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一章)
可 靠 性 复 查
可靠否?
试 制 与 调 试
满意否?
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
结
束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第1.5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评价体系 依据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附加价值 的各项综合指标作为评价体系的制定标准, 即五大内部功能要素指标。
系统(产品) 内部功能 系统(产品价值) 评价参数 系统误差 抗干扰能力 废弃物输出 变换效率 输入能量 能 源 可控输入输出接口数 操作动作数 尺寸、重量 强度 精度 灵敏度 高 小 强 少 高 少 内装 多 少 小、轻 高 高 响应快 低 大 弱 多 低 多 外装 少 多 大、重 低 低 响应慢
第1.8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程序、准则与规律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1.8.1 设计程序 总体设计→部件设计与选择→技术设计与 工艺设计。 (1)总体设计 明确设计思想和概念—→分析系统(产品) 的综合性能指标要求—→类似产品调研和市场 调研—→划分部件或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决 定系统和部件、子系统的性能参数—→拟定总 体可行性方案(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达 到设计目的的多种方案)—→方案评价与对比、 方案定型—→编写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书— →专家评定鉴定—→确定最终总体设计方案。
输入 输出 控制 (信息) 控制 人或其他系统
外部电源 (能源) 图纸信息等
输入 操作 控制 (信息) 人员 CNC程序 监视
机电系统五种内部功能构成
CNC机床内部功能构成
第1.3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 相互联系问题—— 接口技术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接口技术的作用:
为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等各异技术在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物质、能源、信息的 传递与转换,达到系统所需的目的功能。 接口技术的功能:
本 章 小 结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本章节应重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 设计的内涵、作用、目标以及研究的 主要核心技术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的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机电一体化 系统(产品)的一般设计设计工作流 程;应考虑的方法和设计类型;了解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基本 程序、准则与规律;现代设计方法在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的应用。
主功能
动力功能 控制功能 构造功能 计测功能 或信息获取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主 功 能
高性能化 低价格化
计测、控制功能
高可靠性化 智能化 省能化
动 力 功 能
构 造 功 能
轻薄短小化
图1-7 系统内部功能的发展方向及评价内容
第1.6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与类型
(2)部件(或关键零件)选择与设计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部件主要性能指标确定—→部件选择 与设计—→明确技术手段。 (3)技术设计与工艺性设计
技术设计应充分考虑实现系统(产品) 功能要素的工艺特性、制造手段与能力— —工艺基础;反之,工艺性设计要以满足 实现系统(产品)各功能要素为前提或目 的——保证性能、质量、增加附件价值。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原创性设计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变异性设计
1.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历史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1)基础设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形成 (二次世界 大战前)
(2)电子技术的时代(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3)微电子技术时代 (工业自动化的大量应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智能 化产品或装置的出现) (5)计算机技术与工业控制软件的应用(智能 化—省能源—省资源) (6)工业自动化和产品自动化(智能化— 自动 化—增加附加值) (7) 未来发展方向(高度智能化和 自动化)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1.8.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准则 以节省能源、节省资源、智能化,提高系统 的附加值,实现系统目的功能为设计准则,使系 统具有高的可靠性、适应性、完善性为设计目标。
1.8.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律 (1)确定零部件之间的逻辑和物理关系 功能划分—→确定逻辑关系—→确定功能结 构—→建立数学或者物理模型—→实现系统方案 设计和技术设计 (2)确定实现系统各功能结构的手段和方法 链状结构(串联);平行结构(并联);反馈 闭环结构。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1.6.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原则:从规范性、通用性、耐环境性、可靠性、 经济性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结合现代设计方法 和手段,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三大目的 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提高机电产品的附 加值和自动化程度。 常用的设计方法:机电互补法 机电结合(融合)法 机电组合法 常见的设计类型:开发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 变异性设计
三大目的功能: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变换功能(加工处理); ——传递功能(移动、输送); ——储存功能(保持、积蓄、记录)。 控制方式: ——线性控制方式; ——非线性控制方式; ——智能控制方式。
1.2.2 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的主要功能要素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主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动力功能、 构造功能。 以及各子系统的匹配技术(核心)—— 接 口技术。
N
评价与审定
Y
数学、物理模型 分析求解、模拟试验 硬件 结构与功能分析 软件
模块化设计 制造 详细设计 制造/外购 外购 市场调查 制造 详细设计
模块化设计 制造/外购 外购 市场调查
样 机 试 制 总体性能测试 总体性能测试 市场调查 小批量生产
N Y
数学/物理模型修改
Y
技术评价与审定
N
是否修改原构思
N
试销效果是否好
Y
Y
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 收集用户意见
N
初步方案设计结束
N
Y
收集用户意见
第1.10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现代设计方法: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进行 系统(产品)设计方法 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的 融合是优质、高效、快速实现机电一体化 系统(产品)设计的有效方法和基本条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N) 并行工程设计——全寿命周期设计 虚拟产品设计与实现 快速响应设计 绿色环保产品设计 反求设计 网络协同合作设计
课外作业: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1 题:机电一体化的涵义、目的、特征、 基本组成要素以及分别实现哪些功能。 2 题:工业三大要素指的是什么?机电 一体化设计的目标是哪些? 3 题:机电一体化的接口功能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接口功能试说明接口的种类。 4 题: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设计 思想、方法。 5 题:开发性设计、变异性设计、适应 性设计有何异同?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设计内容:
(1)确定产品规格、性能指标
—— 运动参数、动力参数、品质参数。 (2)系统功能部件要素的划分 —— 功能部件选择、设计和与系统主功能 的匹配。
(3)接口设计
—— 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 境接口
(4)综合评价或系统评价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 系统性能、结构质量的各种定量指标 和参数,系统的附加价值,满足设计或用户 需求的功能性产品或系统为前提。评价方法 依据产品要求有所不同。
机械技术 (机械学、 机构学) 微电子技术 (半导体 、IC、LSI 、VLSI)
机电一体 化技术
图1.1 机电一体化的涵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研究方向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的原创性研究与设 计——原创性设计。 ·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的机械系统(或部 件)与微电子系统(或部件)相互转换或有 机结合研究与设计——变异性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研究“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三大基本要素,形成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 识,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中的核心 技术问题——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第一章 总 论 张建民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讲授:何庆中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总 论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第1.1节 概述
1.1.1 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械学(Mechanics)+ 电子学(Electronics) = 机电一体化 或 机械电子工程(Mechatronics) 1.1.2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主要目的 定义: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 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 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主要目的:增加机械系统或装置的附加值和自动化程度。
热、振动 原输入 物质 能源 信息 构 造 功 能 主功能 (变换、传递、储存) 计测功能 动力功能 控制功能 干扰 废弃物输出 新输出 物质 能源 信息 原输入 毛 坯 切削加工 物 质 机 械 结 构 能 (加工机构) 位置检测 电 源 控制器CNC 物 质 热、振动、切屑 新输出 工 件
动力输入 (能源)
第1.9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工程
拟定系统目标及初步技术规范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重点研究: ★系统模块化设计; ★功能组件的外购 外协配套与标准化; ★专用功能部件 (子系统)开发和 研制; ★专业化生产方式 的优势和特点; ★设计能达到高效、 高质量、高可靠性 的设计制造效果;
市场调研、需求分析、销售预测 可行性论证、技术经济分析 构思(初步设计)
(5)可靠性复查
(6)试制与调试
—— 样机制造与调试、试验。
(7)最终产品结果评价 —— 是否达到设计或用户要求
设计流程:
厚 励德 志达 勤理 工
开
始
依据系统目的功能确定产品规格及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