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互联网的德国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面向互联网的德国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41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113),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L15BJY030),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UPRP20140045),辽宁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Zk2015027)㊂收稿日期:2016-03-03作者简介:康鹏(1978-),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㊁创新管理与决策㊂面向互联网的德国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康㊀鹏1,张钟元2,刘松涛2(1 辽宁大学信息学院,辽宁㊀沈阳㊀110036;2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㊀沈阳㊀110136)摘㊀要:本文从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创新关系的外在表征分析入手,对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升级的关系进行识别和分析,选取德国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的西门子公司和莱茵集团作为研究对象㊂结果显示,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发展可包括网状研发模式㊁星型生产模式和卫星型营销模式㊂三种模式通过协同创新㊁支配创新和嵌入互联创新网络行为,发挥网络㊁范围和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技术㊁产品和服务创新㊂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企业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㊁产品结构单一㊁资源依赖等问题㊂关键词:互联网;发展模式;传统企业;中图分类号:C93㊀文献标识码:AOnInternet⁃basedDevelopmentModelInnovationofGermanEnterprisesandItsEnlightenmentKangPeng1,ZhangZhongyuan2,LiuSongtao2(1 CollegeofInformation,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36,China;2 SchoolofEconomic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136,China)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industryvaluechain,withexternalmanifestationsofInternet⁃basedinnovationrelationsasthestart⁃ingpoint,by structure⁃mechanism⁃performance researchframework,thepaperidentifiesandanalyzesinternet⁃baseddevelopmentmodelsoftraditionalenterprise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odesandtheupgrading ThispaperusescasestudymethodwithtwocompaniesonGermanenergyinternetindustrychainasthecases,whichareSiemensandRWE Accordingtotheresearchresults,tra⁃ditionalenterprisesmayadoptthreeinternet⁃basedmodels,includinginternet⁃basedmeshR&Dmodel,internet⁃basedstarproductionmodeandinternet⁃basedsatellitemarketingmodel Throughcollaborativeinnovation,dominanceinnovationandembedmentinnovationbehavior,thesethreemodelsplaynetwork,scopeandscaleeffect,topromotetraditionalenterprises technologyinnovation,productinnovationandserviceinnovation Internet⁃baseddevelopmentmodelshelptosolvetheproblemsoftraditionalenterprises,suchasscar⁃cityofendogenousdevelopment,simpleproductstructureandresourcedependence Keywords:Internet;Developmentmodel;Traditionalenterprises1㊀研究背景与命题提出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创新促进增长,将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方式㊂开放式创新范式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企业创新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㊂企业突破组织边界,通过开放式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已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共识㊂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突破产业限制,开始向传统业务与信息产业融合方向发展渗透㊂美国的 工业互联网 ㊁德国的 工业4 0 ㊁法国的 新工业法国 等计划都在推动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跨产业合作,促进企业的改革升级㊂传统企业如何借力互联网,在经济新常态的阶段,创新发展互联网模式,成为传统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㊁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㊂互联网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存在很大差异,对企业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1],其基本结构㊁表现形式㊁内在机理及绩效影响成为近期学者们研究的热点㊂现有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相关研究整体上处于起步状态,本文针对传统企业升级问题,以跨产业创新视角,按照 模式 机理 绩效 分析范式,研究传统企业通过面向互联网的创新关系的构建,形成不同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整合和优化企业研发㊁生产和营销过程,延伸创新价值链,提升传统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和规律㊂2㊀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企业升级具有四种方式:过程升级㊁产品升级㊁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2]㊂跨产业升级是企业将一种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于另一种产业的过程,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式,刺激创新过程,使企业在更开放㊁多样化和分布式的环境中寻求外部合作伙伴[3]㊂跨产业升级融合过程升级㊁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往往强调同新产业相结合,适应传统产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应用要求㊂不同产业之间的雅各布斯外部效应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㊂沿着以研发㊁生产㊁营销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条,跨产业升级的结果包括企业技术含量增加㊁生产效率提高㊁投入产出比降低㊁产品功能增加㊁产品附加值提升等㊂产业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加快新技术在企业间的传递,导致传统产业产品的多样化,促进创新与增长㊂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这些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变化,产业边界处发生知识外溢,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和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催生出新技术㊁新产品和新服务[4]㊂2015年,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正式成为拉动传统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面向互联网的跨产业发展成为传统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式㊂传统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扩展,利用互联网开放㊁透明㊁平等㊁自由等特性,集成大量信息和数据,挖掘巨大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成为企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5]㊂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业界生态,对产业基础实施破坏,导致竞争格局变化,利用外在资源和环境提升企业能力[6]㊂互联网+传统产业是跨边界耦合系统,是借助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复杂虚拟-物理系统,是优化研发㊁生产㊁营销模式和更新组织心智的新战略,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新范式[7]㊂创新是把新的技术㊁生产方法㊁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推向市场的动态过程[8]㊂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高新产业向传统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带动较低技术产业的提升[9]㊂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发展是对企业传统业务模式的创新,以互联网+传统产业为外在表征㊂它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10]㊂本文以产业价值链视角,从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创新关系的外在表征分析入手,沿着结构-机理-绩效的分析框架,基于产业链条对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升级的关系进行识别和分析,所遵循的一般性框架如图1所示㊂图1㊀结构 机理 绩效的分析框架3㊀研究设计与案例情况3 1㊀研究设计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发展模式及其与企业升级的关系进行识别和分析㊂案例研究属于重复性的 准实验 ,可提供具有一般性和可靠性的结论,有助于捕捉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11]㊂基于案例对象的典型性㊁复制性与比较性,选取德国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电力设备及服务供应商西门子公司和发供电㊁售电一体化企业莱茵集团作为研究对象㊂ 能源互联网 是以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一种新的能源利用体系,近期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㊂ 德国能源互联网 是德国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㊂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工业4 0的提出,德国能源企业构建能源互联网,推动整体产业链结合互联网创新发展,呈现出明显面向互联网的发展特征㊂德国能源产业链条以电力设备供应和发供电及售电业务为核心,集合德国很多大型传统企业,其中的典型代表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和莱茵集团㊂这两家大型传统企业分别隶属于制造㊁电力行业,近年来积极探索面向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模式,已取得良好绩效成果,在各自同类型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㊂制造业和以电力为代表的资源供应业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重点产业,集中大量传统企业,是实施传统企业创新升级的最重要主体,其面向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企业改革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分析德国能源产业链上这两家企业的面向互联网模式对中国传统企业起到借鉴作用㊂西门子和莱茵集团都在借助互联网进行企业升级,但特征和结果存在差异,聚焦这两个案例有益于构建理论,为中国传统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㊂由于知名企业二手资料比较详实,故本文研究的案例资料主要通过相关企业公开年报㊁创新手册㊁网络媒体出版物㊁国内外期刊数据库等渠道获取㊂在企业模式的分析中,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使用UCINET6 0FORWINDOWS软件研究企业创新模式结构及其特征㊂3 2㊀案例介绍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创立于1847年,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㊂企业目前定位为 先进技术供应商 和 数字化公司 ,致力于自身产品最大可用性开发㊂作为德国能源互联网上游最重要的设备和服务提供商,西门子公司在技术研发㊁产品制造和商业营销三个环节实施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㊂德国莱茵集团(RWE)成立于1898年,位于德国大鲁尔工业区埃森市,现在已发展成欧洲五大能源供应商和国际领先的基础设施服务商之一,集合发供电㊁售电于一体㊂莱茵集团在开展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中,进行虚拟电站建设并致力于成为智能运营商㊂两个企业都与互联网相结合,沿能源产业链条,依托企业原有业务,整合互联网技术,形成能源互联网模块,推动企业和能源互联网产业革新㊂4㊀案例分析4 1㊀产业链上游设备提供商面向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作为德国能源互联网上游最重要的设备提供商,西门子公司在技术研发㊁产品生产和商业营销环节实施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见图2㊂图2㊀西门子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㊀㊀近年来,在德国新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面对技术发展速度加快㊁市场创新需求激增的竞争条件,互联网技术研发成为西门子公司新的核心驱动力㊂2015年,西门子公司已构建由西门子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171个自建研发中心㊁与9家大学合作的9个知识交互中心㊁企业员工与社会公众参与的111个众创项目㊁与初创企业合作的180个风投项目组成的研发网络㊂为保证自建研究中心㊁知识交互中心㊁众创项目和风投项目的协同创新,西门子公司通过众创网站㊁TSN(TechnowebSocialNetwork)和SSN(SiemensSocialNetwork)三种互联网络将不同创新主体和形式整合在一起,实现创新信息共享与挖掘㊁创新活动协调和互补㊂西门子互联网创新协同网络发挥网络效应,为西门子创造丰盛技术成果㊂2014年,在专利申请方面,西门子公司位居德国第3位㊁欧洲第3位㊁美国第21位㊂2015年,西门子公司共产出7650项发明,平均每工作日35个㊂在生产制造环节,西门子公司依靠自身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通过信息化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以数字自动化生产方式㊁建立网络化㊁柔性化生产运营系统,动态组织生产客户化定制产品,形成网络 物理 体化智能工厂,是德国工业4 0的典型代表㊂从1996年开始,西门子引进全自动化平台(TIA),使用程序化控制机制集成制造软硬件㊂以用户信息驱动为导向,通过TIA,将虚拟控制与物理设备深度融合,协调生产行为,最大化物理价值链㊂使用轻量级机器人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㊂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将软硬件无缝连接,开发自适应系统,动态调整企业生产制造流程,实现生产与供应商数据交互㊂西门子公司通过互联网,实施产品+服务发展模式㊂在传统产品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通过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㊁MES(制造执行系统)与MOM(制造业,操作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创新平台,开发智能电网组件,设计能源管理系统等各种解决方案帮助下游企业动态管理发供电过程,实施云战略,增加黑客侵入系统难度,实时分析电力数据,识别危险异常情况㊂为用户提供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企业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集成,使产业链关系更加紧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链效率[12]㊂4 2㊀产业链中下游产品提供商面向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德国莱茵集团是德国能源产业链条中下游的重要成员,它在发电㊁供电和售电过程中实施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见表1㊂表1㊀莱茵集团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职能定位具体形式发电智能电网供电虚拟交易售电智能售电管理售电智能控制衍生产品德国莱茵集团成立之初就是一家能源企业,从1900年开始从事电力业务,到20世纪,从煤炭向核能等新能源发电转化,并将供电范围从德国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发㊁供㊁售电一体化集团㊂近年来,德国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要求提高能源的可持续性并高效使用能源㊂RWE积极加入其中,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升级,建设安全㊁消费者负担得起的智能能源系统㊂在发供电方面,莱茵集团将重点放在以企业自身需求为核心,通过合作㊁并购等形式将新兴互联网技术运用在原有的业务中㊂莱茵集团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德国第一家虚拟电厂项目,通过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优化能源供应系统,形成 智能电网 ,从输配电到电力产业全流程自动化㊁智能化㊁信息化㊁分级化互动管理,实现稳定供电,打包供应量,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易㊂为实现传统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连接,莱茵集团还采用收购新技术公司的方式扩展企业传统结构㊂以2014年为例,莱茵集团并购了OpenskyCorp公司,为莱茵公司提供信息安全及基础设施服务;收购RisktechsolutionsLTD,加强风险管理咨询与培训业务;收购IstecGmbh,补充生产诊断和安全技术领域,提供发电的安全㊁智能控制㊁防止黑客攻击㊂通过并购IT安全相关企业,德国莱茵集团在IT与信息安全方面,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测试机构之一㊂在激烈的售电市场竞争中,莱茵集团售电部门嵌入互联网组织原有服务网络,以产品+服务模式发展自身售电业务㊂首先,依托德国电信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开展智能售电㊂德国电信为莱茵集团安装智能电表和通信箱,从电表当中收集数据,安全传输给莱茵集团,并提供远程查询服务㊂此外,莱茵集团加入欧洲信息采集联盟(SPIDERConsortium),通过联盟形式开发 家庭控制器 信息采集器 ,根据区域用户用电情况,动态调节各供电设备㊂莱茵集团还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提供客户管理系统和用电套餐开发服务,包括企业群管理㊁个人用电管理㊁智能家居控制㊁电动车充电等应用,满足各种定制化需求㊂再者,莱茵集团还采取由ZigBee联盟(ZigBeeAlliance)开发使用的SmartEnergyPro⁃file2 0(SEP)标准,这是智能能源的新标准㊂RWE是全球唯一覆盖全部ZigBee标准体系的公司,它还与汽车企业结成联盟,对节能用户购买汽车等产品提供优惠㊂在发供电和售电过程中,德国莱茵集团面向互联网发展模式的结构如图3所示㊂图3㊀莱茵集团互联网发展模式结构图目前,莱茵集团构成由具有中心支配能力的智能能源生产系统和通过嵌入互联网络形成的智能用电管理组成的综合性产品与服务体系,为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优质服务,多年来保持多元化与稳定发展㊂企业收入从2010年的13 03亿欧元增长到2014年的17 31亿欧元,年均环比增长率7%㊂4㊀德国企业案例对中国传统企业创新发展模式选择的启示西门子和莱茵公司的案例分析表明,适当的模式选择对于一些传统企业的改造㊁升级与创新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㊂我们在传统领域的影响力㊁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加强,离不开包括发展模式变革在内的一系列组织㊁技术和制度创新㊂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转变发展模式是深化传统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㊂德国这两家企业的成功转型,给传统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典型模式:互联网研发模式㊁互联网生产模式和互联网营销模式㊂三种模式可分别形成网状创新关系㊁星型创新关系㊁卫星型创新关系,产生协同创新行为㊁支配创新行为㊁嵌入创新网络行为,通过网络效应㊁范围效应和规模效应给企业带来创新技术㊁产品和服务成果(见图4)㊂图4㊀面向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创新行为与创新产出4 1㊀互联网网状协同研发模式互联网研发的典型模式是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合作形式,将内部的创新人员㊁研究机构与外部的大学㊁初创公司构成网状创新关系㊂这种关系中的每一个节点至少与其他两个节点相连,各节点通过协同创新行为,发挥创新主体的创新网络效应,有效产出技术成果㊂传统企业不能仅仅依赖内部创新,它们选择将创新活动扩展到组织边界之外[13],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对各类型研发主体的协同管理㊂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拥有跨组织技术知识共享平台,形成知识溢出效应的技术重叠区间[14],与其他组织共同构建网络化技术系统和技术经验池[15],形成动态运作机制,通过协调综合各种创新活动,产生创新的协同效应[16]㊂协同效应表现为企业内外部创新主体相互影响㊁相互合作的关系,双向调节内部与外部研发活动,提升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㊂我们具有良好创新基础的传统企业,尤其是处于产业链条上游的设备㊁技术提供企业,利用互联网协同研发模式有助于调动内部创新资源,激活潜在创新活力,从而改善内生性增长的不足,利用外部无形资产创造技术成果,最终创造技术价值,实现传统企业升级㊂4 2㊀互联网星型支配生产模式互联网生产的典型模式是传统企业以自身产品生产需求为核心,通过收购等形式将互联网相关公司整合到企业内部㊂这种模式类似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星型结构,网络由中央节点支配,其他节点都与中央节点直接相连[17]㊂在互联网星型生产模式中,传统企业以原有生产业务为中心,主要通过并购互联网相关企业等方式实现对互联网技术的支配性控制,深度利用互联网方式,将制造业务与互联网技术无缝链接,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建设成本,抵抗采取互联网新技术的生产风险㊂并购后,企业生产领域跨越多重技术,根据自身技术水平的变动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品应用跨越多个行业,带来范围经济[18]㊂范围经济企业通过资源共享,生产多种产品,降低单位成本,能有效抵御市场衰退和业务萎缩的风险[19]㊂很多传统企业为生产型企业,具备雄厚的生产能力㊂运用互联网星型支配模式,生产型传统企业控制生产过程,利用产品对象的范围效应,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延长现有产品生命力,不断挖掘新的市场机会,生产满足多样性需求的互联网智能产品系列,形成更大范围的产品体系,有助于解决产品单一问题,帮助企业升级㊂4 3㊀互联网卫星型嵌入营销模式互联网营销的典型模式是传统企业嵌入互联网公司及组织的原有平台,通过联盟等形式,成为互联平台中的卫星企业,利用互联网络关系,结合社群㊁app等新兴媒介,将与企业直接和间接关联的人与物㊁人与人连接起来,把企业营销模式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扩展到多元化服务集成产品供给,获得连接红利[20]㊂这些互联网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规模,用户关系网络化后产生巨大的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消费锁定㊂连接到这些较大的新兴网络可以通过新的嵌入大幅度增加需求,形成一种需求方的规模经济[21]㊂这种规模经济不是由产量增加导致成本降低,而是把独立分散的需求转变成相互影响㊁相互渗透的聚集性过程[22]㊂传统企业利用现有互联联盟的需求方规模效应形成 产品+服务 的创新发展模式,有些学者称为 产品服务包 [23],即通过服务延伸自身产品价值及向服务转型,联合相似需求消费者实现互动和集体消费㊂面向终端用户具有用户市场垄断的传统企业可通过该模式开发用户附加价值,减少对资源性产品的依赖,帮助企业建立以产品为基础㊁附加服务为支持的新型价值体系,实现传统企业从单纯工业向复合型企业升级㊂面对经济新常态,传统企业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技术㊁产业网络㊁经济效果等的突破性升级,这就要求企业转化原有发展路径,实现新的路径创造㊂传统企业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以往的技术㊁资源㊁制度等使企业选定路径后沿既定方向发展并不断强化,出现路径依赖㊂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原有发展基础条件既可能成为组织锁定在单一路径上的障碍,也可能是导致最后路径突破的因素[24]㊂此外,外部冲击和内生性路径创新会导致路径改变而实现路径突破,强调外部环境和行为主体的能动作用[25]㊂综合来看,传统企业面对选择哪种互联网发展模式时,一方面应结合传统企业原有的研发基础㊁生产实力和用户对象类型,充分利用原有优势,减少企业变革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制度㊁政策进行外部激励,提高传统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迫切感;再者,更需要传统企业管理者转变经营观念,确立创新型长期发展目标,构建开放式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整合各种资源和进行信息化学习,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思路㊂5㊀结论很多传统企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但研发创新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巨大但高端产品种类缺乏;煤炭㊁石油㊁电力等资源型企业具有用户市场垄断地位,但存在自然资源依赖性㊂互联网发展模式可解决传统企业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㊁产品结构单一㊁资源依赖等问题,以创新能力㊁产品体系㊁产品服务包驱动企业升级,推动企业及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创新发展㊂参考文献:[1]程立茹 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9):82-94[2]HUMPHREYJohn,SCHMITZHubert Howdoesinsertioninglobalvaluechainsaffectupgradinginindustrialclusters?[J].Re⁃gionalstudies,2002,36(9):27-101[3]PATANAKUPeerasit,PINTOJeffreyK Examiningtherolesofgovernmentpolicyoninnovation[J].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14(25):97-107[4]王耀中,陈洁 动态外部性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新进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5):91-95[5]阿里研究院 互联网+研究报告 [DB/OL].http://www aliresearch com/blog/article/detail/id/20284 html 2015-03-29[6]腾讯研究院 互联网+ 系列报告之一:愿景篇[DB/OL].http://www tisi org/Article/lists/id/3704 html 2015-03-29 [7]柳洲. 互联网 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73-82.[8]SCHUMPETERJoseph.Capitalism,socialismanddemocracy[M].NewYork,Harper,1942.[9]王伟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2015(3):70-82.[10]徐争荣. 互联网+ 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5):1-5.[11]毛基业,李晓燕.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2):106-113.[12]孙立,杨斌,杨军. 互联网+ 趋势下产业链大数据整合与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7):57-60.[13]BERCHICCILuca.TowardsanopenR&Dsystem:internalR&Dinvestment,externalknowledgeacquisitionandinnovativeper⁃formance[J].Researchpolicy,2013,42(1):117-127.[14]王伟光,冯荣凯,尹博.产业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力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5(6):99-109.[15]SAXENIANAnnalee.Regionalnetworksandtheresurgenceofsiliconvalle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0,33(1):89-112.[16]邹波,周文萱,卜琳华. 三螺旋 创新协同效应理论分析[J].学术交流,2013(11):111-114.[17]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8]唐清泉,巫岑.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内外部R&D与创新绩效研究[J].管理科学,2014(5):12-23.[19]陈章武,李朝晖.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2(12):18-24.[20]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21]王丙毅.网络经济下规模经济的新特点与规模经济理论创新[J].经济问题,2005(1):9-12.[2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MARCEAUJane,MARTINEZCristina.Sellingsolutions:product-servicepackagesaslinksbetweennewandoldeconomic[R].TheDRUIDSummerConferenceon IndustrialDynamicsoftheNewandOldEconomy⁃WhoisEmbracingWhom? ,Copen⁃hagen,Elsinore,2002,6.[24]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8):1-7.[25]PHAMXuan.Fiveprinciplesofpathcreation[J].Oeconomicus,2006,8(1):5-17.(责任编辑㊀沈蓉) (上接第127页)参考文献:[1]CHESBROUGHH,ROSENBLOOMR Theroleofthebusinessmodelincapturingvaluefrominnovation:evidencefromXeroxCorporation stechnologyspin⁃offcompanies[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2(11):529-555[2]ZOTTC,AMITR Businessmodeldesignandtheperformanceofentrepreneurialfirms[J].Organizationscience,2007,18(2):181-199[3]TEECED Businessmodels,businessstrategyandinnovation[J].Longrangeplanning,2010,43(2-3):172-194[4]HAMELG,TRUDELJ Leadingtherevolution[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5]琳达㊃桑福德,戴夫㊃泰勒 开放性成长 商业大趋势: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M].刘曦,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99[6]DEMILB,LECOCQX Businessmodelevolution:insearchofdynamicconsistency[J].Longrangeplanning,2010(2):20 [7]JOHNSONM,CHRISTENSENC,KAGERMANNH Reinventingyourbusinessmodel[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8(12):51-59 [8]李东,王翔,张晓玲 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 功能㊁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101-111 [9]ZOTTC,AMITR Thefitbetweenproductmarketstrategyandbusinessmodel:implicationsforfirm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8(1)29:1-25[10]苏江华,李东 商业模式的成型机理㊁类型划分与演化路径 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中439家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28-35[11]李志辉,罗平,刘久敏 PASW/SPSSstatistics中文版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23[12]陈晓平,徐淑英,樊景立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9(责任编辑㊀沈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