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开题报告

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表题目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研究目的和意义:浪漫主义作为重要的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有了显著的提升,精神文明却不与之匹配,显得比较匮乏。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诗歌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唐诗更是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唐诗中,被称之为“诗仙”李白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更是璀璨夺目,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苏颋说他是“此子天下英丽,下笔不休。

”任华说他是“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宛若天际的狂飙和湓溢的火山。

从理论上来说,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无疑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可以让后人学到很多,懂得很多。

本文通过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感受他诗歌中的鲜明艺术个性,强烈的主观色彩,抒情性亦极为强烈,可以发现,其蕴含深远的内容对我们在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着重要的知道意义。

此外,其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当代以及后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其诗歌中表现的精神,在当代的中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其诗歌的魅力,是中华名族文学史上绚丽的篇章,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浪漫主义文化历史传统。

通过研究了解李白的诗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他天人的创作才能,学习浪漫的积极的思想人格,让李白的诗歌能得到更大更广泛的传承,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己在诗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国内外历来历史文化的较大差异,中文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等原因,原来研究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学者几乎没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传播,近年来,国外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罗纳德说:“李白是‘被世界公认的产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其诗‘容纳着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令人感奋的豪爽的风格,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

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吕福克说:“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诗人。

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此外,受中国文化较深,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古就喜爱,欣赏和重视李白的诗歌,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李白诗歌的汉学家,松浦友久是其中一个,他主要研究的是李白诗歌中的儒道佛思想和李白诗歌中的客寓意识。

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儒、道、佛三种思想同时存在,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当时的诗人在作品中对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有所涉及是正常的,而“客寓意识”这个概念是松浦先生在研究李白时针对李白长期处于异乡生活的状态捕捉出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一些国家当中,也有不少浪漫主义诗歌存在。

英国算是个中翘楚。

1798年,一本名为《抒情歌谣集》的诗集问世,宣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代的到来。

在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中,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是带着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时代的进步,勇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

而消极浪漫主义则属反动的逆流,多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留恋过去,反对现状,引导人们回到过去。

在英国,第一批真正的浪漫主义大师被称之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3)。

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

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这些诗人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他们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

其中以华兹华斯最为最高成就代表者。

而英国的积极浪漫主义者,他们是约翰·济慈(1795—1821)与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和拜伦(1788-1824)。

济慈,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诗者,他在其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雪莱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长诗《麦布女王》用梦幻和寓言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私有制的谴责和变革社会的愿望。

长诗《伊斯兰的起义》抨击了专制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血腥屠杀,歌颂了革命者的反封建斗争。

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他的诗歌中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鲜明的“拜伦式英雄”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阐释了浪漫主义文学构思想象力丰富、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他是欧洲文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有着极强的主观性、抒情性。

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曾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历来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流派。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楚国的屈原是极富盛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而到了唐代,李白(701--762)横空出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誉,其诗歌在中国的文坛上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浪漫主义色彩更是其主要特征。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

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李白的诗有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其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主观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比如,他刚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样一些诗句,如天人一天的言语,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

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他的语言明朗、活泼、隽永,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后不久的韩愈、孟郊,宋代的苏轼、陆游,明清的杨慎、龚自珍等中国历史上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利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而论及的内容达到近代美学理论的高度。

喝酒能够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是一种“精神”了,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便出自这一境界。

在中国,对李白的研究历来都是络绎不绝,到了现当代,亦可谓是如火如荼。

该书的出版,为前段时间“李白故里”之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李白出生蜀中》这一本由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江油李白纪念馆联合编选而成的研究论文集,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收录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20余篇,多数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从历史遗迹、史料记载及李白诗文著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推敲,在“李白故里”,李白是否出生于蜀中这一问题上,最终得出李白出生在江油这一结论。

而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是给这位“诗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的《太白仙踪》对其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亦有《敦煌及海外文献中的李白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台湾及海外文献中的李白研究,台湾对敦煌文献中李白诗歌的研究,朝鲜、韩国、越南等的李白研究,日本的李白研究,德国的李白研究,法国的李白研究,英国、美国、加拿大的李白研究,俄罗斯的李白研究,其他国家的李白研究。

李白诗歌今天已经成了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袁如俊,高国栋,龚俊等的《论李白入世思想的浪漫表现》、程洪亮的《论李白离别诗浪漫情怀的个性化表现》、张纯杰的《李白诗歌与唐文化精神》、甘琼的《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等,都是现当代对李白诗歌研究的重要成果,可见,其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是不可小觑的。

主要参考文献:[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任华.《杂言寄李白》[3]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刘维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05[5]葛景春选注.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6]周勋初.《诗仙李白之谜》二、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主要研究内容:1,相关概念的界定:对文学,诗歌,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梳理界定。

2,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介绍国内外李白诗歌的理论研究与取得的成果及发展趋势,及外国优秀的浪漫主义诗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