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中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作业人:孟庆贺学号:2011300040227院系:经管院国金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全流域还有5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治理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180万km2 。

长江流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内山丘地区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严重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的长治久安。

保护和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治理开发长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健康长江、加快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特点一、水土流失现状(1)流失面积与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为53.08 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km2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2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0余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

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三峡库区和中游的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皖诸水的中上游。

(2)流失类型与程度: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泥石流、崩岗等。

其中水蚀面积达52.4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2%。

风蚀面积0.6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0.66万km2。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3万多处滑坡和3000多条泥石流沟,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分布有近10 万个大小崩岗。

全流域水蚀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为21.2万km2,占41%;中度流失面积为21.5万km2,占40%;强度流失面积为7.6万km2,占15%;极强度流失面积为1.7万km2,占3%;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为0.4万km2,占1%。

二、水土流失特征(1)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

其中水蚀特别是面蚀最为普遍,广泛分布在流域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上。

冻融侵蚀、风蚀和冰川侵蚀多分布在青藏高原与高寒山区。

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则多发于滇东、川西和陇南山地、三峡地区,其分布虽不如水蚀面积广泛,但破坏力极大,常造成突发性山地灾害。

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常有崩岗的发生。

在河谷深切、高差悬殊的山区,由于气候垂直变化的作用,多种侵蚀类型往往可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带出现。

(2)水土流失具有隐蔽性: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物质组成颗粒较粗,侵蚀后大多滞留在坡前或被就地拦蓄,进入江河的只是一小部分,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

与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接近于1的情况的不相同,长江流域泥沙输移比小,地面侵蚀对干流泥沙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很难通过干流输沙量敏感反映出来。

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的生长,但现有林地大多结构不合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最有代表性的是中游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具有“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特点,形成了青山掩盖下的水土流失。

(3)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近1.5亿亩,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0.35亿亩,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亿吨,为坡面流失之最。

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对三峡库区不同土地侵蚀量的研究,坡耕地的年土壤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60%,为9450万t/a,年入江泥沙量也以坡耕地最高,占三峡库区年入江泥沙总量的46%。

(4)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流域内大部分山丘区人口稠密,耕地资源相对匮缺,人地矛盾突出,如四川盆地部分县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00人左右。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地区在荒山、荒坡大规模开发果园,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地扰动非常剧烈,破坏了原生植被,使土壤裸露,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江流域进入了新一轮开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全流域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超过4万个,1996年至2006年底,水利部审批的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达400余个。

一些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破坏地表植被,倾倒废土弃渣,土壤侵蚀量是正常情况下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造成了新的危害强度更大的水土流失。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每年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200 km2,新增土壤侵蚀量近2亿吨。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

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母亲河黄河上流断流情况严重。

据了解,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

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地球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亿平方千米,其中淡水约占百分之2.53,而实际的可饮用水只占其中的百分之0.26。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百分之六,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平贫乏的国家之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正饱受前所未有的侵害。

通过对黄河沿山西段四市十几个县700多公里的实地考察,发现黄河水资源保护目前正面临几大挑战: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

据测算,开采1吨煤要损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

黄河山西流域年产煤炭1.4亿吨,每年至少向黄河排入矿坑水2.8亿立方米,而这些矿坑水中含有许多复杂的物质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等,严重地污染了黄河的水源。

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

“谁污染谁治理”是企业对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些企业一旦破产或关闭,其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由谁承担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资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水而流,导致黄河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对黄河沿线煤炭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提高回采率,控制开采总量,并对矿坑水实现治理达标排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措施;尽快划定合理的采石和烧灰区域,改变采石与烧灰散乱管理的现状;尽快分期分批对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进行统一安排;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以坝系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数字黄河”,为黄河水资源污染检测、防治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

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也是一个难题,要从各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2)人为原因: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珠江流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珠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水系,流域范围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六省(区),全长约2300公里,流域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河,年径流总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21世纪以来,珠江流域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袭击 百年一遇的洪水,50年罕见的干旱;春季珠江三角洲海水倒灌,冬季旱情大面积蔓延……种种迹象表明,珠江上游已成为国内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而下游环境治理压力也明显增加。

目前,珠江口已成为华南第一大、国内第二大污染型口岸。

水利专家发出警告称,由于珠江水系绿色覆盖率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1)水资源大省出现缺水以典型的2005年为例2005年,两广遭遇50年来罕见大旱,江河和水库蓄水位普遍偏低,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近20年来最严重海水咸潮倒灌,直接威胁广州、珠海、中山、东莞、江门等地区用水安全。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

这是珠江流域第一次大规模远程跨省区调水,调水线路长达1336公里,涉及贵州、广西和广东三省区及西江、北江沿线多个水利枢纽,路线漫长,代价高昂。

旱情尚未平息,05年的6、7月汛期赶到。

当时珠江流域持续高强度降雨,局部出现400年至10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西江流域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万人受灾。

一夜间“旱洪急转”。

洪水来得急,去得快,还没有压住旱情,又将夏季洪水时人们对水量的“乐观”一扫而光。

最新信息表明,05年11月中旬以来,两广持续干旱。

去年9月,除沿海地区外,广东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六成以上,局部地区偏少达九成以上。

(2)珠江河水泥沙含量剧增2004年度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182亿多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139亿多吨,珠江三角洲废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52%。

如今担负珠江主要供水功能的部分江河水质下降,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偏低。

在流域综合规划调查的79个水源地中,合格率只有6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