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市总体介绍NO.1厦门:温馨开放的港口旅游城市在中国,也许人们不了解福州,但他肯定认识厦门。
这倒不是说福州有多孬,而是,厦门实在是名出得太喧宾夺主了。
当国人还没解决基本的温饱,还在为外面世界变化感到新奇的年代,厦门在人们心中是新观念的诞生地,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或者说,那里还有一所令人向往的全国著名大学。
而当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更关注生活质量,更为关心休闲时,厦门也就成了国人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因为那里有碧海、蓝天、沙滩,有日光岩,有湖里山,和随风飘渺的,悠悠的钢琴声;因为这个城市是2002“国际花园城市”最高级别E级,国内城市从没获过这项殊荣的“第一名”,可以这么说,厦门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温馨浪漫的开放型港口旅游之都。
港口旅游城就是厦门的核心竞争力。
先说海港吧,1842年,厦门就被列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近年来,厦门港的海天、象屿、海沧国际货柜和东渡码头竞相增开航线,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知名船务公司加入,码头现代化装卸设备日益完善。
如今,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一百七十万标箱,提前跨入了亚太干线港的行列,成为了世界干线港口40强。
其集装箱吞吐量比增接近36%,远远超过周边地区其他港口的集装箱增幅,吞吐量为福建省的七成。
[NextPage]NO.2泉州:富裕爱拼的民营经济之都相对于厦门是全国的厦门而言,泉州更多的则是福建的泉州。
在福建,要是你是都市白领,平时的生活中,你不免会谈起泉州人的富裕,谈泉州市许多乡镇的大街上停满了高档轿车或冷不丁,那个小巷里就是一家四星级宾馆等话题;当然,要是你是一个外出打工的山区农民,一年之初,大多情况下,你买的第一张长途车票,就是到泉州的晋江或石狮等经济发达地区的。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里民营经济发达,是福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方。
2002年泉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在福建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23.0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强,名列中国内地地级市的第三名;福建8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市县中,就有五个在泉州,且其所辖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十强、发展十佳。
多年来,泉州人发扬“爱拼敢赢”精神,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如果说,大街上一块砖头丢了下来,在福州可能砸到了四个处长,在厦门砸到四个CEO的话,在泉州就可能砸到四个老板,因为泉州是福建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之都,在泉州自己有个厂的老板,可以说多如牛毛。
如今的泉州民营经济不再是当年的“草根经济”,民营工业步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产生了一大批上规模、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并打造出了“安尔乐”、“七匹狼”、“富贵鸟”、“金鹿”、“安踏”等全国、全省知名品牌。
2001年“安踏”牌旅游鞋市场占有率达14.7%,“九牧王”牌西裤市场占有率达23.4%,“七匹狼”牌夹克衫市场占有率达15.1%。
位居“第一”的还有:浔兴集团的SBS拉链产量居全国第一,恒安集团的“安尔乐”卫生巾和纸尿裤生产规模全国第一,奔达布橱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居首位。
在竞争激烈的运动鞋市场,晋江市的“安踏”牌、“爱乐”牌、“亚礼得”牌运动鞋均荣登中国名牌产品榜,占了该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的半数。
泉州市现辖晋江、石狮、南安3个市;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清蒙科技工业区管委会,人口728万(不含金门县),为福建各市之首。
2002年完成全市地方财政收入80.88亿元,已多年稳坐福建财政收入的头把交椅。
其实,泉州能有如今这样的大作为,还在于其各县市经济发展各具特色,都有自己在全国都是第一的核心竞争力:“中国鞋都”的晋江市改革开放之初,就以闻名全国的四大模式中的“晋江模式”名闻名遐迩,经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的1993年至1999年,晋江财政收入每年净增1亿元;2000年和2001年每年净增3亿元,到2002年则发展到每年增4亿多元,收入突破20亿,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六,福建第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等有利条件的拉动下,晋江在制鞋业方面确更加突现出优势。
据了解,目前晋江全市拥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达5亿多双,年产值20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旅游运动鞋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4,世界产量的1/8,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成为中国和世界制鞋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目前,仅晋江一个县级市的财政收入都超过宁德、龙岩、南平、三明中的任何一个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总和,晋江的经济可见一斑。
有人说,在每一个从东京开往厦门的航班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客人是来自日本的石材商人,而这些人中,大多数的目的地是南安。
是的,作为中国建材之乡的南安,去年包括石材在内的建材产业总产值就超过了100亿,多年来名列“八闽经济总量三强”。
石狮作为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服装及原辅材料集散地之一,素有“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的美誉。
全市现拥有5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产值90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值的57%,从业人员20多万人;以服装为主的注册商标近2000个,其周边地区的服装企业近2万家,形成从面料到成衣的“一条龙”专业化服装生产格局和产业集群,独具“休闲服饰”。
[NextPage]NO.3漳州:气候温润的现代农业龙头只要稍有一丁点福建省情知识的人恐怕都知道,盛产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福建省花水仙的漳州市,其经济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就是“现代农业”。
是的,如今的漳州已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已设立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建成了福建省最大的高优创汇农业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具备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漳州市气候温和湿润,是闻名中外的花果之乡。
据统计,目前漳州全市创办台资农业项目已达500个,占全国的1/10强;水果水产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蘑菇、芦笋的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
与泉州的一县一个特色比,漳州市辖的各县市几乎是青一色的“农业经济”,尽管近两年市里喊出了“工业兴市”的口号,也引进了像台湾著名跨国小家电企业灿坤集团这样将在日后最短的几年内,斥资6亿美元,在漳州建立占地16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的工业大项目,但要使这个还有相当部分县市连发出工资都成问题市里,把工业壮大成支柱产业,成为漳州的新核心竞争力,还有一段路要走。
漳州的经济,或者说漳州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被称作“大农业”的现代农业。
你看,历来物产丰富、“闽南花卉市场”主要举办地、有“金漳浦”之称的漳浦县,以其乌石荔枝、黄埔杨梅、梁山菠萝,马口花卉生产基地、马坪“漳浦黄牛”出口基地等等,一乡一个特色,成为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楷模:在兰花业方面,漳浦为福建省最大的洋兰生产基地;在玫瑰茄产业方面,漳浦也是福建省最大的玫瑰茄生产出口基地,素有玫瑰茄之乡的美称,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同时,立足“漳浦黄牛”的品种优势,漳浦兴起了肉牛养殖业,如今,马坪全镇年出产“漳浦黄牛”上万头,且其单批出口量为全国第一,成了漳州县现代农业的又一金招牌。
其实,除漳浦以外,漳州的各县市也是在“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不,“中国官溪蜜柚之乡”的平和县,年水果产量就是全国第一;有“树海竹洋”之称,已把自己工业王牌“万利达”的总部迁往厦门的南靖县,如今也是以盛产“花中君子”兰花和“南方人参”巴戟天,而饮誉海内外;世界四大名柚坪山柚、文旦柚故乡的华安县,目前全县也有超过6个万亩果带,年产各种鲜汁1.35万吨,展现山区发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过去以制售假烟臭名远扬的“开漳圣地”的云霄县,如今大种“早钟六号”枇杷;“厦门后花园”的长泰县也是在作“长泰芦柑”这篇文章;有着“鱼米花果之乡”的龙海还是不忘发展水果种植;“中国青梅之乡”的诏安,早就成了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和主要出口基地;中国芦笋之乡的东山县,也把经济发展的触角伸向了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的发展上。
……正因为漳州各地都能真正发挥出自身的长处,做好定位,在农业上还真做出了成绩。
[NextPage]NO.4福州:人才济济的八闽科技硅谷历史上,福州就被誉为“海滨邹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然而,由于建国后长期的“前线”位置,使福州成为大学与国家级科研院所最少的中国东南沿海省会城市。
这使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
经过“七五”期间的艰难起飞和“八五期间”的奋力突破,几年来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从新星升空到星斗满天的快速发展期。
如今的福州,依靠师大、福大、农大等院校及众多的科研机构,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是福建其它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就算是在全国也属中上水平。
这里有一组数据,最能体现福州在这方面的优势:福州市近年来组织实施各级火炬计划100多项,已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崭露头角,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60家,涌现出福建实达集团、福建新大陆集团、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一大批产值上千万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一批知名产品,其总数约占全省总数的4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0%。
特别是在高科技的“园区经济”上,才真正让福州在全省各兄弟市面前有了些许“老大”的感觉。
近几年,福州工业示范区和科技园区、福州软件园、福建留学生创业园、海峡科技城、台西科技园区、福州光电园区、新大陆科学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走廊”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这些产业基地的建立,大大增强了福州对高科技产业的吸收、消化功能。
以电子工业基地为例,福建现有的四个基地就有三个在福州。
[NextPage]NO.5莆田:东方麦加的港口工业新城有这一则笑话,过去国内部队中要选拔侦察兵时,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要的是莆田籍的士兵,原因是,两个莆田人之间讲话别人很难破译、听得懂,不会泄露机密;还有一个故事,在内蒙古大草原里有两个人,一个是骑马赶着羊群的内蒙古自治区当地的牧民,后面是一个挑着担子追赶着牧民,要说服他,做一笔生意的莆田人。
前面笑话讲的是莆田兴化话的封闭难学,后面故事讲的是莆田人勤劳精明,走遍四方。
是的,众所周知,有着“东方麦加”之称的莆田湄洲湾畔,其北岸如今的临海工业城秀屿区的奇迹般崛起,无不是兴化人那种挑担追牧民精神的结果。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莆田这个港口工业新城的发展、壮大、膨胀:1996年,当时还叫做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秀屿区财政收入仅1900万;1997年就是3800多万;1998年达到7015万……每年翻一番。
难怪,这个在1921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就规划为中国六大海港之一,几十公里海域上有着上百个深水泊位的湄洲湾,当地方官员们在发现自己成为东方大港不再是个梦的如今,终于喊出了:莆田的未来在于港口临海型工业!自福建最大的石化工业,福建炼油厂建厂湄洲湾畔以来,福建人多多少了解丁点临海型工业,从一个侧面讲,它就是大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