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提问策略摘要:话语分析在英语课堂中被广泛运用,例如话轮转换系统,教师的反馈,还有教师的提问,等等。
然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大学英语课堂的话语进行研究。
本文对一节中学英语课的录音进行了转写,通过分析教师提问的口头语特征,非口头语特征和其他策略,对如何有效提问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口头语特征非口头语特征问题类型和谐氛围一、引言课堂话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话轮转换,教师的反馈和提问等方面都有许多研究成果。
然而,对中学课堂话语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本文根据chaudron(1988)及richards 和lockhart(1996)对问题的分类,chaudron(1988)对话语修饰(speech modification)的分类,以及widdowson(1978)对语言课堂的交流的分析,对转写的一节中学英语课的语料进行了深入分析。
观察发现,许多提问策略都体现在这节课中,对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二、提问的策略提问策略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侧重讨论展示型问题(display questions),参考型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会聚型问题(convergentquestions)和发散型问题(divergent questions)。
在二语课堂中,会聚型问题多于发散型问题(richards&lockhart,1996:187),另外long和sato(1983)发现以英语作为二外的课堂中老师使用参考型问题明显少于展示型问题(chaudron,1988:127)。
chaudron(1988:54-86)对修饰技巧(modification technique)进行了系统分类。
本文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提问的修饰策略,如语音(phonology),自我重复(self-repetition),停顿(pause)等。
口头话语模式进行的交流(communication)不是通过讲(speaking)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说(saying)来实现的,因为它使用了如手势,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方法(paralinguisitc devices),这些方法通过视觉媒介(visual medium)得以传达(widdowson,1978:73)。
因此,本文将口头语特征(verbal features)定义为那些能够通过听觉媒介(aural medium)传递的特征,非口头语特征(non-verbal features)定义为能通过视觉媒介(visual medium)体现的特征,如手势语,面部表情等。
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1)在sla课堂的交流分析中,提问的非口头语特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前人的研究对问题的类型进行了分类,但是很少在具体的课堂中分析它们各自的功能;(3)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对大学英语课堂话语的分析和探讨,较少涉及中学课堂,而且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策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这篇文章对一节中学英语课进行了转写和分析,然后讨论这节课中所使用的提问策略。
三、研究设计1.研究问题(1)这节课中存在什么类型的口头语特征和非口头语特征?(2)有哪些类型的问题,它们分别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样的功能?(3)这节课中使用了什么提问策略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2.数据收集和转写本文的语料来自对一节实录的英语课视频的转写。
这节课总时长约45分钟。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仅对该视频的四个部分进行了细节分析,其中教师的问题用红色字体标出。
转写过程以riggenbach(1998:213)的转写规则为参考,再加入我们自己的话语转写符号。
教师的问题和相关特征用不同的符号进行了凸显,如“:”(表示元音拖长),“?坭?坨”(表示升调和降调)(详细见文末的转写附录)。
四、语料分析和讨论通过对这节课的转写发现这节课中教师提问时经常使用口头语特征,非口头语特征,等待时间和问题类型等策略,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上策略在如下转写材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transcription 100:20—01:16[the whole class are looking at the beauty in ppt.]t:so they mean...a beauty should be like this?坭or[this?坨?[with gestures indicating fat and then slim]1 pp:[this?坨this?坨. 2t:ah, so, what’s that? [gestures indicating slim]3 pp:fat. 4t:fat?坭? 5pp:slim.[in a loud voice] 6t:slim, right, slim. so a beauty should be slim. 7 but how about this one?pp:woo [woo 8t:[look at her face, right, her face? [gestures indicating wide/fat]9pp:fat.10t:yeah,a little fat.so that mean,in…tang dynasty,ok,aha beau:ty should be...[fat,should be fat. 11 pp: [fat. 12t:woo, how about these ladies? 13pp:woo woo 14t:do you want to be such a lady like...like her,ok?...15pp:[long neck xxx. 16t:[long neck, ah, xxx. 17how about these gentlemen? [(laughter)pp:[(laughter) 18t:handsome? [eyes contact with students] 19pp:no. [together, in a loud voice]20t:how to say?er? 21pp:terrible. 22t:terrible, aha, maybe terrible. 23以上例子中,教师提问的对象是全班学生,我们可以发现这位教师与学生有很好的互动。
这节课中提问的口头语特征有:首先,在第9、15、21行存在许多对某些话语的自我重复。
chaudron(1988:84)指出重复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对信息进行加工或者跟随教师的模范指导。
第9行的重复是为了突出重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文中所提到的美人的脸上。
21行的重复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加工输入的信息并且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此外,在第1、5、11、17行分别出现了笑,元音拖长,升调和降调,单词重音(word stress)。
其中,第1行的升降调用来对比一对反义词,如“胖”和“瘦”,当升降调和相关的手势结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非常形象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变得更容易理解。
而且,元音拖长和单词重音的使用能强调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表达个人的情感以便更有效,更自然地与学生互动。
在第1、3、9、19行提问的时候还有许多非口头语特征,包括和学生的眼神接触和许多手势语。
当这些非口头语和口头语策略结合使用的时候,它们对课堂融洽氛围的营造起了重要作用。
transcription 209:28-10:20t:and then...true or false questions...i don’t think it’s difficult for you...en...[students are thinking about these questions] first one, do you know first one? 24 pp:false. 25t:false.why? ah, don’t tell me together.yes,don’t tell me together. any volunteer?(7.0) ah so volunteer,please.[say it very quickly] 26p1:[hand up] 27t: please?坭 28p1:keep their faith. 29t:er...keep their faith.ah(2.0) do you agree?(2.0)[eyes contact with the whole class]30pp: yes. 31t:yes. ok, thank you. you can sit down. ok, that means ×××. it’s not consistent,ok. 32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许多其他提问策略被使用。
在第26,30行中,一些问题的等待时间长于一秒,其中一个问题的等待回答的时间甚至长达七秒。
这种现象表明当面临较难问题时,教师会给学生空出较多时间来思考使学生能有更准确的回答和更多的语言输出。
另一个较长等待时间的原因可能是回答问题的对象是个别学生而不是全班学生,因此学生可能对自己的答案不够有信心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transcription 315:57—16:40t:ok, how about...how about this?ok,now please volunteer. [ gestures calling for answers]33pp:[in the ××× 34t:[ah in the ×××. it’s...please. [ nominate one student] 35p2:tattoo. 36t:tattoo,en...to what, for what? [gestures indicating what]37p2:××× 38t:yes, anything else? 39p2:××× and...[can’t give a right answer] 40t:ah, ok, thank you all the same. yes, please. [nominate another student] 41p3:××× 42t:er, do you agree? 43pp:yes. 44t:yes, ok. thank you. very good. 45transcription 423:30—25:17[ the question in ppt is: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at three things influence people’s ideas of beauty?] t:what three things?(2.0) 46p4:[hand up] 47t:yes [nominate p4] 48p4:××× 49t:do you agree? 50pp:no. [ in a loud voice together]51t:aha... i’m so sorry. ok. [ nominate another student] 52p5:society, history and culture. 53t:er...society:?坭 [history:?坭and culture?坨[with gestures indicating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54 pp:[history 55t:yes? 56pp:[yes 57t: [yes, ok, yes. that’s it. ××× 58how about second one?p6:[hand up] 59t:ok,jing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