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生态与病害牛蛙是两栖动物,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蛙科中较大体形的食用蛙种。
因其鸣声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
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发展较快。
发展牛蛙养殖有许多优点:繁殖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饲料易取、效益较好。
牛蛙经济意义较大,具有食用、除害虫、药用(蛙油——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及美容养颜,抗衰老等功效)、工业用(制革、作动物饲料)等作用。
牛蛙包括四个生活周期,既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胚胎发育形成蝌蚪,在适当的条件下蝌蚪开始变态,形成幼体,随着尾部消失,幼体开始水陆两栖生活。
牛蛙生活习性是具有群居性、饲料不足时,相互残食。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不同。
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面粉等佐食。
蛙在自然状态下,只捕食活动的动物。
经人工驯食,可摄食配合饲料。
饲养12~15个月,可达400~600克。
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牛蛙养殖生态模式,因此本文就现有的养殖模式及常见的牛蛙病害做一综述。
一、牛蛙养殖生态1.1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主要应根据选择的养殖方式,比如是大面积粗放养殖,还是小面积集约化养殖而定。
总的原则要按照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来考虑,既要遵循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又应照顾到生产上的科学性,以及管理上的方便。
1.1.1养殖场的建场条件牛蛙善于跳、爬、游、钻,所以牛蛙养殖场需要建造防逃设施,可以用塑料薄膜、铁丝网或尼龙线网围栏防逃,有条件的用砖砌围墙更为持久可靠。
养殖场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水源以江、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这种水的水质好,溶氧高,水量充足。
蛙池最好建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蛙池不仅水质要好,排灌水方便,还应具备不同用途的养殖池、动物性饵料繁殖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
另外,牛蛙养殖场还应选择在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1.1.2牛蛙养殖池的建造根据牛蛙的繁殖特点、变态过程、生活习性,牛蛙养殖场需设立如下养殖池:亲蛙池:亲蛙池主要用于培育产卵用的亲蛙和繁殖期后分养雌雄亲蛙。
养蛙规模较大的单位,一般要建造2~3个。
亲蛙池也可兼作产卵池。
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200平方米为宜,深度1.2米,能蓄0.8~1.0米深的水为好。
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亲蛙越冬。
堤埂坡度要大,以1∶2.5为宜。
亲蛙池的总面积要根据亲蛙的数量而定,通常以每平方米放养1只亲蛙为宜。
产卵池:产卵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水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
一般用土池,效果较好。
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深,堤埂坡度要大,以1∶(2.5~3)为好。
池内要种植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聚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以促使牛蛙正常产卵。
孵化池:孵化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使用效果以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为3平方米,正好适合于1只牛蛙所产的卵的孵化,池深度0.6米。
池子内壁抹以水泥粉,不必很光滑,稍粗糙反而有利于刚孵化的蝌蚪的吸附,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
土池因有堤埂坡度,面积比水泥池大,一般为6平方米,池深60厘米,蓄水40厘米深。
使用时最好在池内铺垫塑料薄膜,效果较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孵化率。
孵化池总面积,要根据生产上孵化蛙卵的数量来确定,还应考虑孵化池的周转。
蝌蚪池:蝌蚪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水泥池面积以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深;土池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米深,蓄水0.6~0.8米,堤埂坡度以1∶(1.5~2)为宜。
蝌蚪池的总面积,根据培育蝌蚪的数量和需要育成幼蛙的数量而定。
幼蛙池:为了便于饲养管理,应建立专门的幼蛙池,并留足幼蛙捕食活动的场所。
一般来说,蝌蚪变态成幼蛙,在水中生活的时间较短。
因此,幼蛙池不宜太大,一般以15平方米为宜,水深50厘米左右。
在幼蛙池四周,应种植一些供幼蛙隐蔽和捕食的植物,便于幼蛙上岸活动。
在幼蛙池的一个角搭一个饵料台,作为幼蛙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人工饲料的场所。
在固定饵料台上空设灯光诱虫,这是解决天然饵料不足的较好途径之一。
成蛙池:即商品蛙池,根据生产规模建立成蛙池,要将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池饲养。
成蛙池可以建大些,一般占地600~6000平方米,池的深处0.5~1米,池的四周可以人为地堆些石块、砖块或筑些土洞,地面尽可能绿化,给牛蛙提供较多的隐蔽场所,便于牛蛙生长和繁殖。
对于幼蛙和成蛙,生活环境的水面与陆地的面积比以3∶2为宜,可充分利用陆地种植果树、蔬菜和花卉植物,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牛蛙养殖场设计多种多样,应根据自己的场地面积、环境条件、资金来源和产销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牛蛙养殖场。
1.2 成蛙养殖模式1.2.1半精养模式利用鱼池、洼池、稻田、藕塘等进行养蛙,由于面积大,蛙较分散,密度也不大,产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饵料为主,颗粒饲料为辅的方式养殖,称为半精养。
这种模式获取天然饵料的方法主要是灯光诱虫。
诱虫灯的位置设在离岸2米左右的水面上方0.3~0.5米处,周围不应有高大的建筑物,以免遮挡灯光,收不到好的诱虫效果,开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傍晚开灯。
半精养方式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放10~30只,视饵料条件而定。
1.2.2 集约化养殖室内集约化养殖,着眼于控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充分满足牛蛙生长的营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强化培育手段。
尤其是随着牛蛙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成功,更能发挥其高效的特点,是发展牛蛙商品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室内养蛙池,一般面积10~20m2,要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充分利用空间,可采用多层次的立体养殖结构。
放养密度为每蛙体重100 g按50只/ m2,投饲时坚持“四定”;每天2~3次,日投喂量占蛙体重的10%左右,养成按时摄食的习惯。
成蛙的日常养殖,除了定时投饵外,还要每天换水,清洗食场,注意观察蛙的健康状况,及时防病治病,严防蛇、鼠侵袭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加温养殖,一年可生产两批商品蛙。
1.2.3网箱养殖网箱养蛙借鉴网箱养鱼技术,结合蛙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网箱把牛蛙在水体中围养起来的一种高密度养娃方式。
网箱养蛙有如下优点:(1)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和大鱼塘,既节约了养蛙用地,又提高了上述水体的利用率,即做到了水中养鱼,网中养蛙,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
(2)网箱内外水流畅通,水体不断更新,箱内溶氧充足,网箱成为一个活的水体环境,可实行高密度的饲养,而且产量高。
(3)网箱养蛙后,可增加水体肥力,提高鱼产量。
(4)由于网箱养蛙面积小,饲养管理方便,同时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能量消耗减少,利于生长。
1.2.4生态养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相应地提高,所以蛙的养殖也逐渐走向了一种无公害、健康养殖的模式,而从控制生态环境、选择饲料、投喂方式和管理技术着手的牛蛙生态养殖的高产技术,更能促进牛蛙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快速发展,保证人们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
每口养殖池面积以40~60 m2为好,池底平坦,池边高和宽各30cm,形似田埂。
池边四周外层采用聚乙烯网,内层采用黑色塑料薄膜,对养殖池进行双层围栏,高度约1m。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源丰富、环境幽静的地方建池,蛙池可不设蛙岛,采用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为一体的养殖方式。
将大池分成小池,直接分级,既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牛蛙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二、牛蛙常见病害与防治2.1蝌蚪阶段常见病2.1.1 病毒性疾病暴发性败血症:不少人怀疑为病毒病。
患病蝌蚪咽部、腹部、肛门等处严重出血,有的在水面打转,眼球充血、突出。
死亡快,发病1~2d即出现死亡,死亡率达70%以上,严重的全部死亡。
先做好清池工作,用50~100mg /L生石灰进行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 mg /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用0.3mg /L碘制剂或2 mg /L高锰酸钾与乙酸混合液消毒池水。
2.1.2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烂鳃病:由于水中粘液球菌侵入蝌蚪鳃部而发生炎症,鳃丝发白、糜烂而附着污泥和粘液,浮游于水表面,行动迟缓,可继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防治:放养前,对池水消毒,蝌蚪在放养前也要消毒。
发病后,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g或漂白粉1g全池均匀泼洒。
细菌性肠胃炎:患病蝌蚪食欲下降,游动迟缓,死亡率较高,胃肠道充血、发炎,肛门周围充血、肿胀。
防治:对患病病蛙可在饵料中加喂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每千克饵料投入或酵母片2片,连喂 3~5d即可治愈。
对病蛙池用 1~2mg/l 的漂白粉溶液泼洒1次,发病季节,每7~10天用 1mg/l 的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1次。
红斑病:有的称为出血病,为细菌和真菌感染所造成。
患病蝌蚪有转圈的神经性症状,其腹部出现红斑,发病急,死亡快,多发于蝌蚪发育的后期,发肢芽形成期,全池暴发性流行,危害大,死亡率达70%~90%。
防治: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使其浓度为0.7 g /m3。
在多发病季节注意饵料卫生,用20 mg /L生石灰消毒水体。
2.1.3 真菌性疾病鳃霉病:因霉菌侵入蝌蚪鳃部破坏组织,充血、出血,变成灰白色或苍白色,或继发其它感染,出现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水质过肥的及时换水,注意用生石灰清池,去除过多淤泥。
防治: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7 g /m3(5B2)浸泡患病蝌蚪。
肤霉病:因蝌蚪表皮损伤部位被水霉侵入所致(也可发生在幼蛙、成蛙),严重者到达肌肉层,伤口处或周围可见灰白色的丝状物,患病蝌蚪或蛙表现食欲变差,游动迟缓,有的伤口并发细菌感染,体质弱,最后衰竭死亡。
防治:搬运、移动蝌蚪、蛙体时避免外伤,对有外伤的用3%食盐水或10%紫药水涂抹伤口至愈合后才可放养。
对饲养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日常应保持良好的水质。
2.1.4 寄生虫性疾病车轮虫病:因蝌蚪体表和鳃上寄生车轮虫所引发。
在每年4~9月多发,症状为游动变慢,反应迟钝,全身或局部布满车轮虫,尾鳍粘膜变白色,尾组织损坏,有的严重腐烂。
不及时治疗,大多衰竭死亡。
防治:监测水质,调整合理的饲养密度,做好换水和水体消毒工作。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B2)全池均匀泼洒,浓度为0.7 mg /L;用2%~3%食盐溶液浸泡15~20 min。
杯体虫病因杯体虫寄生于蝌蚪的鳃部和尾部引发。
在每年5~9月,水质不良、高密度饲养时多发。
眼观患病蝌蚪鳃部和尾部变白色,游动变慢,停食而衰竭死亡。
防治同车轮虫病。
斜管虫病:蝌蚪体表感染斜管虫所致。
在春初和冬初多见,患病者不吃食,体色呈黄褐色,有的浮在池边水面,反应迟钝,慢慢衰竭死亡。
防治:定期消毒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B2)的溶液泼洒,使全池的浓度为0.7 mg /L。
锚头鳋病:蝌蚪的胴体与尾部交界凹陷处寄生锚头鳋病幼体所致,被寄生部位的肌肉组织红肿、发炎,有的溃烂,生长停滞,严重的有多个水蚤寄生,死亡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