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兴趣培养的探究-地理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兴趣培养的探究赵定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碧桂花城学校528000【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步入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只有产生兴趣,才会进一步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形成欲望。
也只有兴趣才能去吸引学生,致使学生主动去学,把这种欲望变成知识技能。
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初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厌恶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初一新生,能否从一开始激发起学习地理的兴趣,成为了初中教师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探究了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从教学的角度寻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策引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们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们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您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为了激发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尽力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期望他们酷爱这门学科。
2006年走出大学校门,我当上了一名初中地理教师。
当初选择地理专业也是由于很崇拜自己的高中地理教师,又是我的班主任。
这也是我学习地理的兴趣原因之一吧。
拿到初中地理教科书,我在琢磨,初中地理学科对初中生是一门新学科,可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
似乎对待所有的学生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就觉得所有的学生应该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同时起跑,齐同并进,没有差异。
其实学生总有个性发展的,总有基础可言,更有兴趣取向,结果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好。
我曾对初一的新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困难超过了数学、英语甚至政治,历史等学科,普遍感到地理难学,既有背诵的知识点,又有理解运用的难点。
所以大大减少了他们学习地理这门新学科的兴趣。
那么,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1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1.1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基础知识贮备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中地理对初中新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其中涉及到许多地理的专业知识,如经纬网、地球的运动、地图的基本要素、天气气候的基本知识等。
但是小学阶段,并没有能很好的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导致一切从零开始。
其次,地理还与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知识也有所联系,从而增加教学中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困难。
比如,比例尺的运用与数学息息相关;降水的形成于物理分不开,而此时初一还没有开设物理学科;植被的分布规律及生长条件与生物学科紧密联系着。
这对于培养一门课程的兴趣起到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1.2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
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初中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并初步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
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
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很好玩,就是地理作业很难做,地理考试很恐怖。
1.3存在不良的学习心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1.3.1介于上述问题的影响,首先,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学习地理失去信心,心里有一个声音在隐隐告诉自己,反正地理很难,我以前的基础又差,所以我学不好地理是理所应当的,有情可原的。
其次,地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每周两课时,有的班级课程安排中间相差几天,前后知识连续性很差,正所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第三,学生长期在语数英老师的督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欠佳,所以指望着普遍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自主学生的习惯就成了奢望。
1.3.2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
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2.1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
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1.3.2.2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
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例如,同学经常把“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搞混淆。
1.3.2.3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1.3.2.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
例如,在学习季风气候的时候,夏季风的源头在哪?——吹什么风向的风?——这种风性质如何?——气温随之发生什么变化?——降水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道逻辑性强的题目,原因推出结果。
思维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对学习和考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习兴趣的方式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首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
其次需要不断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2.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地理教师必须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浓厚的兴趣。
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地理课堂教学,大部分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差,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
2.2品味新课改,谋求新思路新课标体现了创新精神,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有新思路。
新课改的推行要求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保障未来人才的多面性,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所以,地理教学也不能例外,也要在当今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3突破重点难点,扫除学习障碍教学当中的重点顾名思义是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是要老师教授的重点,需要花心思去设计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重点。
教学中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搞不懂的知识点,它经常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阻挡了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
甚至会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折扣。
正所谓教师要提前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要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大增加。
2.3.1记忆性难点及其对策任何一门学科都难免会有记忆的内容,中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
其中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阶段性的集中而相互间又毫无联系的地理事物或名称。
枯燥、乏味又容易混淆。
为了减轻负担,强化记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
比如,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
编个顺口溜,学生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2.3.2运用性难点及其对策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可谓是难中之难,所以运用性难点就变成多数地理老师的棘手问题。
它多存在于识图、读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置问题情境,减缓问题坡度,由浅入深,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通过识别等高线地图来判断地形名称的相关题目,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并联想题目的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3.3理解性难点及其对策理解性难点主要是指地理专业概念、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地理现象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力求教法的简单,把复杂抽象的东西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最终以一个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来自我解答这个难点。
这就要求学生能灵活的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实际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2.4努力争取地理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地理学科在初中的教学中常常被认为是副课,有的学校出现学校不重视,学生不主动的不良局面。
再加上课时很少,有时每周的两节课中间间隔数天,前一节课好不容易教授的新知识,到了第二课运用时已经忘的一干二净。
地理教师教得很辛苦,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或肯定。
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只能靠我们地理教师自身。
我们地理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外,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也至关重要。
有效的途径依然是要把握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地理品牌,营造浓厚的学习地理的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3结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进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促进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特别到八年级,很多学生对老师已失去了开始时的新鲜感。
那么,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更是我们教育者要努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Z1).[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2).[3]中学地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