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西京学院引进优秀人才工作纪实尚磊海内外优秀博士面试会现场精准农业科研创新中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中国的“筑梦者”,始终引领社会前行。
西京学院紧紧围绕“四个一流”建设,矢志追赶超越,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运行机制,加快研发平台组建和人才引进步伐,为“一带一路”及陕西的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三年多来,靠着一份执着,一幅“人才强校”的壮美画卷正在古都西安徐徐展开,一所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正在三秦大地崛起。
引才篇:“人才新政”抛出引智橄榄枝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实现学校提出的“建设高水平西京大学”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由人才洼地向人才高地的根本性转变,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端引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5年10月28日,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人才强校”被确立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5年10月29日,西京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室正式挂牌,这是学校为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设立的专职机构。
尚贤者,政之本也。
西京学院举办者、董事长任万钧亲自主持研究制定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方案。
他指出,为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必须下大力气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
西京学院校长任芳要求:为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必须有全球眼光,下大决心,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以大投入引进国内“985”高校和海外名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杰出中青年学者。
创新机制拓展引进人才渠道2015年10月30日,学校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全球诚聘海内外英才加盟”。
学校求贤若渴,人才纷至沓来。
2015年12月6日,发布招聘信息一个多月的时间,该条信息访问量达到4600余次,收到简历近300份。
专业涵盖审计、信息技术、土木工程、控制工程等众多领域。
2016年,学校组建了人才引进宣讲小组,有计划的对中科院、“985”“211”高校等全国重点院、所进行走访、招聘,与相关院、所密切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合作院校推介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校还利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科研合作等途径,开展高端人才引荐工作。
2016年,学校采取“走出去”战略,“面对面”组团招揽人才。
学校领导带着人才引进宣讲小组先后赴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走进十多所海外名校、科研院所,盛情邀请高层次人才加盟。
2017年,学校将年度工作重点确定为“人才工程年”。
同年,陕西省首个民办高校院士工作室——“何积丰院士工作室”在西京学院设立。
科学规划确立人才发展思路2016年3月,学校出台了《西京学院“人才特区”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计划”),这是学校人才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
“三年计划”按照:“高端求才、海外聚才、校际引才”的工作思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开放的政策引领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年计划”人才新政与其配套的一系列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陆续出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专家、教授。
截至2017年8月底,学校参加国内外招聘会19场,组织39场面试会,共引进博士106名,其中“特区人才”56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名、“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香江学者”1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23名。
柔性引进院士3名、海外教授4名、国内知名高校教授4名。
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为打造西京优质科研团队奠定了良好基础。
留才篇:创造暖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西京学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使“候鸟式”人才迅速转变为“栖鸟式”人才,让特区人才真正拥有归属感,产生别样的“亲情”。
落实政策待遇改善人才工作条件学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邢卓博士毕业之后来西京学院工作,他是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他和他的课题组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通过与宝鸡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合作,针对农作物生长态势和病虫害监测中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特色农产品培育和示范种植。
目前,他正在进行猕猴桃信息化产业云平台项目研究,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省内猕猴桃产业中的关键问题。
“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兑现承诺,西京学院的办学精神、人才政策深深吸引了我!同时,学校提供了扎实的科研条件和宽厚的科研环境,给了我自由施展的平台,我工作得很愉快。
”邢卓说。
在西京学院7000株紫薇林的东边,有一栋红色的“特区楼”,格外显眼,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百米外另一幢红色的“科研楼”。
这是学校专门为特区人才建设的住宅区和科研平台。
“人才优先发展”正在从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转变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一系列具体的项目。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厚植人才发展土壤。
学校把安家费、具有海外经历奖励的费用,一次性支付给签订劳动合同后的特区人才的账户内。
学校投资1亿余元为人才建成150-300平米的住房150套,配备了床铺、桌椅、电热水器等用品。
学校投资1.5亿元修建30000平米的科研楼、4000平米的凤凰小筑等,为人才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
学校自办福利性幼儿园,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帮助特区人才家属就业,努力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安心的居住环境。
“我们更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知识就是资本。
教师们以自己的知识、智能、才华,在每节课中发挥价值作用,从事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知识投资。
西京学院崇尚教师们的智力活动,付给他们‘知识资本’的增值价值是天经地义的。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优秀的高级教育人才来我校任教。
原先的行政规定可以突破、修改,科研水平提高了,学术氛围浓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就提高了,优秀学生就纷纷来了”,任万钧的话掷地有声。
完善配套制度强化人才管理服务学校建立科级以上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实施跟踪管理服务,打造“零距离”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先后制定了《西京学院引进优秀博士政策办法》《西京学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办法》等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规定、办法、政策,积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赋予专家项目决策、人员调用和财务支配权力,打造“人才特区”,让专家真正感受到“有目标、有平台、有团队、有权力、有待遇”,从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支撑人才引进和成果产出,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
用才篇: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学校在“提质量、抓内涵、上水平”上多下功夫,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设好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全力支持实验室建设,使学校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为大西安建设、为促进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加强平台建设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有平台,人才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学校对标省级人才工程项目孵化工作,为现有人才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创造发展途径。
2016年12月30日,“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中心”)落户西京学院。
工程技术中心的组建瞄准国内外中子物理学应用研究的前沿课题,解决了我国可控中子源的小型化、高产额、长寿命等关键技术,对于拓展可控中子源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加大服务陕西油、气、煤等能源勘探、兵器工业在线无损检测等方面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技术中心已建成真空实验室、中子测量实验室和核电子学实验室,拥有目前极先进的中子管研发试验检测设备,通过了环境安全评价,取得了战略核材料使用许可证,在国内同类实验平台中处于领先地位。
工程技术中心成功研制了低通量系列中子管,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推广。
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东南亚研究中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质,成立了国防科技研究院。
当前,精准农业信息监测与处理实验室具备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条件。
2017年9月6日,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重点实验室”经过专家组评估,进入建设阶段。
该实验室建成后,将积极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探索适合西部和陕西省现实条件的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关键技术,有效解决制约陕西乃至西部工程结构的一些关键问题,形成若干有特色、有优势的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有关的研究方向,提升陕西和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学科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支持技术研发,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016校级科研基金及奖励等合计达到1960.54万元,较2015年增长175.86%。
截至目前,学校投资6884万元,用于支持建设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研究中心、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会计审计信息学研究中心、可控中子源及其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京学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等八大科研平台。
当前,学校的八大科研平台与众多企业签约结成产学研合作单位,如西安冠能中子探测技术有限公司、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研发中心、西安彩晶光电材料有机公司、北京用友审计软件有限公司、西安庆安电气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积极利用学校的研发资源和人才优势,为自身解决核心技术难题,有效促进学校和企业互动发展。
“学校会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器’作用,把科研平台建设成新型的智慧和人才高地,吸引和造就一支水平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
科研平台未来3年每年投入将不低于3000万元”,西京学院校长任芳表示。
育才篇:内培外引双驱动优化人才梯队“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民办高校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是兴校强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培养出好学生,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
涵养师德提升青年教师品德修养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
西京学院在教师中推行师德引领工程,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奉献意识,引导教师以高尚的理想追求、道德素养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职责,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发扬传统促进研究团队互动成长“传、帮、带”是西京学院的优良传统,学校结合学科建设的团队建设模式,发挥校内从教多年的高水平的教授教学力量,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业界领军人物担任青年教师导师,成立了专家委员会。
专家学者甘为人梯,言传身教,用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快速提高了人才的独立担当能力。
以西京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争取和承担服务地方项目,发扬理论结合实践的“传、帮、带”传统,营造了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文化。
该院现有院士工作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企共建研发基地2个、博士工作站1个、平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