分布特点上区分 (9)2、可以从速度和程度上分 (9)3、可以从形状上分 (9)4、可以从病理变化上分 (10)5、可以从条件上分 (10)(五)晚期尸体现象腐败 (10)(六)腐败的发生及发展 (10)(七)尸体腐败后的形象是十分可怕的 (10)1、腹部膨胀 (10)2、腐败绿斑 (11)3、口鼻流出血水 (11)4、腐败血管网 (11)5、腐败水泡 (11)6、腐败巨人观 (12)7、软组织液化 (12)五、骨化 (13)六、尸蜡 (14)七、鞣尸 (14)1一、尸斑(Livor mortis)是指动物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停留在尸体的低处,红血球从血清中进一步分离沉积,在表皮下形成可见的紫红色淤斑现象。

(一)显现期一般在死亡后0.5-2小时开始出现,5-6小时的时候融合成大片。

6小时以前的尸斑施以指压可以消失,24小时的时候完全固定。

法医学上尸斑可以用来推测死亡时间和尸体是否被移动。

(二)坠积期人死后,血液下坠于尸体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时血液还仅限于血管内,尚未扩散到血管外。

这个时期是尸斑坠积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用手指按压尸斑,则被按压地方毛细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围流动,尸斑暂时消失;但放开手指解除压力后,血液流回原处,尸斑又重新出现。

不仅如此,在坠积期内,如果翻动尸体位置,则原来的尸斑逐渐不明显,甚至消失,而在尸体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现新的尸斑。

切开坠积期尸斑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

此时流出的血液易被纱布擦掉,但擦去后还能流出血液。

尸斑坠积期一般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但也有早在死后半小时或迟至6~8小时出现的。

极少数濒死期迁延的病人,由于循环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见到少许尸斑。

(三)扩散期人死后,除了血液循环,组织液也同样向尸体低下部位坠积,沉降于血管周围的组织中,透过血管壁而进入血管内,与血液相混合而促进死后溶血,然后被组织液稀释,并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向血管外渗出,这就是尸斑扩散期。

尸斑发展到扩散期一般需要12小时,进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时,扩散期是坠积期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用手指按压尸斑稍有退色,变更尸体的位置后,原有尸斑不易消失,新的尸斑也不易形成。

切开扩散期尸斑处的皮肤,则在切开的血管断处渐渐流出血滴,从组织中有少量淡红色液体溢出。

第 1 页共 14 页(四)湿润期从扩散期开始,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就渗入组织间,至第二天后更加明显,不仅渗入组织间隙,而且渗入组织细胞内,使组织着色,这就是尸斑发展过程中的浸润期。

浸润期是扩散期的延续,持续时间较长,以后由于细菌的作用而转为尸体腐败。

在浸润期内,压迫不能使尸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尸斑。

用刀切开尸斑处,可见组织呈紫色或浅紫色,血管中无血液流出。

上面谈的是尸斑出现和发展的一般情况。

此外,尸斑出现的速度和程度还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有外力压迫、血液性状、血量及皮肤色泽等。

(五)法医尸体检验实践常常有在尸体低下部位见不到尸斑的情况。

这主要是受压的缘故。

尸体低下部位受压处,如与硬面接触被压成扁平状的肩胛部、背部、骶骨部、臂部及脚后跟部等,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其他地方而没有尸斑形成,检验中见到的往往呈苍白色;若衬垫物的硬面不平,则尸体受压处的皮肤可留下与衬垫硬面相一致的苍白区,而没有受压的地方仍有尸斑。

这样,暗紫红色的尸斑与苍白色的印痕相映,更加清晰。

此外,裤带结扎的地方,衣服折叠的地方,或者皮肤皱褶的地方等,也因压迫而无尸斑的形成,并可留下与压迫物相一致的印痕。

溺死的尸体由于毛细血管受冷水刺激发生收缩,加之尸体在水中浮动翻转,所以,尸斑常常出现得较慢,而且比较弱。

尸体的血液性状是死因决定的,它对尸斑出现的速度和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

窒息死或者急死的尸体,因其死亡是极短时间的事情,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所以尸斑出现的速度快,程度强,多呈暗紫红色。

这类尸体尸斑常出现于死后1~1.5小时,早者30分钟即可出现,8~10小时就可发展到扩散期。

由于尸斑出现的速度快、程度强,这类尸体的尸斑处还常见斑点状出血。

与此相反,死者若是死于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则因其血量少,故尸斑出现速度慢程度弱,颜色也浅,甚至可以不显现。

皮肤色素的深浅,对尸斑的颜色也有影响,肤色浅的尸体,尸斑颜色就要鲜明些,肤色深的尸体,尸斑颜色就要暗淡些。

第 2 页共 14 页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液和皮肤的颜色。

我国人的尸斑通常是紫红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因为血液中含有大量鲜红色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故其通过皮肤透出的尸斑呈樱红色。

冻死、氰化物中毒的尸体,因其体内氧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有较多的氧合血红蛋白,故其透过皮肤呈现出来的尸斑呈鲜红色。

在水中或处于冷冻条件下的尸体,因氧气渗透入皮下血管内,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故其尸斑呈红色或淡红色。

烧死尸体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烧焦部分的尸斑呈樱红色。

苯胺、氯酸钾和亚硝酸盐中毒时,因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故尸斑呈灰褐色。

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肤色不同,尸斑的呈现程度也不同。

黑色皮肤可以掩盖尸斑颜色。

随着死后变化的发展,尸斑的暗紫红色逐渐转为浅绿色和绿色,与腐败尸体的颜色相融合。

还经常遇到把尸斑误作皮下出血引起纠纷,要求鉴定的情况。

血斑是生前皮下血管破裂出血或患有如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坏血病、败血症等疾病,血液聚集凝固于皮下组织内,从皮肤表面观看呈暗红色或青紫色的斑块。

法医检验时,必须把尸斑、血斑这两种本质不同的观象严格地区别开来。

一般说来,尸斑与血斑至少有下列几点可供区别。

从成因上看,尸斑是因血液坠积而成,而血斑是因打压而成;从分布位置看,尸斑分布在尸体低下而末受压迫的部位,而血斑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形成;尸斑的边缘界线不清楚,而血斑的边缘界线十分清楚,尸斑在坠积期和扩散期被压迫可以退色,而血斑在任何时候被压迫都不退色;尸斑表面有表皮剥脱及肿胀等损伤的特征,而血斑有时伴有表皮剥脱及肿胀等暴力损伤的特征;切开尸斑皮肤观察,组织呈均匀的紫红色,而血斑皮内或皮下有凝固或流动性血液,其界线清楚;显微镜下观察,尸斑无组织和细胞的破坏,而血斑则有明显的组织和细胞的破坏。

关于尸斑与血斑或者说皮下出血的区别,我国古典法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洗冤录集证》中早就论述了这点,而且有精确的鉴别法。

《洗冤录集证》的“验尸”节内记载“验伤,须用手指,按其青红处,是伤坚硬,指一起仍然青红,……便是真伤。

如系发变处,将指一点,起指即是白色。

……发变是人腹内之血,死后发散于外,不能聚结,故浮泛。

伤系生前受打,气绝血聚成伤。

”“凡死人,项后、背上、两肋后、商臂上、两腿后、……两脚肚子上下,有微赤色,系本人一面仰卧第 3 页共 14 页停泊,血坠所致,不是别故身死。

”“自缢”节内记载“吊后血脉不行,身上紫黑,如云凝结,有类发变,谓之血障。

与殴伤青赤浮肿,则血障或少。

”这里的“发变”、”血坠”、“血障”,都是指的尸斑。

(六)尸斑在法医学上有其重要的意义明显的尸斑可以作为诊断死亡的确证;尸斑的分布位置、反映压迫物的花纹,能够提供死亡时尸体的位置、姿势、停尸物表面形状的情况,还可以判明尸体有无变动和变动的时间;根据尸斑发展的规律,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尸斑的颜色、浓谈、程度,可以为死亡分析提供依据;根据尸斑的范围、浓淡,可以判断尸体内的血液量,等等。

二、尸僵(一)概念动物死后全身肌肉很快发生松弛,如面肌松弛,失去生前有表情的面貌;咬肌松弛,使下颌垂下;瞳孔平滑肌松弛,使瞳孔呈中等大小,生前瞳孔的缩小或散大都在死后不久消失;肛门扩约肌松弛,粪便流出;尸体受压部位因肌肉松弛,可形成与压迫物相对应的压痕。

但是这种肌肉松弛的现象很快就会过去.经过较短的时间后,肌肉逐渐变得强直,坚硬,并伴有轻度收缩,使各关节固定下来,如口不能开,颈不能弯,四肢不能伸屈。

这种死后肌肉强直的现象,称为尸僵。

(二)形成原因关于发生尸僵的原因,现在中国法医学界正在探讨之中,尚无统一定论。

多数人认为,人死后之所要发生尸僵现象,是由于死后机体组织缺氧,体内有氧代谢停止,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合成减缓乃至终止,而分解仍按常速继续,使其含量不断减少。

因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三磷酸腺苷存在时,才能保持弹性柔软状态,如其含量减少乃至消失,则使肌肉收缩并变得僵硬.到尸体腐败开始的时候,肌动凝蛋白分解才使得僵硬的尸体得以缓解。

(三)形成过程在通常情况下,尸僵在死后1~3小时出现,也有的早在死亡10分钟以后或第 4 页共 14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