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细胞壁
X射线衍射法
Scherrer公式
D=(Kλ)/(βcosθ)
问题:基于两相说还是多相说?
D是结晶区的大 小,K是常数 (K=0.9),λ是 入射的X射线的波 长,θ是折射角,
β是幅宽的一半。
结晶区的大小
纤维素的结晶度的测定方法
纤维素的结晶度是指纤维素结晶区所占的比例。测定方法 包括:
X射线衍射法 重氢取代法 密度法 水解法等。
横截面:类结晶区 (paracrystalline region)。所谓类结晶 区,是指虽然纤维素分 子的排列仍有规则,但 是要比结晶区内的稍稍 乱一些。
微纤丝的全部长度方向 都表现出高的结晶性, 只是在纤维素分子的转 接处或是末端会出现结 晶性稍差的情况。
能不能用电镜观察到木材纤维素微纤丝的内 部构造?
微纤丝是如何形成的?
微管说
分化中的细胞接近原生质膜的原生质中含有一层致密的壁,其中 含有直径在23~27nm之间、长短不一的细管状器官,称为微管 (microtubule) 。微管取向经常和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一致,且微 管同原生质膜结合在一起。因此推定细胞壁的构成物质通过微管 进行移动、蓄积,形成微纤丝,或者微管与原生质的运动相关, 间接地控制微纤丝的取向排列。
高等木材学
木材解剖部分
第三讲 木材细胞壁 主讲:曹金珍 (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内容
木材细胞壁的形成 木材细胞壁的构造和成分
木材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 纤维素的结晶构造 木材细胞壁的壁层构造
化学成分分布
参考资料: Fengel编 pp: 13-23, 227-238 岛地谦等编 木材の组织
3
不同结合的键能
Linkage v.d.Waals O-H…O O-H…O N-H…N O-H C-O C-H C-C
Compound
H2O liq. H2O liq. CnH2n+1OH(Cellulose?) Melamine
Energy kJ mol-1 0.155 15 28 25 460 356 414 347
4
纤维素结晶区和非结晶区
结晶区(crystalline region) 非结晶区(non-crystalline region) 两相说:假定只有结晶和非结晶两种相态。认为
一个纤维素分子贯穿几个结晶区和非结晶区,从 结晶区到非结晶区变化的区域严格说来既不能算 是结晶区,也不能算是非结晶区,但这个区域很 少。 多相说:认为完全结晶的部分为一端,而完全无 序的部分为另一端,之间是各种不同排列状态的 部分。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很难。 曾有研究者观察到了法囊藻的微纤丝的晶胞像。 原因:木材纤维素微纤丝的大小为法囊藻的1/5
左右,而且木材纤维素微纤丝的结晶度也比法囊 藻差。扩大倍数越大,越大量的电子线照射到试 料上,结果会使材料的结晶构造崩毁。 尝试用低温或极低温冷却试件及加速电压等手段 来避免结晶构造崩毁,仍难以达到要求。
纤维素的结晶构造
单斜晶系β=84度 晶格常数分别为:a=8.35A,b=10.3A,c=7.9A。
各方向的结合力
a轴方向: a轴葡萄糖环的间距为2.5A, 可以形成 分子间氢键结合,分子间氢键结合的键能约为5-8 千卡/克分子。
b轴方向: b轴的葡萄糖单元之间以主价键结合, 其中C-C键的键长为1.34A, 键能为83千卡/克分 子,C-O键的键长为1.35A,键能为66千卡/克分 子。葡萄糖单元的平面在ab平面上,所以这个面的 衍射最强。
3层型:不同的树种,S1,S2和S3层倾角不同。如三毛榉 分别为60度,30度,60度。S1和S3层为S回旋,S2层为 Z回旋。
1层型:次生壁微纤丝倾角变化很小(通常早材导管); 多层型:倾角显著变化在4种以上(通常很多树种的晚材
导管中)。对于多层型的来说,次生壁中含有弓形结构 (bow shape structure)。从横截面切片的电镜照片中可 以观察到弓形图样。这是因为微纤丝的倾角与轴向的角度 从0到180度之间逐渐变化。
图:扫描电镜+软腐 菌
管胞和木纤维的壁层构造模型
初生壁的微 纤丝比次生 壁疏松;
初生壁的微 纤丝呈网 状,P0向P1 微纤丝方向 逐渐过渡;
回旋方向; 过渡层。
导管的壁层构造
初生壁
外侧的遇导管的轴向接近垂直;中间的随机排列;内侧的 有接近垂直,斜向和平行三个方向。
次生壁
S3
陡回旋(steep helix) :S2
回旋方向:S-回旋,Z-回旋。
过渡层:两层之间微纤丝的 倾角是逐渐变化的,过渡层 有可能是1层,也有可能是 多层。记为S12,S23。 S12中微纤丝倾角是逐渐变 化的,而S23中变化比较迅 速。
6
微纤丝取向的测定方法
电镜 光学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 x射线衍射法
纤维素晶系变形
微纤丝(microfibril)
没有木质化的杨树的木质部 纤维
的纤维壁上以及法囊藻的横 截面的照片。
(fibril): 光学显微镜,
0.4-1.5um 的丝状物质。
微纤丝 (microfibril ):1948年
以后,电镜,
宽为2030nm长度各
异的丝状物质。
微纤丝横截面和长度方面结晶构造
Preston研究指出,所有的 纤维素和其它形成骨架的 多糖都是在水为介质时合 成的。在立木中初生壁的 厚度大约为0.1μm,在干燥 的木材中由于干缩厚度减 至0.03μm左右。
1
次生壁的形成:附着生长
木材细胞壁的构造和成分
木材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
纤维素是骨骼物质(framework substance) 半纤维素是基质物质(matrix substance) 木素是结壳物质(incrusting substance)
阔叶材和竹材:紫丁香基丙烷和愈 创木基丙烷单元,同时也有少量的 对羟苯基丙烷结构单元。
主要成分之间的联系
纤维素与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从综纤维素中很难分离干净。那么是不是说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间存在着化学结合作用呢?
木素和综纤维素:木素和综纤维素之间存在化学 结合。
侧链部分的苷键结合; 苯基苷键结合; 侧链部分的醚键结合; 侧链β位置酮基进行的半缩醛或缩醛结合; 由葡糖醛酸羧基所生成的酯键结合。
木材细胞壁的形成
细胞壁的形成及细胞器官 细胞壁成分的堆积过程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
胞间层。又称中胶层。位于两个相邻细胞之间,为两相邻 细胞所共有的一层膜,主要成分为果胶质。有助于将相邻 细胞粘连在一起,并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
初生壁。细胞分裂后,最初由原生质体分泌形成的细胞壁。 存在于所有活的植物细胞。位于胞间层内侧。约1~3微米 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典型如薄壁细胞。
c轴方向:原子间的最近距离约为3.1A,在这个方向 上以范德华力结合,结合能为0.5-2千卡/克分子。
如果想用化学药剂进入结晶构造里面,哪个方向比 较容易?
各个晶面的表示
002面上纤维素分子的氢键结合
分子内氢键结合:相同的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和O原子之间形成的, 增加单个分子链的刚性。
分子间结合:在相邻的纤维素分子间形成,使纤维素形成超分子构造。
多网生长说修正模型(藤井)
开始时微纤丝与细胞轴之 间呈很大的倾角,形成直 线型平行排列的层,然后 改变回旋方向在细胞壁的 内侧堆积,形成交叉多层 构造。接着,细胞壁伸 展,各层变薄,引起了微 纤丝的再排列。在这种情 况下,微纤丝的倾角以层 为单位变化。
次生壁
平回旋(flat helix):S1和
纤丝主要方向为细胞长轴方向;P2: 网
状排列;P3:不同的薄层上回旋方向变
化,倾角为30-60度(交叉多层构造)。
次生壁 和木纤维的次生壁相似。微纤 丝的倾角为40-80度,(S1+S2)层时 S1为S回旋,S2为Z回旋。
有时在同一种树 种中,包括两种 不同的类型。比 如:硬松类的树 种中,边材为初
次生壁。部分植物细胞在停止生长后,其初生壁内侧继续 积累的细胞壁层。位于质膜和初生壁之间。约5~10微米 厚,而且坚硬,使细胞壁具有很大的机械强度。大部分具 次生壁的细胞在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纤维和石细胞是 典型的具次生壁的细胞。
初生壁的形成:插入生长/伸展生长
基质是一种亲水性的胶状无定形物质,介于固态 和液态之间,由多糖合成,因此本身含水率极 高,在90%左右。纤丝在基质中插入生长,即在 疏松的地方形成,使初生壁具有一定的强度。
原生质膜颗粒说
在细胞壁内表面有许多直径50nm左右的颗粒。这些颗粒群是纤 维素合成酶的复合体,由纤维素合成酶复合体形成的纤维素分子 和邻近的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结合,结晶化后形成微纤丝。颗粒集 合体可以在原生质膜上移动,移动方向由微管来决定,微管如同 列车的轨道一样,蔷薇状颗粒集合体在两根微管之间一边移动一 边形成微纤丝,就这样决定了微纤丝的取向。
O-乙酰基-半乳糖基-葡糖甘露聚糖 (galactoglucomannans)
由半乳糖(galactose),葡萄糖(glucose),甘露糖 (mannose)的残基聚合而成。是针叶材半纤维素的 主要组成,含量约占木材的16-18%。
2
木素
针叶材:愈创木基丙烷结构单元和 少量的对羟苯基结构单元;
规则纤丝构造说
微纤丝的排列不受到细胞的伸长生长的影响,在 堆积时就已经决定了其方向。在不同的层上,微 纤丝的方向各不相同,即初生壁是由不同微纤丝 取向的层交叉构成的。
这个提法与初生壁的交叉多层构造一致。因为在 每一个薄层上微纤丝的回旋方向是不同的,因此 在当每一层形成的时候微纤丝的排列方向就已经 有差别了。
木浆的纤维素的结晶度由X射线衍射法得到的值为70%, 而用重氢取代法和密度法得到的值分别为54%和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