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游动物研究

浮游动物研究

(1)微表层是一层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米的薄层,以往对微表层化学、微表层微生物的研究报导较多,有关微表层浮游动物的研究仅限于本项目研究,开
辟了我国海洋微表层浮游生物研究的新领域。

(2)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和世界海水养殖发展概况,研究了水产养殖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其它环境效应,发展了大型海藻龙须菜生态栽培等
海水养殖绿色生产技术,提出了基于养殖生态系统的渔业环境管理对策,
出版了我国水产学科首部海水养殖绿色生产和管理的综合性著作。

在美国
主编的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杂志(JCR排名前15%)上发表了有关中国海水养殖与近海环境的综述性评论(Development of mariculture and its impacts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2004,14: 1-10),论文受到主编和论文审阅者的高度评价(Your paper reflects on an important issue and will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worthy of rapid publication)并被刊载在卷首(见成果汇编P10),该文2006
年还获得了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ge Aquaculture in Asia 优秀
论文奖(评委为20多位欧美专家组成)。

8)养殖生态系统生态调控与环境管理研究:1)通过对大亚湾、南澳海水养殖区、武汉东湖(鱼类高产湖泊)、苏格兰Leven湖(低鱼产量湖泊)等多种类型养殖水体的研究,在野外调查、受控实验和对历史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鱼类养殖的生态学效应,提出了"武汉东湖养殖鱼类临界阈值"新概念;提出了限制东湖鱼类养殖产量、恢复水生植被等生态调控措施;2)采用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和世界海水养殖发展概况,研究了海水养殖及其环境效应,发展了大型海藻龙须菜生态栽培等海水养殖绿色生产技术,提出了基于养殖生态系统的渔业环境管理对策,出版了我国水产学科首部海水养殖绿色生产和管理的综合性著作。

3)筛选出具高效降污能力、适合海水养殖区栽培、与鱼贝共养的大型海藻龙须菜,在汕头南澳构建了可清洁生产的海水养殖优化模式(鱼-贝-大型海藻;贝-大型海藻),初步建立了富营养化养殖海域的大型海藻环境修复技术和相应的评估方法。

在南澳深澳建立了大型海藻示范区,南澳2005-2007年栽培面积年均超过10000亩。

利用龙须菜对水域环境的修复功能,对养殖水域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处理,该系统对氨氮、磷酸盐等指标的去除率达40%以上,透明度、溶氧指标在原养殖系统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并能有效防治赤潮。

(1)河口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研究:1)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洋微表层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发现微表层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次表层有明显差异且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开辟了我国海洋微表层浮游动物研究的新领域;2)通过改进河口浮游动物采样方法,发现珠江河口低盐水体具有非常高的轮虫多样
性,径流量、盐度、水温等因子是控制轮虫密度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子,发现了西氏三肢轮虫、华美腔轮虫为我国轮虫新记录种。

(2)湖泊浮游生物群落生态研究:1)通过对武汉东湖浮游动物长期资料的分析,发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溞类密度急剧减少和优势桡足类改变等极少发生的生态学变化,对于揭示东湖生态系统的长期生态演变和生态过程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科学信息;2)通过武汉东湖与苏格兰Leven湖溞类种群变动的历史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鱼产量差异显著的两湖泊对浮游动物的上下行效应明显不同,该研究成果对于澄清国际上有关对浮游动物的上下行效应之争,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3)通过对桡足类的摄食行为及生态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桡足类的摄食行为和强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别是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演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4)对肇庆星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及湖泊水文特征的关系,提出了星湖污染治理方案。

(3)水产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武汉东湖、汕头南澳、大亚湾等养殖水域的长期调查和受控实验研究,发现水产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演变有重要影响,表征了微小型浮游动物在养殖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营养关系以及动态功能,揭示了养殖区浮游动物小型化的原因及其环境意义,科学地论证了小型浮游动物在养殖生态系统和微食物网中的重要地位。

⒈立项背景(不超过800个汉字)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多年来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营养盐结构改变、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小型化、赤潮频发等已成为困扰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环境问题。

大亚湾(海水养殖、核能发展等)、南澳近海(海水养殖)、武汉东湖(鱼类养殖、旅游等)、广东供水水库等水体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1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代表性水体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重大变异等问题已引起科学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广东是海水养殖大省,2005年养殖产量已达到210万吨,占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5%左右。

由于养殖区大多分布于港湾、河口附近水域,这些水域也是沿海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接纳场所;广东沿海海水养殖大都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因投饵等产生的高浓度氮、磷自身污染非常严重,同时在养殖过程中频繁使用各种化学药物以维持养殖系统的稳定,养殖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各种病害和赤潮频繁发生,养殖水体污染已经导致海水养殖区成为高风险水域。

浮游生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硅藻和甲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两者的数量变动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水体营养盐结构发生了变化,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中甲藻等鞭毛藻类数量和种类增加,毒害赤潮原因种不断增加,有毒有害鞭毛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赤潮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研究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变化及赤潮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水域食物网中占据着中心位置,是有机物由初级生产向更高营养阶层转移的关键环节,并且通过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和转化过程对初级生产起着调节作用。

浮游动物与其它水生动物比较,它们个体较小,但数量极多,代谢活动强烈。

浮游动物既能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食物,它们是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中间环节。

此外,浮游动物还可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参与水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

一些浮游动物对污染物极为敏感,对环境的各种变化有着显著不同的反应,并可通过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参数差异表现出来,因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有效监测和防治养殖环境污染,保障饮用水库水质安全,开展典型水域浮游生物群落分析与养殖环境生态调控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