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成就美好人生

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成就美好人生

培养优良习惯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参加德育评估检查引发的思考前言:教育这件事情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它意味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一种特殊的情怀。

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

目前,教育如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德育工作更是如履薄冰,很难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令我们欣慰的是,本溪的德育工作正在步入正轨,向着健康的、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方向发展。

从事德育工作许多年,经历了无数德育过程,见证了诸多教育案例,目睹了当今教育形势,引起我对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也有些许迷茫。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随德育部组织的德育评估检查组检查了十所学校,使我对当今本溪的德育工作现状有了新的认识,现将一些思考付诸笔端,与同仁共享。

一、对德育工作地位的思考:德育首要地位始终面临考验,目前,真正重视德育工作的仍只局限于德育工作者,其他人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尤其是社会层面,不重视德育,直接导致家长们的不重视,他们唯成绩说话,品德好坏无关紧要,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阻碍。

记得某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对目前德育现状表现出担忧。

他说:每天看到家长领着孩子学奥数、学语文、学英语、学美术、学音乐等,没有一位家长领孩子学品德的,也没有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的,此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这种现状不是我们学校可以解决的,是社会问题,但确实是制约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首要问题。

如今,德育地位在悄悄提升,家长、社会正在逐步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这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期待的,对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对德育常规管理的思考:流于形式,没有德育处同志和值周教师检查,学生不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没有实现自我教育目标——慎独。

这是一种缺失。

由此,我也想到中、小衔接问题,亟待解决。

小学的德育目标是什么?中学如何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现象: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缺失基本的道德水准。

中学还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培养习惯,这不符合规律,中学应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培养习惯上(中学在补课)。

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小学:抓养成教育,促全面发展;中学:抓规范教育,形成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接受相应的教育。

即每个阶段应该有教育的“重心”。

三、对德育特色的思考:对德育特色理解不深,不敢妄言。

但我个人认为,特色不应该是刻意追求,有意打造的,学校德育特色不同于产品,可以创品牌,而是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淀出的一种核心文化,或是核心理念。

否则,会造成人们为特色而特色,脱离实际,使德育工作时效性难以实现。

这次参加评估检查的十所学校,让我眼前一亮,每所学校都有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化特色或特色工作。

充分体现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向往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

尤其反映出学校一把手想德育、懂德育、做德育的前瞻意识,以及注重德育实效性的务实精神。

各校能准确把握本校实际,找准切入点,正确定位学校德育目标和学校特色文化,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和学校特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德育工作思路的思考:从当代人才观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应该遵循:立足“好习惯、好人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夯实基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先育心),实现突破,从而实现人才的高素质。

加强科技教育,发现并培养学生特长,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全面发展”,自古以来不是“术业有专攻”吗?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不能因人才观的偏差导致教育的不成功。

五、对德育工作实施办法的思考:六个字概括:“发现、培养、引领”。

发现:发现优点,发现特长——鼓励创新;发现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培养:培养优良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引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发展观、人生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正确导航。

六、对德育工作过程的思考:基于以上思考,使我对德育工作过程进行思考,现摘要如下:开展德育工作,实施德育教育进程中,应遵循: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一个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二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二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拓展“四种育人途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五个培养目标”——养成人生九种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强健体魄;学会一种特长,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简述如下:一、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发展。

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身体。

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由物化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

教育是一项以智慧激发智慧,心灵滋养心灵,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

其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并具有“个性特点”的人。

回顾德育工作经历,深深体会到,要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折不扣的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二、坚持一个注重——深入调查研究从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目的出发,应始终坚持深入研究,研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研究教师工作需求;研究目前德育工作现状;研究德育工作策略。

以此为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应采取如下策略:一是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利用班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教育家长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德——人立身之本”思想。

二是转变学生的成才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克服“重智轻德”思想。

三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

众所周知,二十七中学是全市瞩目的顶尖学校之一,其管理水平、发展态势、尤其是升学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因此,多年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

加上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削弱,更让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育人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德育工作思路,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在校领导层面确立德育工作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促教,德智兼顾”理念逐渐渗透并扎根教师心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发展观,促使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检验教育成果。

三、保证“两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一)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德育。

人的行为受到观念支配,学校德育遵循“形成观念、培养情感、训练行为”的育人规律。

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在师生中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认同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投身于德育工作;三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训练行为,养成习惯。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德育。

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认知特点合作自控能力都不同,若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应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来进行。

我们采取了分年度按实施德育的办法:初一年级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责任意识、抗挫能力培养。

循序渐进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四、实施“两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即德育”。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影响(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因此,不必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上鲜活的教材来育人,正面的充分利用(培育民族精神等);负面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用于警醒自己、教育自己(腐败问题、不正之风等)。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用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升旗仪式、午间阳光校园广播等宣传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校内发生的新闻、好人好事等)。

五、立足三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一是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建设突出三训: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化发展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

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以师德培训为核心有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训”,同时通过规范、细化、量化教师的评价考核细则,开展多种教学拉练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和业务能力,推优树优学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信誉度高、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

学生队伍建设重在终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创设条件深入挖掘在校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通过深化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改革和中考学科目标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特色活动小组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趣爱好;通过教师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感召下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亲朋、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和国家,使学生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三是德育环境建设。

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建设,保障教育教学安全有序、现代高效的发展。

以校舍工程安全建设为核心问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

六、拓展四种渠道——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是抓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这一育人契机。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基本形式,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育人资源,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德育渗透点、利用德育渗透点,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是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

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重点,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主题德育活动。

如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文明意识;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培养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决定人生命运的九种好习惯;旨在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结合国情、校情,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旨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军训;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活动;旨在矫正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激励先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开学典礼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