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及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及一般原则

2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及一般原则
教学方法与时间分配
本章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胶片教学。
本章预计占用4学时。
教学器材
投影仪、胶片等。
复习提问
(提问)1在《会计学基础》中我们学习了会计的六要素,请回忆会计的六要素是指什么?
2 会计等式是什么?请谈谈你对其涵义的理解。
3简要回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收益性支出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资本性支出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期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两者的划分不在于金额的大小。
(三)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但它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
2、重要性原则
注意: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一般说来,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合伙经营活动);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企业设立的事业部);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④从本世纪初以来,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企业趋向大型、联合和向国外扩展,对会计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方法也不断更新,会计技术从手工操作逐渐向电算化过渡,会计理论也空前繁荣。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证明: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是管理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更需要利用会计来管理经济活动。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客观性原则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验证性。
2、可比性原则
3、一贯性原则
可比性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1、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
3、满足相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管理机构等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2、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与社会环境
1、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
完善起来的。
会计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但并不是人类一有生产实践就产生了会计思想、会计行为。
2、会计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会计最初表现为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计量与记录行为
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
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核算和监督私人资本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会计”得到迅速发展。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兼会计学家卢卡.阿其巴勒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对借贷复式记帐法给予理论说明,从而产生了近代会计。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的作用就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它要求会计核算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②它要求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
管理的需要
核算程序
固定性和强制性
不固定性
核算方法
单一性
多样性
成本计算方法
全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精确程度要求
准确无误
不要求精确
信息特征
负有法律责任
不负法律责任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
一、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
三、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
现代会计有两大分支,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又称对外报告会计(外部会计),管理会计又称对内报告会计(内部会计)。
项 目
财 务 会 计
管 理 会 计
服务对象
企业外部
企业内部
核算内容
过去的经济活动
未来的经济活动
职能
反映和监督
规划、控制、预测、决策等
指导的原则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与会计目标
(一)会计的内涵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主要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
具体来说,我国的会计目标要求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可分为三个层次: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是以币值不变、稳定为条件。
二、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它体现着社会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我国13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总体性要求;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节会计概述
第一章总论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
第三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四节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的产生、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目标及涵义。
2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六要素和会计等式。
3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及一般原则。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会计的六要素和会计等式
4、相关性原则
5、及时性原则
指会计核算工作讲求时效,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6、明晰性原则
(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和影响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
2、配比原则
3、历史成本原则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是针对非持续经营而言的。
(三)会计分期假设
1、会计人员人为的将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经济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这种人为的分期就是会计分期。
2、会计分期是会计核算很多方法的方法产生的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