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转变态势
【摘要】人口数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结构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纵观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历程和内容,多以追求人口数量目标为主力,忽视了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力作用。
因此,笔者借用历年普查数据来阐释人口结构变化的基本态势以及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口普查;人口;转型期;人口结构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人口问题不再仅以数量形态呈现出来,更以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姿态压迫着人们的神经。
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与人口结构的快速变迁正好为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结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的研究背景。
“人口学意义的人口结构通常分为三类,一是人口自然结构如年龄、性别结构;二是人口社会结构如文化教育结构、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等;三是人口地域结构如城乡结构、行政地区结构等。
[1]鉴于此,笔者利用历年普查数据着重从年龄、性别、民族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的基本态势,以及由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可能造成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少数民族比重持续上升等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二、人口结构转变基本态势
(一)性别结构
表1-1 历次普查出生性别比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这里所说的性别比主要指出生性别比,也是主要衡量它的变化趋势。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我国男女性别比一直呈现出正常态势,但出生性别比自80年代初就偏离正常值范围(103-107),从1982年的107.2上升到2000年119.92,上升幅度较明显。
据六普数据显示,虽有小幅度下降,但2015年的小普查结果显示,高大115.88,总体趋势仍不乐观。
可以明确的是,我国出生性别比是一种累积性失衡。
图1-1 历次普查年龄构成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从图1-1中看出,我国人口结构处于快速的转变期,0-14岁比重下降幅度较大,65岁及以上比重则呈现持续上升,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局面。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最主要是指人口自身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而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就是老龄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
从图1-1中明显看出,我国人口结构开始步入老龄化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关键点就在于我国生育水平和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
此后一直平稳上升,即从1982年的4.91%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8.87%。
0-14岁人口在总人口比重的快速下降也是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一个隐形表现方形
式。
据历年普查数据统计,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64年普查数据为40.69%,而到了2010年普查数据只有16.60%,足以见下降幅度之大,少子化现象较为严重。
(三)民族结构
图1-2 历次普查民族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图1-2中,可以看出民族在人口结构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动,总的趋势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具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开始有稳步的增长,其中从1953年到2005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上升,平均每年增长率为0.065%,净增长3.4%。
三、原因分析
(一)我国出生性别比累积性失衡的影响因素众多,笔者在这里主要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内因可以分为实际失衡(女婴死亡)和虚假失衡(女婴虚假死亡),后者是指由于统计方法(包括调查出生人口数量太少)、统计技术、人们有意瞒报虚报所造成的数据失实。
由于性别比研究往往是某一时点的男女出生比例或者是0岁组男女比例,而非出生瞬间的比值。
[2]因此也与出生后到统计时婴儿生存状态(女婴真实死亡)有关,所以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为失实的统计数据、失控的 B超人流、女婴的受歧视被弃等原因。
同时,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外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大致可以认为主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不合理、性别发展不平衡、生育率下降过快等原因。
(二)对于一个封闭人口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死亡的变化,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则是出生率持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结
果。
建国初期是我国人口转变的起点,死亡率的迅猛下降是其标志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导致全国性的生育率开始转变,并迅速由高生育率水平向低生育率水平,大大“压缩”了生育率转变的时间,而由“压缩”加快的生育率转变也毫无疑问加快了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速度。
[3]因此可以这样说,计划生育虽然不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根本原因,但却是其主要因素,也即是计划生育政策施压下人口生育率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加剧了我国人口老化的步伐。
(三)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断上升,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有:1、虽说各民族间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仍然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相对汉族来说,少数民族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般比较高,人口增长速度快;2、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基本相同又区别对待的生育政策,汉族必须严格执行,少数民族相对较宽松,导致人口增长速度不一致,允许生育政策以及生育率的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是中国人口政策和人口变动的显著特征之一;3、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某些优惠政策(比如在招生招工方面的照顾),使在解放前在民族歧视的年代里由某些少数民族转为汉族的人又脱离汉族转回到他们原来的民族中区。
[4]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在一些少数民族之间也时常发生。
四、相关建议
(一)对于如何缓解我国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诸多的研究对策。
笔者认为,首先,经济因素是人口结构问题的根源所在,大力发展经济就是解决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有力保障。
其次,综合利用社会资源。
因为我国是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地区间的人口状况(包括老龄化和生育率转变等)和经济社会状况及其发展的差异性都十分显著,这就为通过国内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实现“削峰平谷”、减缓老龄化压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更多的选择。
[5]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这一有利条件。
(二)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对人口结构的影响是无法预料的,有些显性效应早已显现出来,如婚姻性别挤压问题、阻滞妇女地位的提高,影响男女平等的实、就业性别挤压问题、增大养老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影响人口再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值得人们深思。
因此,这里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有助于铲除
婴儿出生性别比攀升的经济因素;其次,要弄清楚出生性别比的基础数据;最后,应该应到人们出生偏好思想进行适当的引导,重奖励轻惩罚,重宣传教育、重制度调整、重政策研究[6]。
(三)近些年,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引来了不少汉族人争议,认为若长久下去必然会危机国家安全,对此笔者认为应该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虽说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但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份子,缺一不可。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更能显现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各项社会政策,尤其是人口政策的成功显现。
五、结论
人口结构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累积性失衡的双重压力,也将是我国21世纪中后期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
我国应主动出击,化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快速转变所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5页.
[2]刘建义:《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浅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3):7-10.
[3]查瑞传:《人口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第178页.
[4]顾昌宝:《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蔡昉、顾昌宝主编《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67页.
[5]莫龙:《中国人口:结构与规模的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90页.
[6]黄润龙:《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研究及其治理建议》,人民出版社,2012,第45页.
Abstract: Population is the basi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Througho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cont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the pursuit of population and the number of goals as the main force, ignoring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gravitational role.Therefore, the author borrows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calendar year to explai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reasons for an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words: Census;population;Transition Period;population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