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沃建中,王烨晖,刘彩梅,林崇德.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

沃建中,王烨晖,刘彩梅,林崇德.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Ξ沃建中1,2 王烨晖3 刘彩梅4 林崇德ΞΞ2(1西南大学,重庆,400715)(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75)(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1000031)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认知方向研究的一个热点,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发散思维作为测查的唯一指标。

本研究将聚合思维也纳入测查指标,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测验》,对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呈连续性,小学六年级到初一为发展的关键期。

(2)女生创造力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子维度上。

关键词 青少年 创造力 发展1 前言 自1950年以来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创造力的发展研究才开始受到重视[1]。

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创造力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创造力认知取向研究的核心。

本研究将从创造力的认知层面出发,对创造力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已有的研究表明,研究者所持的创造力发展观主要有两类:一类观点认为创造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替呈现高峰和低谷期[2-4],9、12-14,17岁都有可能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低谷期,而10-13,16岁则可能是创造力发展的高峰期。

另一类观点认为创造力水平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经验的获得而呈连续增长趋势[5]。

两类观点探讨了创造力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而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对创造力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创造力发展的性别差异是另一个基本的问题。

自古以来,男性在创造性人才的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加上男女生理、人格特点及社会角色的差异使人们形成了男性更具有创造力的传统观念。

有关创造力性别差异的研究在国外不多见,有研究表明在创造力的成分中,除言语维度上女性的水平要高于男性外其余两者间不存在差异[6];英国12-14岁女生的创造力水平高于本国同龄男生,在其他年龄段两者间没有显著差异[4],而国内并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

本研究认为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考察创造力的发展,仅用发散性思维指标不够全面。

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发现知识限制是问题解决产生困难的限制之一,专家和新手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两者知识数量和结构上的差异[7],而知识正是聚合思维的表现。

因此聚合思维亦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分,没有聚合思维的基础作用,发散思维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自编量表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的文化背景,以身心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大维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测查。

本研究假设:11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呈现阶段性发展特点;21我国青少年的创造性力不存在性别差异。

2 方法211 被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取样,以全国六个地区10所中小学学生为被试,包括北京814人、湖北360人、四川1039人、河南304人、山东248人、广东536人。

共发放问卷3767份,收回3653份,剔除无效问卷352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301份。

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212 工具本量表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测查指标,除使用传统的文字材料外还加入了等量图形材料,不仅减小了单一材料可能带来的偏差且增加了测验的趣味性,使其更适用于我国青少年。

量表聚合思维(包括逻辑性和概括性子维度)部分均为答案唯一的客观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发散思维部分(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子维ΞΞΞ通讯作者:林崇德。

E 2mail :linchongde @2631net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03J ZD0034)、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209)。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32(3):535-539535表1 被试基本信息年级性别男女平均年龄SD总人数小四3429916016463小五35281014014963小六33371115015370初一31825512150155573初二22923013141106459初三17116114140197332高一33228615160164618高二30230116193162603高三26325717193163520总人数17171584141931113301度):流畅性每个有效答案计1分,有效答案指即被试能说出的某一有意义用途的数量;变通性按答案的类别数记分,每一类得2分;独特性的记分标准来自于初测中的600名被试答案的出现频率。

答案出现频率在3%或以上计0分,1%到2199%计3分,低于0199%计6分。

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其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185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1889和01707,各子维度的一致性信度分别为:流畅性(01757)、变通性(01643)、独特性(01717)、概括性(01605)和逻辑性(01710)。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维度的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分别为01301和01670、01819和01773、01990和01945。

通过高创造力效标被试与普通被试进行比较,发现高创造力组在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上得分都明显高于普通被试组(p<0101),说明量表有良好的效标效度。

213 数据分析采用foxpro和SPSS For Windows(1115)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311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本研究以被试的创造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年级(9)×性别(2)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年级、性别主效应显著,F年级(8,3283)=361804,p<01001;F 性别(1,3283)=31857,p<0105,女生的创造力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1111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各年级的创造力得分年及在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2。

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创造力得分在小学阶段任意两年级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初二与初三到高三、初三与高一、高二与高三年级间不存表2 创造性思维测验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年级流畅性总分变通性总分独特性总分发散性T分数逻辑性总分概括性总分聚合性T分数创造力T分数小四M6016441153132718817121133176115 SD1416010115171981816031043103614220191小五M55154218501223141116131039106213 SD15191141431713721115313851571019625185小六M60114613571230161215131941157211 SD1714012143211032314021824190816125178初一M79115413701149171410161046169613 SD1916613173271362612021715111914528176初二M821856147412541414141810501010414 SD21100141192711727151314551721110533120初三M801456127818541815101816511710615 SD2017415100291162819921634141810631142高一M791556137515531315101910521410517 SD2114014100271842810521544195910732139高二M761454167214491414181817511710111 SD2213514176281522914221555116914333156高三M751054127310481815111818521210110 SD1916913107261952616321324174814630143总体M771554167215501014151719501010010 SD21127141252718328110219251281010032163在显著差异,其余任意两年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青少年总体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小学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有明显的跃升,初三时达到最高水平,高中阶段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高二高三水平基本持平。

31112 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性别差异536 心 理 科 学 进一步比较各年级的创造力发现,除小学五年级外,在整个青少年阶段,女生的创造 力水平高于男生,小学阶段两者水平相近,初中阶段差距拉大,到高中两者差距开始减小。

312 青少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研究本研究以被试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上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年级(9)×性别(2)的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在发散思维维度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年级、性别主效应显著,F 年级(8,3283)=211074,p <01001,F 性别(1,3283)=61187,p <0105,女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聚合思维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 年级(8,3283)=641748,p <01001,性别主效应以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1211 青少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趋势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发散思维维度小学阶段三个年级分别与中学阶段的六个年级、初一与初二至高一、高二高三分别与初二至高一年级两两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任意两年级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聚合思维维度小学四年级至初二年级分别与其各自以上的年级两两间存在显著差异(除小学五年级与六年级之间),其他任意两个年级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1 创造力水平发展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发散思维在小学五年级出现低谷后到初三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初三为其发展的顶峰,其后到高三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聚合思维从小学四年级至高一年级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其后至高三保持稳定状态。

31212 青少年发散思维的性别差异进一步比较各年级的发散思维发现,小学阶段男生水平略好于女生,进入初中后,女生好于男生且两者间差异增大,高中阶段两者差距减小,但女生水平仍高于男生。

313 青少年创造力五个子维度的发展研究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两个维度可再细分成五个子维度,进一步分析可以更准确的反映创造性思维各成分的发展趋势。

以被试在五个子维度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年级(9)×性别(2)的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五个子维度的年级主效应均显著,F 流畅(8,3283)=271806,p <01001;F 变通(8,3283)=151986,p <0101;F 独特(8,3283)=151803,p <01001;F 逻辑(8,3283)=601067,p <01001;F 概括(8,3283)=431518,p <01001,流畅性和变通性维度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 变通(1,3283)=81252,p <0105;F 变通(1,3283)=121439,p <01001,五个子维度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