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定)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定)
2、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的手段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 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 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 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 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 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 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 长。
3、城镇体系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 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 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 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 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 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 分。
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 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 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 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 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 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
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如
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
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这
就要求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上
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
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 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随着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体系必然会发生 演化。离散-极化-扩散-均衡。 这就要求根据不同阶段城镇体系的特征采取不 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及措施,同时城镇体系规划 也要不断地修正、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 市规划制度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符合 当前中国国情的一种区域规划,它主要解 决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背景分析、城市区域 地位、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模以及区域 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涉及全国、省域、市(县)域以 及跨行政区域等不同范围和层次。
(三)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
现代区域经济的核心是城市经济
我国提出了“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 带动周围的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 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 的方针。
1983年起,在全国范围推广了市带县和整县改市 的行政体制,扩大了城市的管辖范围。各市领导 为了指导城乡兼有的市域发展,客观上提出了编 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 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的有机整体。其中某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例 如,某一城镇的兴起或衰落;某一条新交通线 的开拓;某一区域资源开发环境的改善或恶化, 都可能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牵一发而动全 身”,影响城镇体系。
内容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二、 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三、 城镇体系规划做哪些事情? 四、 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及内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 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 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 合理发展为目标制订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 究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 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 识到就城市论城市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发 展规律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 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 华德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 一书中所提出的。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提出了城 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总之,了解城镇体系的特征,是为了用系统的理 论方法指导城镇体系研究,使我们在研究时能树 立全面整体的,而不是片面个体的;相互联系的 而不是孤立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开放的而 不是封闭的观点去揭示城镇体系的特征与问题, 认识其发展规律与导向,制定规划的思路与方案, 使整个体系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 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 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 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与区域国土规划相比,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规划工作的有序 性、规范性和滚动性特点更为明确。因此, 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 部分,要为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区域依 据。
4、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内涵:
l.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 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体系,而不 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 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 体系。
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
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 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 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 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 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
这就要求在城镇体系规划时,要树立整体的观念, 对整体存在的问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例如,太原市治理美化汾河,我们不能仅依靠太 原市的汾河段的治理来实现,而是要涉及到整个 汾河流域各城镇的水污染与统一排污口的规划问 题,只有整体协调,统一治理,才能收到效果。 否则只要中上游有一两个城市水污染严重就会影 响整个汾河干流的水环境质量。
从城镇体系的个性特征来看,城镇体系是兼有自然、 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社会系统。社会系 统的开放性特点,使城镇体系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 的、难以预料的复杂影响,因此,就系统的变化状 态而论,它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作为社会系统的另 一个特点,城镇体系不能象自然系统那样,通过某 种已知的变化可以得到明确的决定性的结果。城镇 体系的演变,虽然有总的规律性趋势可循,但对每 个具体变动的反馈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按系统的规律性质而论,不属于必然性系统, 而属于随机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