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XX县招标投标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全县招标投标工作的监管机构,负责贯彻落实招投标配套法规及相关政策,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对全县招投标市场进行管理。

强化招投标活动监管,对于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招投标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县的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已初步走上了管理严格、运作规范、落实效果较好、招投标市场发育整体平稳健康的轨道。

(一)完善制度,把好招投标方案审批关。

一是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先行审核项目招投标实施方案;二是其他项目在申报项目可研时一并申报招投标实施方案,将招投标方案与工程可研报告一次审查批准,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项目服务;三是坚持规范的审批流程。

(二)强化招标程序,实行全程监督。

一是成立XX县招标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每个项目的招投标实施方案进行严格审批;二是实行项目招标文件备案制度。

每个通过公开招标项目的招标文件,必须经县招标办核准备案后方可在河北省招标投标综合网上发布公告;三是参与开标、评标过程监督。

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对所有项目的开标、评标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存档,同时招投标活动受发改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全程现场监督;四是坚持对评标委员会确定的中标候选人,实行3日以上的公示制度,
以保证充足的社会监督时效;五是坚持后审制度。

对完成招投标的项目,在发出中标通知书15日内,将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专家来源、评标委员会组成、评标细则、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等情况装订成册报发改部门备案,同时填报招标项目备案记录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后审作用。

(三)全面检查和重点稽察相结合。

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对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性项目进行检查,并将项目招投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完善提高。

同时,配合市重点项目稽察办对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性项目,有计划的进行重点稽察或专项稽察,并在河北省项目监管信息系统上进行动态监管。

(四)积极协调解决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强化对招投标问题的监督,是依法管理招投标活动、推进招投标工作规范化运行的有效手段。

对在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群众举报的问题,做到随接随查,主动出击,决不拖延推诿,最大限度挽回损失和影响。

二、当前项目建设招投标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监管,在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招投标过程和监管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招投标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规避招标,逃避监管。

一是肢解工程,化整为零。

把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小项目,使每个小项目的金额均在招标要求的规模标准以下,从而达到规避招标的目的。

二是部分招标,只对项目的部分工程进行招标,附属工程则直接
发包。

三是一些自筹资金的业主为了节省资金,把应当公开招投标的项目直接发包,自以为减少费用的同时却埋下许多隐患。

(二)参与招投标的主体行为不规范,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业主行为不规范。

除了采取各种方式规避公开招标以外,有的还在招标过程中向管理单位、中介机构、投标企业乱提条件;有的在招标中与投标人存在着利益的交换,与投标人、代理机构相互串通,制定带有倾向性的、不合理的评标办法,虚假招标,明招暗定,严重扰乱了招标市场秩序。

其次,部分中介机构职业道德欠佳。

为了取得代理业务,一味迎合业主,弄虚作假,甚至帮助业主出谋划策钻法律空子;有的则与投标单位相互串通,破坏了招标的公平性。

再次,一些投标企业存有违规行为,在投标中出现相互串通的情况,出现陪标、串标、围标现象,使招投标流于形式。

投标企业中标后,违法分包、转包的现象也比较多见。

(三)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存在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社会监督太弱、监督相对滞后等问题,对确定中标人以后的监管弱化。

二是工程招投标监管中存在重管理轻查处、重检查轻处理的现象,致使不少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串通招投标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处理。

三、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目前我县项目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督、规范行为入手,进一步做好招投标监管工作。

(一)加强招投标监督力度,明确监管部门职责。

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以后,县域内所有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基础
设施建设、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成果、交通、水利等公开招标项目均进入交易中心统一管理,只有电力工程不在管理范围之内。

交易中心对项目开标、评标、监标都明确了工作纪律和工作制度,但细化到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责却是空白,而许多政府投资项目缺乏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管。

因此,需要对招投标监督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理清各监督主体的相互关系,把握好监督主体的角色定位,合理划分招投标监督管理权限,明确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招投标监管体制。

(二)强化程序监督,完善招投标监管工作网络。

作为监督主体的招投标监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监督招标代理机构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招标,对招标公告公布、专家抽取、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等具体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在程序上不出问题;对招投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把招投标活动置于招投标监管机构、纪检监察机关、公证机关的多重监督之下;形成严密的招投标监督网络,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项目稽察作用;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监督的作用,如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从社会中选聘招投标监督员;发挥行业协会的资信认定、自律功能等,形成监督网络,把招投标工作置于严密的监督网络之中,保证招投标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评标办法,维护招投标公平公正。

借鉴先进经验,在工程项目总承包中继续推行投标报价竞争的招投标方式,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实行合理低价中标。

促使业主在招标前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各种工程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做好成本核算,防止中标价过大偏离成本价。

在评标定标中,继续采用
商务标和技术标分离,不设固定标底以及明标暗评的办法。

招标人如编制有标底的,其标底既不能作为决定中标或决定废标的直接依据,只能依法作为防止串通投标、哄抬标价和分析中标价是否合理等情况的参考。

(四)提高招投标监管人员素质,优化招投标工作环境。

首先,加强学习和宣传。

强化对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学习,使各级监管部门充分认识规范招投标行为,培育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市场环境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意识,坚决杜绝招投标中的各种权利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

其次,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廉政教育和业务培训。

通过各种丰富多样、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肩负起监管的重任。

再次,增强改革创新能力。

鼓励监管人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研究探索加强招投标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快实现招投标工作的新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