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改关注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73-01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改革中课改的关注点的理解。
1.课改要关注细节
实施新课程以来,常听到教师反映:”我们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搞不了科学探究,也不可能整天带学生到车间、地头去上课,所以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注重过程、联系实际很难落实。
”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教师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偏差。
“以新课程的理论为依据,重建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更需要通过无数细节来研究有关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些细节看得见、摸得着,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师生的互动片段,是-个小的教学环节,甚至是一个提问,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组成,所以应当通过教学细节来研究、改造和创新。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应当将研究的范围缩小,高度关注教学细节。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2.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最重要
2.1 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
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
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2.2 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
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最重要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改革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课改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