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代游士的生命悲歌_越调_天净沙_秋思_的文化解读

元代游士的生命悲歌_越调_天净沙_秋思_的文化解读


铁锤砸秦王之外,更无一人敢向秦朝窥见其锋芒。清 人陈玉树说得更具体,他说秦朝“荼毒生灵,于斯而 极,癸辛虽虐,祸不逮此,海内愁怨,并思亡秦……然 而智如徐福,渡海东逝,贤如张耳,隐于监门,勇如梁 籍,亡命会稽,举劫于威虐,相顾莫敢先发,”只有“涉 以一耕佣奋起垄上”,然后乃“豪杰云兴,秦遂夷灭” (《后乐堂文钞》卷一《史记陈涉世家书后》),陈涉首 先发难,然后才引来亡秦的大好形势,这难道不值得 肯定吗?执意要“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对陈涉首难 之事大书特书,的确是独具慧眼。
元代统治者主要采用举荐制以选拔人才。魏初 《送归愚刘丈尹新河序》:“国初法令简易,将相大臣, 皆得以意辟”(《青崖集》卷 3);《续文献通考》卷 37: “元时用人,多由荐举。后虽科举间行,而以征授官 者,正未可以一二数。”这意味着,元代士人只能走自 始于战国的“游士”老路。如赵文《送谢会可序》:“今 隋唐弊法废去不用,士无所发身以行其志”(《全元 文》第 1 册);如林景熙《送松存弟序》:“科举废,士谋 青云,尤假所业以自见”(《全元文》第 1 册)等。元人 刘洗在《送欧阳可玉》中道出了元代科举兴废与游士 兴衰之关系,“自宋科废而游士多,自延 科复而游 士少,数年科暂废而游士复起矣。盖士负其才气,必 欲见用于世,不用于科举则用于游,此人情之所同。” (《松隐文集》卷 2)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更是多次颁 布了《举贤才诏》及《选举守令诏》等诏书,对士人大 加激励,故元代游士在数量上较之前代骤增,袁桷 《赠陈太初序》:“世祖皇帝大一统海宇,招徕四方俾 尽计画以自效,虽诞谬无所罪,游复广于昔。弊裘辇 粟,袖其囊封,卒空言无当,以其无所罪也。”(《青容 居士集》卷 23)
作品本身已经为我们对主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 一些线索。首先,这位骑着瘦马在日薄西山时艰难行 走的“断肠人”应为一介平民,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 分为士、农、工、商等四类,结合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我们会发现这位“断肠人”的身上明显弥散着“士人” 特有的精神气质。他为心中的理想而毅然地远离温 暖的家园,这不是正如《论语·宪问》所言的“士而怀 居,不足以为士矣”吗?即便历尽艰难,他也能够坚强 地支撑着,这不是正如屈原《离骚》所言的“路漫漫,
受此影响,人们对它的关注与欣赏主要集中在 艺术性上,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并运用典 型意象勾勒出一副秋天萧索凄凉的画面,从而触发 并弥散读者心中的悲秋情怀。相对而言,对它的主题 却极为忽略,只是笼统地将之归于悲秋之传统主题 中。其实,细观作品,我们会发现它艺术上的努力是 为了烘托最后才出现的主体— ——断肠人,故作品所 要着力传递的乃是“断肠人”独特的人生境遇以及内 心感受。如果将作品放入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放 入它所产生的独特时代中去作考察,我们便会发现, 此处的“断肠人”并非泛指,而是有着特定指向。
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吗?而且,从“断肠人”离 开家乡云游四方以谋求发展来看,他又属于中国古 代士人中极为特殊的一类— ——游士。众所周知,游士 兴起于战国,虽然秦汉统一后朝廷对之有所限制导 致他们在数量上有所下降,但却一直是中国古代士 人队伍的重要构成。故当作品将“断肠人”置于“古 道”之上时,此处的“古道”就不仅仅是对其所走道路 的形容,而是具有了特别的文化意味,表明其所选择 的实现人生理想的乃是传统的游士之路。
MZXS 2 / 2009 31
22 - 167 CN14 - 1034 / I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的生命悲歌! 众所周知,随着高度推崇文治的宋代与金代相
继灭亡,元人对如何有效地治理国家进行了深入的 反思,而科举制作为前两朝文治的核心,自然备受时 人的关注。从元初开始,蒙古统治者便对科举表现出 相当的排斥,如《元史》卷 81《选举一》载太宗时,耶 律楚材曾建议科举选士,结果不久“而当世或以为非 便,事复中止”。而且元人对科举的批判也一直持续 到元末,叶子奇《草木子》卷 4 下《杂俎篇》:“元末有 危素太朴,江西人。游京师,专以倡鸣科举无人才为 说,以耸动观听,人多信之。”故终元一代,科举制并 不兴盛。关于这点,仅从数据的简单对比就可以看 出。如终元一代科举所取士人约 1200 人,尚不及仁 宗一朝,《宋史》卷 155《选举一》:“仁宗之朝,十有三 举,进士曰四千五百七十人”;再者据学者统计元代 官员总额为 26690 员,科举所取之士即便全部成为 官员,也不过占 1/20。而且元朝在科举方面还实行着 民族歧视政策,《元史》卷 81《选举一》:“汉人、南人, 时务策一道,一千字以上成;蒙古人、色目人,限五百 字以上成”、“蒙古人、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 中选者加一等注授”等。这样一来,元代士人特别是 在人数占绝对比重的汉族士人自然是很难走科举入 仕之路。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最早载于元人盛如梓的 《庶斋老学丛谈》,“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阕,颇能 状其景:‘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其后元刊本杨朝英 的《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与佚名编的《梨园按试乐府 新声》等均将之收录其中。它在当时就受到好评,除 了盛如梓言其“颇能状其景”外,元人周德清在《中原 音韵》中也赞誉道:“前三对更,‘瘦’、‘马’二字去上 极妙。秋思之祖也。”后来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 纪》中完全认同并照搬了周德清的评价;国学大师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 句妙境”,在《宋元戏曲考》中又称之:“纯是天籁,仿 佛唐人绝句”,等等。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元代游士的生命悲歌
—— —[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文化解读
□柏红秀(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关键词:[越调] 《天净沙·秋思》 游士 科举制 举荐制 摘 要:人们历来对[越调] 《天净沙·秋思》 的艺术成就较为关注,而对它的主题相对忽略。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化 传统,通过对“断肠人”身份的断定,指出它是对游士生存状况的刻画与描写;指出它产生于元代,并不是偶然,而是 元代游士不幸人生的高度浓缩,是他们的生命悲歌。由于游士自战国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重要组成,所以它所传 递的悲凉情感为人们所熟悉,这也是它传诵不衰的重要原因。
这种政治环境注定元代游士绝大多数结局悲 凉。如袁桷在《赠陈太初序》中对忽必烈时代的游士 作如此描述,“合类以进省署禁闼,骈肩攀缘,卒无所 成就。余尝入礼部,预考其长短,十不得一,将遏其游 以喻之,游者讫不悟。朝廷固未尝拔一人以劝使,果 拔一人,将倾南北之士,老于游而不止也。”(《青容居 士集》卷 23)正因为如此,命运多舛的游士形象屡屡 出现在元人的作品中。如仇远《游士》:“游士登门索 里粮,尘埃冉冉画衣裳。老夫也自饭不饱,童子聊沽 酒供肠。彼此身谋宁枉道,古今乐事是归乡。家徒四 壁侯千户,梦里谁能较短长”,如萨天锡《秋夜京口》: “江南怨,生男远游生女贱”等,均道出了元代统一全 国后南方游士之多,以及他们生活的困顿与精神的 苦闷。如马致远的《荐福碑》,剧中的张镐就是一位苦 难的游士,他虽然满腹才华却流落在乡村教授儿童 谋生,当他拿着好友范仲淹写的三封信企图筹集进 京赶考的费用以及争取权贵的举荐机会时,却接连 “妨杀”了两位主人,弄得他投托无门。虽然他所作的 万言书经范仲淹的推荐得到圣上的青睐而被授予了 官职,但中途却被地主张浩冒领,并为后者追杀。在 龙神庙里算命时,他又得罪了龙神,结果当长老决定 资助他一千份名贵的“荐福碑”法帖时,龙神却将碑 版狂雷轰碎了。他屡次都走上了人生的绝境,因此内 心充满着屈辱与悲愤。
关键词:陈涉 农民起义 礼义教化 富贵 才能 暴力 摘 要: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对暴力统治深恶痛绝,因此对陈涉的首难给以了充分的肯定。但司马迁不是歌颂农民 起义,因为陈涉起义无法自始至终保持农民起义的性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将之视为无领地的诸侯争夺天 下更切合历史实际。陈涉最终的失败,在司马迁看来,是由其缺乏礼义教化及才能所决定。他贪图富贵享受,脱离群众 又缺乏与“举大计”相应的政治才能,迷信暴力,把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所以招致失败。
既然“断肠人”的身份断定了,那么作品所表达 的主题也就明朗了,它是对游士生存状况的刻画与 描写。作品运用两类相反的意象,一类是萧索凄凉之 意象,如“枯(瘦)藤”、“老树”、“昏鸦”,一类是明朗温 暖之意象,如“小桥(远山)”、“流水”、“人家”,在对比 中烘托出游士对人生的迷惘和对家园的思念,最后 “断肠”二字不但对游士复杂的内心感受作出了高度 精细的概括,而且还将他积压已久的情绪淋漓地宣 泄出来,因此极富感染力。
这首感人至深的作品产生于元代。学术界一般 认为它是马致远的作品,如果成立,那么据马致远的 生平可判断它产生于忽必烈统一全国前后。即便有 学者对马致远说有所质疑,如范春义在《〈天净沙·秋 思〉》是马致远作的吗》中提出为无名氏所作(《古典 文学知识》2008 年 3 期),从它首次出现在元人盛如 梓的笔记中来看,此观点对判断作品产生的时代并 没有太大的影响,最多只能说明它较马致远说稍晚 一点,因为盛如梓在忽必烈朝之后的元成宗朝至元 武宗朝即 1297 年—1307 年间为嘉定州儒学教授, 以从仕郎崇明州判官致仕。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会问 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与元代特定的社会环 境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我们揭开那段尘封的 历史,进行深入研读时,便会发现它实际上是元代无 数游士不幸人生的高度浓缩,是他们心中积压已久
可见,正是因为元代轻科举制重举荐制,所以元 代游士“复广于昔”;正是因为举荐制没有统一的标 准可执行,而且在实施过程有着明显的种族歧视,所
32 MZXS 2 / 2009
M534A ISSN 1006-0189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关于司马迁对陈涉评价的再审视
□范 (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海口 571158)
司马迁之所以给以充分的肯定,首先在于陈涉 在暴秦的恐怖统治之下首先发难,实属难能可贵。宋 人洪迈说:“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 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 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容斋随笔》 卷十四《陈涉不可轻》)秦国如虎如狼,在其铁蹄底下 相继而亡的六国,其孝子贤孙哪去了呢?除张良敢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