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级课题立项申请书

市级课题立项申请书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立项申请书
学科分类教育学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申请人(课题负责人) 孙玉兵
第一责任人(签名) 崔海峰
第二责任人(签名) 孙玉兵
申请日期2014 年 6 月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制
填报须知
1、按照《安徽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课题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课题负责人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而且课题组中又无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的推荐。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课题采取“双负责人制”,每个课题可以第一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的顺序填报两名课题负责人。

4、课题论证应尽量充分。

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尽量明确。

5、课题所需经费原则上由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负责解决,如确有困难可酌情给予适当资助。

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7、申请书按一式三份报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教研室。

课程名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
姓名性别年龄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崔海峰
孙玉兵


36
50
校长
教导主任
小教一级
小教高级
固镇县何集中心校
孙浅小学
()
固镇县孙浅小学
()

题负责人学术经历崔海峰:从事教学管理多年,曾先后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现任固镇县何集孙浅小学校长,有较强的研究和管理水平。

参加过安徽省“骨干教师”培训,获得过“教学能手”称号,多次获得“县优秀教师”称号,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

孙玉兵:自2003年担任固镇县孙浅小学教导主任,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

多篇论文在教育刊物上获奖。

多次获得县乡两级优秀教师称号,曾获得《祖杯》竞赛辅导教师奖。

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工作单位
孙志
严成刚
牛丽
汲正雷
周娟
陈党党






42
26
25
24
28
26
教导副
主任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小教高级
小教二级
小教二级
小教二级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课题论证(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对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现况了解,把握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探索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农村小学“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再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让每个“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学好知识,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合格的小学生。

4、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抚养人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他们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低,无法承担起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几乎是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

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逆反心理严重,常有违纪现象。

我校进行农村小学“学困生”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是现实的需要。

通过研究,防止和矫正“学困生”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5、有利于大面积的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更好地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

2、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内部因素的分析(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心素质的因素)。

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2)外部因素的分析(教师、教材、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从影响学困生的外部诸因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3、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方法研究。

(1)做好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关注学困生形成的多种因素。

(2)转变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做好对农村小学“学困生”知识点的补缺补漏;
(4)构建家校联系网络,联手帮扶“学困生”。

课题论证(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由于国内外国情的差异,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研究起步早、水平高,“学困生”问题,特别农村小学的“学困生”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整体起步较晚,更别说农村小学的“学困生”问题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其中可以借鉴之处:
(1)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教学中要全面、综合地评价“学困生”。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我校处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学困生”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3)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领导为首的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4)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计划
课题组分工情况
崔海峰:负责课题的经费划拨及组织协调工作,参与课题研究。

孙玉兵:主要负责制定方案及计划、阶段报告、总结,参与课题研究。

成员:孙志、严成刚、牛丽、汲正雷、周娟、陈党党参与课题研究,并负责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主要研究阶段阶段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0月)
3、总结验收、反思修正阶段
(2015年11月-2015年12月)制订方案、计划,完成课题报告
完成中期报告
写出总结报告、写出反思,准备结题
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2015年11月-2015年12月总结报告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
该课题申请书内容充实,选题科学准确,论证充分合理,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研究计划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条件等切实可行,能够保证课题顺利完成。

同意申报。

单位盖章
县(区)审核意见
盖章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