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式微下的公共伦理建设内容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伦理领域正发生巨大的变革。
当前我国伦理建设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探索新型公共伦理体系,塑造社会主义伦理制度;加快政府公共伦理建设,实现公权力的公平、公正和平等;大力倡导商业自律,推进企业的公共伦理建设能够为我国公共伦理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伦理国家主义个人主义社会管理公共伦理是指人们用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的各种行为,以保证公共管理事业具有高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合理有效地实现社会或者国家的公共管理事业目标的价值准则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的道德规律。
公共利益既是公共伦理建设最基础的出发点,又是公共伦理致力于实现的最终目标,理应成为公共伦理的价值基础(李萍,2004)。
公共利益既是实体的客观物,也是精神的抽象物。
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所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这充分说明了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任何一个充满活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的社会,都应按照正义、公平、公正、效率的价值尺度来选择和安排制度,构建制度伦理。
当前公共伦理建设的问题分析(一)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处于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
这种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二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从同质单一型社会向异质多样社会转变,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之中,城乡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社会公共领域也日趋扩展,产生了相应的对社会公共生活规则与秩序(即公共伦理)的普遍需求。
但是同时“道德滑坡”的现象也日益凸显,传统伦理受到挑战,我国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完成社会转型,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公共伦理。
伴随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城乡社会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多向拓展,熟人社会逐步转向陌生人社会,道德监督的评价机制日益面临困境。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主义公共伦理价值体系式微国家主义是指以国家理性为终极价值尺度的公共伦理体系。
这种理念散见于黑格尔的经典作品中。
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溯源是永恒理性,“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作为显示出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
黑格尔关注国家实体的客观精神,个人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的凸显全部建筑在个人国家成员化的基础上。
以此为基点,黑格尔的国家主义受完全理性支配,这意味着国家意志至高无上,个体、社会团体以及各种非正式组织在法统意义上受国家强制力的整体控驭。
我国历史上“唯国家权力主义”的盛行和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中国化强烈地塑造成建国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主义伦理价值体系。
国家主义主导下的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号召文化整体价值趋向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
计划经济条件下公共伦理辐射作用强烈地影响了国家权力安排和个体义务诉求。
改革开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关键是实现个人的解放,前提是国家对个体的控制弱化。
只有国家权力减轻对个体的束缚,个人才能获取自主和自由,激发创新意识,迸发进取精神,从而解放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与个体关系需要中间媒介的平衡(张康之,2002)。
因此,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已经定势,全能政府职责要让位于更多的中介结构来分担。
总之,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主义公共伦理价值体系式微。
(三)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尚难塑造民族整体国家主义公共伦理价值体系式微,个人主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西方公共伦理体系的主导。
它推崇个人的本体性特征,认为个人是自然之灵,能够主导公共伦理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自主受到重视,自由成为追求,尤其是个人利益的增长作为媒介,最终还是推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个人主义主导的伦理精神本质上不能归结为自私自利,而是在合乎道德与法律前提下的人格独立。
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主义的正效应。
个人主义在解放思想、催动劳动力创造激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个人主义的弊端也越发明显(张军,2005)。
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与我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个人主义易膨胀性导致个人欲望的剧升,自我为中心和利己主义普遍盛行,因此精神危机、道德堕化在所难免。
(四)社会管理问题增多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公共伦理的残缺伴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现代流民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的特定群体,工作不稳定、收入稀少、经济困难、诉求难通达、权利易受侵害成为典型特征,从而流民群体沦为社会弱势群体。
从历史上看,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无业大学生、低收入大学生普遍增多,很容易诱致大学生公共伦理危机。
农民失地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农村公共伦理受到新的冲击。
食品安全问题困扰整个国家,商业公共伦理受到普遍质疑。
公共伦理的残缺,社会管理问题的增多,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政府在道德引导作用和完善公共伦理制度方面加大力度。
(五)政府公共伦理失范和社会不良思想动向明显政府公共伦理是社会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公共管理领域内具体社会道德的有力折射,是一切组织在公共领域行使权力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要求公共伦理与时俱进,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阶段的国情未能克服经济转型与公共伦理转型的脱钩。
因此公共伦理失范问题的表现是寻租、寻利、渎职失责、权力买卖等现象。
从政府公共管理的内在结构分析,公共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公共伦理意识的失范。
公共伦理意识失范主要表现为公权力行使主体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政治信仰。
在道德认知上,公权力行使主体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民本理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上,公权力行使主体的服务意识淡薄,相应的脱离群众的官僚气息十分浓厚。
第二,政府公共伦理行为的失范。
社会转型往往和大变革同时进行,趋势是值得肯定的,过程中则频发公共伦理行为的失范。
公共伦理行为失范往往与腐败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政府公共伦理失范通过传导机制自上而下与社会各阶层存有的恶劣思潮结合,催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以及坑蒙拐骗等现象。
市场经济的诉求初衷是良性的,不良思想萌动,坑蒙拐骗发生不是市场经济的衍生品(朱娅,2004)。
人的非理性的期望、标准、道德想象对我国公共伦理建设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
改善公共伦理建设的相关策略(一)探索新型公共伦理体系,塑造社会主义伦理制度国家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的解体,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难以植根,同时呼唤新型的公共伦理体系的萌发。
这种新型的公共伦理体系被学者们称为社区主义。
社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由地理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心理要素共同结合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政府和民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余潇枫认为,社区主义是“一种以社区共同体的公共生活为基准点,强调践行公共约束准则的、以公共理性为核心的伦理恩德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正在成为世界伦理发展的新趋势”。
社区自治是社区主义理论的现实模式。
公权力的法定机构与社区自治机构相结合的效应是推进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符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
社区主义高度重视社区内各个成员的价值取向与整合,有多种典型特征构成,包括崇尚个人尊严的自主意识,守望相助的感情意识,按需分配的利益意识以及地位正常化的平等意识。
可见,社区主义体现了博大、包容的公共伦理精神,通过维系个体间情感实现集体利益共赢,消除个人理性导致群体非理性,增强信仰和政治的向心力,提升群体利益的地位,实现公共伦理的集体化和法制化。
(二)加快政府公共伦理建设,实现公权力的公平、公正和平等转变政府职能是加强政府公共伦理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政治伦理主导型政府向经济伦理主导型政府转变。
弱化国家主义意识,激发社会主体的创新意识,大力发展生产力,厚积公共伦理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
其次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虽然不可放弃经济调节的职能,但更要注重政府调控和市场自发调节的合力,落实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弱化行政主导经济的力量,从根本上切断政府寻租寻利的源头。
完善监督监管机制是加强政府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环节,当前我国监督体系由政党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构成。
这种监督机制一方面在反腐倡廉、提高行政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多种弊端。
这些弊端包括监督权力不明晰、体制不舒畅、党政不分开和法制不健全等。
为了完善我国监督体系需要:一是完善和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和力度;二是加强群众监督的力度;再次,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检举权;最后,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威力。
(三)完善外部环境,推进企业的公共伦理建设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合作加强管理,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决消灭偷税漏税、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
从制度到经济方面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用工制度,对待环境污染行为要严肃处理,由内而外的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伦理经营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伦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在企业努力去树立以员工为本、以社会和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念,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公正、公平,外部经营守法、诚信,实现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同步发展。
政府和社会要注重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企业公共伦理建设的价值追求在于奉献社会,并非高额的利润。
(四)加强公共伦理学习谈到加强全社会的公共伦理修养,就必须要重视学习。
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
把拥有丰富的知识本身就看作是一种优良美德,而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量。
长期以来,在国人的头脑中,虽然广泛存在慈悲心怀,却没有法律中的的权利观念;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却没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对社会发展的秩序伦理思考,却没有塑造社会平等的意识。
公德滑坡是因为中国人把个人私生活领域不断的扩张,以至于私人生活凌驾于公共生活之上。
鉴于以上原因,社会公共伦理建设还要借助于社会公共伦理教育的普及程度。
努力把全社会所共享的规范内在化,使公共道德成为人们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共识,并进而成为约束个体行为的基本、有效的规范。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流动的加速,伦理实体的松解,传统社会中和“单位制”下的井然有序的伦理规则被打乱。
构建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社会公共伦理发展的主导力量,而针对我国的现实问题和传统文化遗留,国家主义的公共伦理体系影响力的边缘化趋势明显,权力膨胀与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从科学理论研究、政府和政策层面、市场和企业、全社会的学习过程出发,全面系统的构建适应当前国情的社会公共伦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