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结课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问题浅谈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问题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基本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在2013 年更是首次突破了4 万亿美元的大关,达到了4.16 万亿美元的最高值。
然而,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良好的发展前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对外贸易失衡问题。
长期的高额贸易顺差使得国际间的对外经贸关系不断恶化,人民币承受的升值压力日益增加,造成了我国外部经济的失衡,也导致了国内经济的不平稳,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对外贸易结构失衡问题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1.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充分掌握我国贸易失衡的程度,以及贸易失衡的结构和方面,从而进一步分析造成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原因和影响,为有效解决对外贸易失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探讨研究对外贸易失衡问题,有利于改善我国持续性的高额贸易顺差,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3.进一步探讨解决对外贸易失衡的措施,有利于挖掘我国内需扩大的潜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减少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调整内外部经济均衡。
总之,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外贸发展水平,减轻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够减小贸易摩擦,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贸易结构现状分析(一)货物贸易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1978—2012 年我国的货物贸易总额、货物出口额和货物进口额表现出相似的变动趋势。
自从1978 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货物进出口金额开始稳步增加,特别是2001—2008 年,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了50%。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低迷,我国货物贸易的进口和出口在2009 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直到2010 年我国的经济开始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货物贸易恢复到了以往的水平,货物进出口稳步增长。
由2011年和2012 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开始放缓,2012 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仅为6.2%。
1978—2004 年我国的货物贸易差额是小幅度波动上升的,在1994年以前会有贸易逆差状态,之后的年份都是贸易顺差,这是由于1994 年以后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对外开放的深化,用于出口的商品产量大幅增加。
特别是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开始大幅增加,并在2008 年达到最大值2981.3 亿美元,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货物出口下降,顺差额大量减少,2009 年货物贸易顺差只有1956.9 亿美元。
到2012 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为2311 亿美元,较最高年份减少了670.3 亿美元,表明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在逐年减少。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开始进行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贸易政策着重解决货物贸易的“大出小进”问题,努力实现进出口平衡。
(二)服务贸易这图可以看出1985—2012 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服务出口额和服务进口额表现出相似的变动趋势,服务贸易规模呈逐步增长之势,而且服务贸易的进口额明显高于出口。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1995 年开始就处于长期的逆差状态,并且贸易逆差表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尤其是2010 年以后,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迅猛增加,2012 年更是高达896 亿美元,较1995 年的逆差额增加了834 亿美元,是它的14 倍。
说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我国也在成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承接地,导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
总之,近两年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保持着高速增长,据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的货物贸易额全球排名第二,仅比美国少150 亿美元,同时贸易顺差规模开始收缩,总量不平衡状况有所缓解。
与之相反,虽然我国是全球第三服务贸易大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但是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的总量失衡加剧。
而且,比较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总量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12 年为10.86%,与世界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0%水平相比较,只有其二分之一。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12 年只有 5.6%,而同期货物贸易总额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了20%。
这说明,我国货物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相当明显,相对于货物贸易的持续性高额顺差,服务贸易的长期、规模不断扩大的逆差更是这种不平衡状态的有力证明。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的表现我国的对外贸易失衡不仅表现总量失衡,也表现为结构失衡。
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方面。
所以考虑对外贸易结构失衡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分析有形商品贸易结构通常通过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分析来体现。
从1995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和出口都保持稳步的增长。
其中,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以生产性需要为主,通过对外贸易来获取某些稀缺的,用于生产的原料。
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并且顺差额逐年在增加。
同时,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较初级产品在有形商品贸易中占了较大比例,并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工业制成品在有形商品贸易的份额还在持续扩大,说明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体现了我国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不但货物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平衡,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也是显而易见。
(二)、无形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保持着平稳发展,服务贸易金额不断增加,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但是我服务贸易开始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国际上竞争优势的缺乏使得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逆差金额逐年增加,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非常明显。
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些传统的服务项目是构成我国构成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部分,这三项服务贸易金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0%左右,而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等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20%,不过这些新兴服务贸易行业的出口额在快速增加。
计算机服务和金融行业是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行业,而运输,旅游,保险等服务行业的逆差是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些项目的逆差额在逐年增加。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服务业进出口结构的不平衡,传统的、高耗能的服务行业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体部分,而新兴的、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较小,但是新型服务行业保持着高速增长,所占份额也在逐步增加,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四、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分析对外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对外贸方式结构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出口都保持着稳步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在 1985—2008 年,一般贸易大多保持着贸易顺差,2007 年顺差额达到最大值 1124.91 亿美元,但是近几年,一般贸易则是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逆差额在逐年增加,在 2011 年逆差额高更是达 905.87 亿美元,直到 2012 年逆差额才有所收窄。
而加工贸易自 1990 年开始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并且顺差额表现出同比增长趋势,在 2012年达到最大值 3816.1 亿美元,是 1990 年顺差额的 57 倍,说明我国的加工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所占的份额看,在最初的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据了主要地位,1995 年以后,加工贸易开始取代一般贸易成为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贸易方式,这是由于我国放宽对外开放的程度,实行鼓励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外贸政策,使得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加工工业发展迅猛,加工产品的出口高速增加。
但这并不利于我国长远的外贸发展,我国开始转变粗放、高消耗的外贸增长方式为集约、低耗能的增长,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
五、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分析对外贸易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对外垂直分工为基础,根据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差别进行的产业间贸易;另一种是以对外水平分工为基础,根据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形成的产业内贸易。
在我国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五类产品中,只有饮料、烟草和食物的IIT指数稳步增加,其余产品的IIT指数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原料和动植物油的IIT贸易指数只有0.17,说明我国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而在工业制成品的四类产品中,除了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它产品的ITT指数都表现出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加。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的IIT 指数要优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高于初级产品,说明我国大部分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还是基于传统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是以制造产业为主导的。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我国的贸易模式主要是垂直的产业内贸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加工贸易停留在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产业内贸易处于较低层次。
六、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分析(一)、外部区域贸易结构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外部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国际进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全球外贸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外贸外部区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传统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主体,国际进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东盟在我国对外贸易地位中的转变表明东南亚地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也表明我国的外贸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新兴经济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二)、国内地区贸易结构分析我国的贸易十强省份基本上都位于东部地区,其中一半以上属于东部沿海省份。
广东一直占据着我国进出口额的首位,福建、天津、山东、浙江都属于东部沿海省份,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内部地区结构的不平衡,由于东部沿海省份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众多,商品经济发达,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发达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