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与污水定律是什么

酒与污水定律是什么

经济学十大定律——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Wineand Sewage Law)目录1 酒与污水定律2 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3 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编辑]酒与污水定律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编辑]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塬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组织里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公然唱反调的“刺头”,而是两面叁刀的小人。

小人的能量极大,并不亚于领导者。

一个很好的组织,有一两个小人随便一搅,或到上级部门告状,或在下面煽风点火,轻者能使功变为过,使好人灰熘熘变得心灰意冷,使一个好企业变成差企业,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彻底毁掉。

好人怕惹事,而软弱又助长邪恶,这些都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纵容破坏者。

不仅一般员工怕惹事,管理者也怕惹事。

出了事,有些管理者不先怀疑告状的,不先责怪闹事的,还先责怪受害者:你惹他干什么?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

中国有句古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先告状就先沾光,所以常常是恶人先告状。

久而久之,小人得势,歪风当道,好人躲,能人走,组织就这样衰败了。

而小人捣乱的真正高明之处就是在于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谁都有义务、谁也都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负责。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有巨大破坏力的东西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哪怕它再微小、看上去再美丽。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

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

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

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编辑]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

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

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负育人的义务。

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

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

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酒与污水定律■管理速递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什么是酒与污水定律?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解读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

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

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

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启示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

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

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负育人的义务。

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

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

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像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

条臭鱼坏了一锅汤但凡有点生活阅历的人都会知道这个道理:如果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勺污水倒入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这就是酒与污水的定律。

它极类似与中国的一句谚言:一条件臭鱼坏了一锅汤,或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这一勺污水或这条臭鱼或这粒老鼠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群之马。

“酒与污水定律”的负面影响可谓尽人皆知,因为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件实在是数不胜数:在黑龙江边境的对俄贸易中,中方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个别有心计的中国人开始贩假卖假,并且真的赚到了不少实惠。

其他人见此情形,蜂拥而上,一时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在各种贸易活动中。

俄罗斯人发现事情不妙也多了心眼,有了防范之心。

可是,当俄罗斯人觉得防不胜防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和中国人的交易。

中国人从俄罗斯身上获得的实惠也就到此为止了。

类似的事件不只出现在对外贸易中,在其他行业也多有此类事件发生。

比如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不但使自己的信誉破产,老字号毁于一旦,还引发了消费者对整个月饼行业的质疑,可谓是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

其实,受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兴风作浪的害群之马不只上面两种,卖假药的、造假酒的、搞虚假报道的、踢假球的、吹黑哨的,等等,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风气,着实成了各个行业的灾星。

这不是危言耸听,害群之马的破坏力,实在惊人,不容小视,就像“烂苹果”,如果不及时清理的话,一箱苹果都会被它的腐败之气糟蹋掉。

而“烂苹果”造成损失不过为一箱苹果而已,如果一个组织中搀杂进了害群之马,可能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被动局面。

因为组织系统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是很脆弱的,是经不起小人作乱的。

害群之马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再正直能干的人进入混乱的组织都能很快被淹没。

“野马”还是“害群之马”相传,在远古黄帝时期,在具茨山中住着一个神仙,名叫大隗,据说能帮人们答疑解惑,于是,黄帝就决定去拜见大隗神,向他求教治理天下的事。

在半路上,黄帝迷路了,就问路边的牧童。

牧童一听说黄帝要去见大隗神,就高兴的为他指路,并向黄帝介绍了许多关于大隗神的事。

黄帝感觉牧童很不一般,就问他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

牧童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意思是:治理天下的道理和放马差不多,只要能除去害群之马就行了。

黄帝觉得牧童的话十分有理,遂拜牧童为天师。

黄帝能如此认同牧童的观点,足见害群之马的厉害了。

在这里讲黄帝的故事,无非是想提醒人们,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害群之马不能不除,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生活智慧。

不过,在一个组织或企业中,如果领导者将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一概当作害群之马去清楚,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一个集体中,存在一个或几个另类人物是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应该坦然接受的。

作为领导者如果刻意地要求员工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的的保持一致,那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要清除害群之马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弄明白他到底是不是害群之马。

如果是“野马”,那很简单,就用对待野马的方法来调教他们。

“野马”之所以“野”,多半是因为他们具有非凡之才华,但是某些方面却有欠缺,以至于不受大多数人欢迎,甚至于与团队成员界限分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