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街道改造调查报告小组成员:任仁学号 1110540031程旸学号 1110540019陈律同学号 1110540021摘要从2008年起,杭州开始实施中山路的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工程。
整个保护工程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南北全长4.3公里,区块总面积约87公顷。
按照规划,这条路将打造成“建筑历史博物馆”,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间,中国品质生活第一街。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这条“南宋御街”已然成为杭州的又一地标,昔日的繁华重现于今,让游人在徜徉之际追忆起历史的似水年华。
关键词:历史街道文化保护,王澍改造,保护与更新,可持续发展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
当时的御街,已经非常破败。
这条据说南宋皇帝走过的6公里长街,已经很长时间不维护了,商店很少,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墙上的灰一块儿一块儿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
在这种情况下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一)调研地点、方法地点:杭州市下城区中山路南宋御街——清河坊。
时间: 2015年5月30日方法:抽样调查(路边游客,当地居民),网上查阅资料。
小组:任仁,程旸,陈律同(二)调研目的探究新旧建筑和谐的发展,怎样解决存遗与续新之间的矛盾。
(三)调研结果1 南宋御街(鼓楼到西湖大道段)规划目标(在产品和业态中体现御文化元素)主题定位:“中国品质生活第一街”总体目标:“四宜”——宜居、宜商、宜游、宜文地段主题:近代杭州1.1 业态方面鼓楼至西湖大道的南宋御街,是近代杭州中西合璧的缩影,是中国人看世界,世界人看中国的集中街区。
这里集聚着中外的“老字号”商铺。
是南宋御街的高档业态集中区域,是品质生活第一街的精华所在。
预期景观图如下:图11.2 产品方面产品是为业态服务的,中山中路南段的产品主要引入中外老字号,以体现近代“欧风东渐,中西合璧”的历史,形成“老店游、文化游”。
老店的产品进行有机的更新换代,提升老店的产品档次,再现老店的“形和魂”,。
增强体验型的产品,使得游客不仅有得看,而且能够停留下来体验经典。
1.3 其他方面其他方面涉及街区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3.1 长宽跨度中山中路南段,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遗址等,清晰地保留着近代杭州的印象。
全方位地展现着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让人依稀从老店的风貌中能够感受到旧时的繁盛。
御街的宽度延续着南宋时御街的规模,这样的宽度不仅与周边建筑协调,更体现了御街的简单与大气,让人仿佛回到民国前期的繁盛时代,从熟悉的店名中散发着新时代新生的气息,让老杭州人充满着过去的记忆,外地游人在此能够感受过去生活的气息,让老外在此能够寻根到自己熟悉的文化。
1.3.2 动静态交通在中山路上建设具有水艺、山艺、园艺特征的步行街,形成“慢走长廊”,让市民和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漫步中寻访、体验、悠游,细细品味每一幢建筑,放松心情拾起珍贵的历史碎片。
同时,除了步行方式,电瓶车还能载着市民、游客,从容地穿梭于“千年古街”之中。
还有就是在街道中会合理地布置一些供游客休憩的凳椅,让游客在游娱之余可以坐下来更深地体验闹市文化。
1.3.3 建筑绿化中山中路南段,聚集了杭州近代时的特色建筑,浓缩着“欧风东渐”的演进史。
“香糕砖”、青石板、青灰色,再现南宋御街独具特色的古朴韵味。
多姿多彩的特色建筑,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国界,和而不同,新成了“建筑历史博物馆”。
绿化方面则结合了街区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尤其是最具杭州传统特色的天井绿化、庭院绿化、垂直绿化,体现出植物与景观、生态与文化、功能与形式的有机融合,形成中山中路南段简洁大气、怀旧经典,充满生活气息的绿化空间布局。
1.3.4 坊巷建设中山中路南段,引水入街,水系有宽有窄,有石有草,有深有浅,水流潺潺,人水相亲,再现杭州“路河相融”的历史风貌。
让当地居民充满着生活的意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充满一种惬意感。
在王澍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要有延续性的。
他认为,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不是说明朝是历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历史,民国就不是。
“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是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梳理。
中国现在很多打着‘保护’的名义做的设计,形同于破坏,就是‘保护性破坏’。
重生的建筑1,拆严重破损无法修复和利用的建筑.2,保留保存完好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作为历史博物馆或重新发挥其功能。
3,整改基本完善的,去除影响整体的部分,重新修整,使其获得二次生命,重新发挥作用。
4,加入新建筑,完善整体,注入新活力。
阮仪三说,历史街区的保护绝对不是纯粹的文物保护,只有让老百姓居住在里面,历史街区保护才有意义。
不是让老百姓全部搬走,只留下一段空空的马路给游客和商家。
这条老街在整改之前有一半已经被拆除而以难看的新房代替,另一半则破败不堪。
细致地调研之后,王澍提出了老城改造的基本原则。
一反当地居民全部拆迁的做法,不做强制拆迁,因为人的生活是建筑的根本。
于是将一些在历史建筑周围搭建和改建,以至于将历史建筑掩盖的建筑加以拆除。
原街区内,部分体型突兀,割裂原有城市肌理的建筑也被拆除。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整体保护街区的环境和历史氛围。
杭州市规划从功能业态与活力营造、街区保护与更新、旅游交通与公共配套保障、市政基础与景观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的提出了设计理念与策略:1) 植入功能,差异化发展,业态丰富,增强人气与活力;规划通过结合赣州市河套老城区内的其他三条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并参照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后,总结提出本街区的功能定位。
总体定位为“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区”。
街区以参观、体验与展示为主,配以必要的住宿、餐饮和零售商业。
2) 延续历史街区发展脉络,分类保护和整治现有建筑,充分保留传统街巷空间尺度;范围内涉及市级文保单位亦吾庐,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规划分别按照保护、修缮、改善、保留和整治改造的措施进行分类处理。
规划充分保护原有的巷道空间尺度,恢复原有的历史肌理。
同时,规划打通两条视线通廊。
3) 完善交通与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历史街区的人气与活力;规划从街区的日常出行、旅游游线、后勤与消防应急等方面综合完善街区的交通系统。
街区充分保障了原有的巷道空间尺度不受破坏,鼓励以步行为主,兼顾应急消防车辆通行要求。
街区规划设置129个停车位,满足停车需求。
同时配备公共厕所和管理用房等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强调街区今后日常管理与维护,满足配套功能,为今后人气和业态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4) 增强街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规划充分完善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街区的市政管线,满足景观要求。
重点营造两处广场空间,改善街区环境,提升街区的整体活力,为街区人气聚气和活力提升提供必要的载体空间。
附例一西安千年文化商业街的规划设计1.沿着一条”发掘”的通道,重新发现关中。
陕西是我国历史文化遗迹较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因为历史的久远,历经沧海桑田,大量的考古遗迹都是在厚厚的黄土下被发现、发掘。
从蓝田人遗址到秦兵马俑,唐代的壁画乃至明清的碑刻,几乎涵盖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陕西可谓是中华文化的地下宝库。
本方案利用一条“发掘”的通道(时光隧道),塑造一种历史发掘的文化氛围。
这条通道也构成整个区域的主街,将各个主题性的广场和院落串连起来。
广场和院落除了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外,还提供了展示不同时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并通过景观设计达到对主街文化气氛和商业气息的渲染,使游人在行进中不经意间重新发现关中、感受关中。
2.建筑通过“覆土”屋面处理,削减体量达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首先,利用“挖掘”的手段使建筑隐藏起来,加强其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
在大部分的建筑屋面上覆盖种植土,屋顶绿化的引入使建筑整体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
与此同时,为了和周边的附属建筑达到协调,场地还突显六个平台状建筑,体量界于秦兵马俑展馆与民俗文化街之间,实现展馆建筑的大体量与民俗文化村的小体量的协调过渡,改善了区域整体建筑景观。
3.塑造“主街-广场-巷子-场院-门廊-井院”的空间序列。
基于本项目复杂的功能布局及交通组织流线要求,方案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场的围合,利用不同属性空间的划分将功能模块化处理,梳理整体空间关系,完善交通流线组织。
同时,强化各功能分区的领域感与场所感{边界层面)。
塑造由外而内的独特的空间气质,使游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间中感受关中文化,在充满情趣而理性的空间中购物、消费。
(1).街,作为场地外部空间的主线,有着功能联系和交通联系的双重职能。
街以砖铺地为基面,通过植物和水体景观的配置,构成活跃的,强调动势的线性空间。
街,可以理解为整个区域的脊梁,承载着大量的人流交通,同时它本身也是主要的信息界面,对外提供交流的窗口。
(2).广场,作为街道的下一个空间节点,它被街道串联起来形成一系列相对开放的空间。
每一个广场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表达一定的文化主题。
各个广场相互分开,但在主题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序列,提供相对开敞的公共性活动空间。
因而,广场是街道的活跃元素,使狭长的街道在空间和氛围上不致单调乏味。
(3).巷子,是尺度更加近人的街道,它构成基地东西方向的连接,也使街道与院子产生联系。
同时,尺度更小的线性街巷也塑造出充满趣味的空间,强化空间转换的戏剧性变化,丰富建筑组群的空间形态。
(4).场院,是街道两侧分布的,全围合的院落空间,围合感强,私密性强,空间尺度怡人,满足相对安静功能空间的需求。
同时,场院的建筑界面利用廊道将室内外连接起来,作为半公共性质的活动空间。
(5).井院,主要作为建筑群体的后院使用,在满足覆土建筑的采光,通风功能要求的同时,也提供相应的人文景观的美化功能。
4.通过天桥,坡道。
视线通廊的设置,使建筑与周边场地紧密的联结起来,成为连接区域的重要纽带,完善区域的整体生态景观格局。
基地作为整个区域的中间过渡区,场地联系着A、c两个地块,同时和兵马俑博物馆比邻,是区域景观的重要一环。
5.利用通廊引入南部的骊山风景和区域特有的“局地风”。
基地周边地区拥有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
本方案通过规划出特定的视廊和风廊,将优美的骊山风景和区域所特有的、常年季节性的局地风引入,使建筑组群对自然生态资源达到合理的利用,更好地解决场地借景。
外部气流组织及建筑自然通风的问题,使自然要素成为规划设计中有生命力的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