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景观设计—以武汉琴台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为例[摘要] 本文以武汉琴台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为例,揭示情感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 情感武汉文化广场景观设计[Abstract] This paper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qintai culture square in wuhan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to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Emotion , wuhan , Culture square , Landscape design一、景观设计的情感存在情感是无处不在的,是艺术之本、创作之源,而艺术品则是其最佳的表现形式,景观正是触动了情感的融合才生机盎然、令人感动。
通常意义上的景观是基于可视空间的概念,若凡可视者皆为景观,它包含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即使是偶尔的过客;包含了其中的草木虫鱼,哪怕是无意经过;包含了其中的砖石、建筑、土壤、水体乃至空气;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人们各自的情感。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写到:“一个场景所包含的内容,无论如何总会比人们所见所闻的更多,但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体验自己,研究它们通常需要联系周围的环境、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先前的经验”。
这种比人们所见所闻更多的存在,就是情感。
建筑情感是一种可感知可培养的存在,它来源于建筑设计师们的培养,比如流水别墅、朗香教堂;建筑的情感还来源于在其中生活过的人们,比如老房子。
情感来源于设计师最初的培养,即使设计师故去,物是人非,但那种既定的情感一旦形成,便会学着自己延续,直至一切初创载体皆已消失或完全更新,随后一种新的情感继续成长和延续……情感蕴涵在一切可视的景观存在中,需要人们进入其中方可体验,从而形成一种超越语言和时间的交流。
因此,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提供的超验体验的多少。
1.1设计如其人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其实,设计亦如其人。
安藤忠雄说:“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成过程与那里居民的习俗、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我设计的所有建筑几乎都是使用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以几何形体作为基本构成要素,也就是说,是按照西洋的合理主义精神建造的建筑,但在外国人眼里却被认为是日本式的东西”。
这是因为安藤忠雄的作品携带着安藤忠雄的情感,携带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社会、宗教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景观设计作为大地艺术,直接受设计师审美情感的影响,而设计师审美情感又受到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今天的很多景观作品表达了设计师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2设计作品情感的累加效应情感作为一种场具有引力,而且具有累加效应。
换句话说,就是当设计师带着一种属于自己的情感完成景观设计后,这个景观就具备了同种基质的情感,正如安藤忠雄的素混凝土有着安氏特质,贝聿铭的素混凝土同样有着贝氏特质,因为,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植物布局都有着相似的特质。
情感是一种隐喻的存在,能够激发身处其中的人们展开联想,寻找印象中的某些影子。
于是,那些原本不存在于这个情感区域的情感在这里被唤醒,并且和已有的情感基质发生共鸣。
二、武汉琴台文化广场景观设计2.1项目概况武汉琴台文化广场项目和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密切相关,且文化广场与文化艺术中心隔月湖相望,总体规划范围为鹦鹉大道以西、梅子山以东、琴台路以北、汉江以南,总面积约107.8hm2(含月湖面积39.5hm2),东有武汉城市内环线的鹅鹉大道,西有梅子山,南为琴台路,北临月湖,处在山、城、湖、路的围合之中,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景观资源丰富,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总体构思琴台文化广场的环境为我们的景观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条件和素材。
然而,在纷繁的“硬”的和“软”的、有形和无形的素材中,必须找到一种“秩序”,才能进行有机的组织与整合,突出、强化“荆楚文化”这个主题。
古琴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它是一处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遗迹。
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
因此,古琴台具有足够的份量,它完全可以作为琴台文化广场文化的“根”。
以古琴台和它所象征的荆楚文化来统领和对照,琴台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便有了秩序。
古琴台位于琴台文化广场的东端,恰处于“龙头”的位置,而荆楚文化便成为贯穿我们设计始终的一条主线.2.3具体设计创造特色鲜明的荆楚文化空间建于明代的古琴台,今天留给我们的,是一处遗址。
如果为了弘扬荆楚文化而在这里大兴土木,搞大体,的假古董建筑,显然是不可取的。
在古琴台遗址处.设立了“古琴台遗址保护区”,对遗址妥善保护.同时,注重挖掘其文化意义.琴台文化广场与在建的文化艺术中心隔湖相望,成为对景.文化艺术中心将修建音乐厅、大剧院等大型堂馆建筑,它的定位是以举办大型专业演出活动为主;而琴台文化广场,则是以供市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和文化艺术活动为主.二者之间功能上的区别,也决定了琴台文化广场不宜像对岸的文化艺术中心那样,兴建大型堂馆建筑.经反复思考,我们采取了借景助势,对景呼应、造景烘托等手法,来营造琴台文化广场浓郁鲜明的荆楚文化特色. 2.3.1借景助势龟山、汉江、梅子山、汉江一桥等景观.虽然不在本区域之内,月湖水面也只有一部分在本区域内,但我们使用中国传统的“借景”手法,突出琴台文化广场山水交汇处的特点,注意广场与周边景观的视线交流,将其“借”入到广场中来,成为广场的背景和衬景,以丰宫琴台文化广场的文化内涵。
2.3.2对景呼应古琴台遗址位于琴台文化广场的东端,我们在琴台文化广场的西端、梅子山的余脉处,堆坡扭土,造一土山,土山上植树、种花,并建知音亭,粗土之下,是立体多层的地下停车场.这一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停车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广场的生态环境质量.知音亭与古琴台东西相对,遥相呼应,喻意粉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同时也表达了现代人对互相沟通、交流、理解的渴望。
堆此土山,将梅子山引入琴台广场,使广场的背景更为厚重,同时又为游人提供了一个登高远眺的观景点,在知音亭上临风放眼,琴台广场、月湖、文化艺术中心、汉江、汉江一桥、梅子山、龟山和鹅鹉大道‘琴台路等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与湖对岸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的亲水舞台相对应,琴台文化广场也在湖边布置了水中舞台。
2.3.3造景烘托琴台文化广场的入口,面向琴台路开设,其位置恰在古琴台与知音亭之间的中部。
这样,古琴台、知音亭、水上舞台和编钟入口广场四点连线,就形成了一个颇为规整的菱形,古琴台与知音亭处在菱形横轴的东西两端,水上舞台与入口处在菱形纵轴的北、南两端,这四个点的确定,使整个琴台文化广场的布局与分区得以有序地进行。
在广场的各个功能区,采用多种手段,烘托荆楚文化的气氛.(1)入口广场区。
除设置生态停车场、公交站之外,设置入口广场光柱、图腾柱、大型音乐喷泉等,并特意设置“虎座凤鼓.雌塑。
虎座凤鼓,是古代楚国的一件漆器,亦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广场入口处设立“虎座凤鼓”巨型雕塑可以起到为文化广场“点应用的作用,突出和定性广场的荆楚文化特质.(2)凤鼓激越观演区。
本区以水中舞台为焦点,舞台为回形,暗喻“凤鼓”的形象。
本区设置了空中走廊、地下商场、舞台储备间、早地音乐喷泉、激光水幕影像、林荫广场等,是广场中一个功能偏重于集会、“集聚”的分区。
(3)生态休闲区。
以亭、台、廊、小表演挤台、艺术景墙、林荫广场、疏林草地为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4)品茗休闲区。
设置知音亭、水榭曲桥、荷塘月色等景点,为人们提供观景、垂钓、品茗等活动的安静休闲区,让人们置身于山水画卷式的优美、开放的环境中。
(5)雕塑景观区。
主要设置于知音亭与古琴台的连线上,拟建百鸟朝凤、知音典故等荆楚文化色彩浓郁的雌塑群,以进一步烘托广场的荆楚文化气氛。
(6)自由表演区.在林荫下或疏林草地间设置几个木质观演台,为充满浪漫气息的楚人提供自演、自娱、自乐的场所。
(7)琴台遗址保护区。
本区强调“保护”,强调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是人们“怀古”、静思的好去处。
为了将广场的各个功能区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更生动地展现琴台文化广场荆楚文化、知音文化的主题,设置一级园路为圆形,该圆形园路以月湖中心为圆心,在琴台文化广场,它从处于“龙头”位置的古琴台起步,连接广场入口和知音亭,到湖边后,进入水下通道,穿赴月湖,出水后进入对岸的文化艺术中心。
该圆形园路在陆地上宽5.7m,可通行消防车和观光电瓶车,是游人步入琴台文化广场后的主要通道,是一条连接广场内各主要景点,穿越雕塑园区的文化艺术长廊.三、结语人作为景观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与景观作品进行着不自觉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
只有把情感当作构成景观的主要元素,从人的真实感受出发进行设计实践,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只有在设计中投入更多的情感,生活才会更加丰富生动,充满活力。
事实上,任何时代的景观设计师所能设计的仅仅是整个景观系统中很微小的一部分,而这些微小的部分中又含有更多更小的设计元素,它们才是设计师直接面对的设计对象,才是设计师情感直接作用的载体。
所以,我们应该把全部情感集中在每个任务的细小方面,如同贝老对待苏州博物馆新馆那丛竹子一样。
最后,借用规划师霍华德先生在《明日的田园城市》最后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把放在一边的大任务仅仅作为既定行动路线的激励,作为理解‘小事如果做得态度正确、方法对头就具有伟大价值’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1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论建筑.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埃比尼泽·霍华德著.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