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模型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模型

对题目所给附件一进行数据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到:初始 状态假人温度为37 ℃,在第16 s时温度开始出现波动,在第1745 s 时,假人外侧皮肤温度上升到38.08 ℃并保持不变,对于这个过 程,用SPSS进行数据拟合,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首先对导热的时间-空间区域进行离散化。X为空间坐标, 将计算区域划分为J等份,可以得到J+1个空间节点,t为时间坐 标,将时间坐标上的计算区域划分为N个等份,可得到N+1个节 点。
1 问题分析 对于问题一,需要明确影响假人外侧皮肤温度分布的因素 包括时间、热防护服每层的厚度、每层材料的密度、比热容、 热传导率。根据已知的密度、热传导率、比热容等,最终求解 出随时间变化假人皮肤外侧温度分布的理论值。 对于问题二,属于纺织材料设计反问题,在问题一所建模 型条件下,运用模型一中两个热传导模型将其归结为优化问 题,运用粒子群算法迭代解出最优第II层的厚度。 2 模型的假设 (1)热传递过程中,防护材料的结构基本不变。 (2)热传递过程是垂直于皮肤进行的,可将其视为一维非 稳态热传导。 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1 问题一 (1)问题一的分析。问题一需要分析出假人皮肤外侧温度 分布与工作时间的关系,首先确定防护服前三层热传导温度变 化与其比热容、热传导率、密度的关系,通过第IV层空气层的 热传递计算出人皮肤外侧温度,列出热导偏微分方程,绘制出 温度变化曲线,进一步得出每时刻温度。 (2)高温作业专业服饰织物层热传递模型的建立。可以根 据“高温环境-服饰织物层-假人皮肤”系统,给出高温下织物 层热传递数学模型。
则 模型计算中的物理参数如下所示。
将从第I层开始到皮肤外层全部视为一个整体求解,代入问 题一中所规定数据进行方程拟合,利用MATLAB仿真得到最终 的温度区域分布。
图4 粒子群算法流程图 b、计算。 首先确定第II层的厚度为:
图1 温度区域分布示意图 根据题目要求,得出假人皮肤外层温度分布,取Z=15.2 时,多对应T.t.的值,并利用SPSS将其拟合,得到如下结果。
(1)
(2)
第I层的初始条件: 第I层左边界条件 : 第I层与第II层接触面:
第II层与第III层接触面:
(3) (4) (5) (6) (7) (8)
(9)
第III层的右边界:
b、空气层中的热传递。 根据假设,可以得到空气层的热传递模型:
(10)
(11)
由于
数值在附件中直接给出,可直接带
入。
空气层的初始条件为:
然后对导热微分方程进行离散。 织物层的离散:
左边界的离散格式为:

其中
第I层与第II层之间接触面的离散格式为:
图3 皮肤外侧温度实际测量值与时间拟合关系图 经对比发现,理论值与实际测量值拟合曲线吻合程度极 高,所以可以直接利用问题已所建模型进行后续问题二、问题 三的计算。 3.2 问题二 (1)问题二的分析。 问题二利用问题一的模型,其改变所处环境温度为65 ℃, 第IV层空气间隙厚度固定为5.5 mm,工作时间为60分钟,且要 求假人外侧皮肤温度不超过47 ℃,且超过44 ℃的时间不超过 5分钟,在这样的条件下反求出第二层的最优厚度,我们将这样 的问题称为织物厚度决定反问题。 (2)基于织物厚度决定反问题模型的建立[2]。 a、粒子群算法步骤如图4所示。
如图5~图8所示。 分别对不同淘蚀面积、不同淘蚀形状
下扩大基础基底最大压应力进行曲线拟 合,得出四种淘蚀情况下基底最大压应力 的曲线表达式如下所示。
(12)
空气层的右边界即假人皮肤外层:
(13)
(3)高温作业专业服饰织物层热传递模型的解答。为计算 方便,将热传递模型关于温度T的抛物性方程[1]作以下整理:
100
2019 年 第 6 期
(14)
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到假人外侧皮肤温度在问题一所给定条 件下的理论值,而附件中已给出实际测量值,将其进行拟合, 理论值与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数值合理性,以方便后续计 算。
学术研讨 99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模型
◇咸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龚武胜 赵花丽 张耿馨 康茹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重要。高温作业专用服在日常生活中必不 可缺,因此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一定外界温度下研究假人皮 肤外测温度,为高温作业专业服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要求可参考2018年高教社杯全 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A题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课题。针对问题一,根据已知数据, 建立“高温作业专业服饰织物层热传递模型”,得到90分钟内温度-时间-织物厚度之间的 关系,联立得到偏微分方程组,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人体皮肤外侧的温度 分布图像。针对问题二,基于问题一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反向求解,列出改变条件后的第II层 左右边界条件及热导微分方程,通过计算得到第II层的最优厚度为9.562mm。
图2 提取数据拟合曲线(Z=15.2)
更改后的初始及边界条件为: 为其添加限制条件,其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 种群规模:本文选择种群规模为244(其中步(下转124页)
124
2019 年 第 6 期
图7 两侧淘蚀程度相同时基底最大压应力
图8 两侧淘蚀程度不同时基底最大压应力 有限元分析模型中通过改变基底的约
首先明确知道环境温度即为第I层左侧开始传导的初始温 度,第IV层右侧即为假人皮肤温度。
现在建立在外界环境为75 ℃,且第II层厚度为6 mm,第 IV层厚度为5 mm、工作时间为90分钟时在织物层和空气层内的 热传导模型。
a、织物层中的热传递。 服饰织物层由三层不同的材料组成,基于之前假设,可给 出三层织物间热传递模型导热微分方程定解及定解条件:
束条件来模拟基底淘蚀程度,如基底一侧 被水流淘蚀10%时,释放淘蚀基础底部的 约束,其余部分采用位移约束的方式进行 处理。将基础所受力按照最不利荷载进行 施加,计算过程中,除改变约束方式,桥 墩尺寸及所受荷载均不发生变化。分别计 算四种淘蚀形状下,淘蚀部分面积为 0%、5%、10%、15%、20%、25%、 30%、35%、40%,基底淘蚀形状为长方 形和三角形的基底最大压应力,分析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