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作选做题时,考生按题目要求作答。
本试题卷共16页,如有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试卷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3—47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宗法制规定,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
这些规定A.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权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C.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D.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25.读图6、图7,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图6 《战国七雄图》图7《西汉初年形势图》A.战国七雄在汉初基本复国B.秦朝地方行政制度被废除C.汉初无为使国家再次分裂D.汉初建制受历史传统影响26. 唐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契约实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
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
唐朝重视契约的这一现象A.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传统B. 是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C. 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7.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夫之提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者,理之依也”。
上述思想A.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B.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D.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28. 右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中国之现象》。
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知识界对清政府的失望B.清政府主动顺应民主化潮流C.清政府企图挽救腐朽的统治D.立宪派主导清末“预备立宪”29.1919年,有学者发表文章,主张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为此,李大钊指出:“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
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体现思想界救国道路的分歧C.促进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D.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转型30.产品民族资本(A) 外国资本(B) 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的比值(B/A)电力(百万度)531 891 1.68铁(千吨)127 600 4.72棉纱(千包)1617 656 0.41棉布(千包)9040 14425 1.60卷烟(千箱)518 685 1.32火柴(千箱)666 69 0.10A. 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B. 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命脉C. 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D. 帝国主义侵华方式有变化31.从1962年到1966年,我国同西方国家谈判成交签约的大小成套设备项目二十余项,合同金额约3亿美元,其中到1966年底前建成五至六项,较之前有显著增加。
这种变化的背景是A.西方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变化C.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已被打破D.中国外交发生了根本转变32.罗马法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有人从非洲带回来一只二条脚的鸵鸟,致他人受到了损害,被害人便将鸵鸟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获得赔偿。
这一案例A.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B.反映了罗马法的缺陷C.推动了万民法的形成D.体现了类推适用原则33.英国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必须向每个学徒提供两套衣服,学徒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每年派两名与工厂无利害关系的人员视察学徒的状况和条件,并规定了工厂主违反本法令的处罚措施。
这部法律的规定反映了英国A. 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C. 工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B. 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 D.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34.1935年开始,美国联邦法院先后宣判多部新政法律违宪,但在1937年后联邦法院判决支持了国会的每一项经济立法。
联邦法院态度的转变表明美国A. 制衡机制已经失灵B. 总统能够左右立法C. 新政成为社会共识D. 逐步走出经济危机35.法国画家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于1872年创作油画《希望》:在原野中的荒凉废墟上,一位身着白衣的美丽少女,手执一绿色的橄榄枝(生命与和平);背景为一片蔚蓝的晨曦(美好的未来)。
该作品A. 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B. 尤其突出理性的精神C. 注重光色的瞬间变化D. 表现手法怪诞且夸张第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粮食、交通、安全都会是问题。
据考,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京师长安有60多万人,东都洛阳有30多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宋朝以后,中国城市规模大幅下降,最大的城市人口竟不及百万。
古代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很高。
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
唐朝天宝年间,城市总人口达到1100万人,全国总人口约为5300万,城市化率达到20.8%。
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
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
——摘编自徐建国《城市繁荣离不开城乡人口对流》材料二下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的整体趋势及主要特征。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中两国城市化的异同。
(10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对于近现代国家的社会转型,有学者总结出三种范式:第一种:由政府主导,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先发展经济,后社会转型。
第二种:通过制度改革,建立自由市场制度,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
第三种:重铸观念的地基,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制度变革,以实现社会的根本转型。
——摘编自千字文华《向死而生》评析材料中的转型范式(任意一种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中国传统社会,民众对防疫茫然无知,官府也无“有效之组织与设施”,应对瘟疫流行的政策侧重于疫后救助,导致瘟疫发生居高不下。
鸦片战争后,中外人员交往频繁,疫区人员自由出入通商各口,清政府无有效的防疫制度,瘟疫流行更为猖獗,而列强在租界推行的卫生防疫措施成效显著。
1902年 ,袁世凯收回列强把持的检疫机构 ,改设天津卫生局,工作主要有:普及防疫知识;严格疫情通报 ;组织居民进行环境整饬 ;强制接种牛痘 ;推广合乎防疫要求的新式厕所,以及收容流浪乞讨人员等。
1906年秋 ,清廷组建民政部,其中卫生司下设保健、检疫、方术诸科,掌防疫、卫生及设立病院等事。
此后,这类卫生防疫机构在北洋各地陆续添设。
——摘编自谷永清等《论清末“新政”中的卫生防疫事业——以北洋地区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防疫机构设立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防疫机构设立的特点。
(7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9 年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禁止将战略物资及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输入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比苏联更落后,但周边国家与中国力量差距大,倘若没有美国的抵制,“中国就能征服整个东南亚”。
他们坚持“中国差别”原则,对中国的贸易管制要严于苏联。
1979 年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将“技术及对该种技术转移有重大作用的物资”的管制作为“特殊重点”。
1991年,巴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成员国对尖端材料、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航天技术等九大领域的物品和技术实行禁运。
到苏联解体之前,在二十种重要军事技术领域中,美国在十五个领域领先,苏联只在两个领域保持领先。
——摘编自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坚持“差别待遇”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遏制重点的转变及其影响。
(8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崔寔(shí)(?—约170),涿郡安平人。
少时沉静,喜好典籍。
出身官宦世家,有学术传统修养。
桓帝初年,拜为议郎,后出任五原太守。
五原郡地处西北,天气寒冷,土地宜植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
崔寔到任后,支持和教导百姓种麻、纺绩,使民“得以免寒苦”。
面对西北民族矛盾,崔寔练兵马,严烽候,积极防御,遂得以安定。
后崔寔因病征召还京,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后撰《政论》。
在《政论》中,他针对当时奢侈成风、上下匮乏、犯法者众多的情况,提出尚严用刑、网罗贤士、治贪养廉等办法解决问题。
另著有反映东汉庄园经济的中国第一部月令体农书《四民月令》。
崔寔于建宁年间病卒。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崔寔的主要历史活动。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崔寔的历史活动体现的统治思想。
(7分)2020年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4-28 :ADCBC 29-33:BABDD 34-35:CA41.(1)整体趋势:自战国到宋朝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之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并下降。
(3分)特征:①城市化进程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②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城市规模扩大,催生市民阶层出现,并导致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④城市规模与商业活动相关,并受到封建政府政策影响。
(每点3分,共12分)(2)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任答两点给4分)异:英国的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城市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起步发展缓慢。
(3分)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3分)42.评分说明:任选一种范式评析,论证的史实(不能举孤证)须为近现代史的国家,史论结合,且辩证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