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一二年十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基础条件 (2)第二节机遇挑战 (3)第二章总体要求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发展原则 (4)第三节发展目标 (5)第三章空间布局 (6)第一节功能分区 (6)第二节重点城镇发展 (7)第四章生态安全 (8)第一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9)第二节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10)第三节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11)第五章产业发展 (12)第一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2)第二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14)第三节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 (17)第六章基础设施 (18)第一节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18)第二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19)第三节推进电力设施建设 (20)第四节完善广电和通讯网络 (20)第七章社会事业 (21)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1)第二节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22)第三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23)第四节大力促进就业 (23)第五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4)第六节加强社会管理 (25)第八章保障措施 (26)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 (26)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 (26)第三节开展对口协作 (27)第四节强化组织实施 (27)前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位于秦巴、伏牛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承担着保障调水水质安全和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的历史性任务。
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促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陕西3省的43个县(区、市),以河南省南阳市的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邓州市和湖北省十堰市的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9个库区县(市、区)为核心区,以河南省洛阳市的栾川县、三门峡市的卢氏县,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及神农架林区,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镇坪县、平利县、旬阳县、白河县、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和汉中市的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略阳县、宁强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以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34个县(市、区)为影响区。
规划面积11.13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26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到2020年。
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背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进一步加快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和调水水质安全的现实需要。
第一节基础条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800至1200毫米。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储量的有钼、钒、铅锌、金、汞、重晶石、钛等40多种。
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武当山等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以及“两汉三国”文化遗产群等历史遗迹。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山地丘陵面积占84%,拥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南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和东西植物区系的交汇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达48%。
特色产业基础较好。
生态农业优势突出,林果、药材、茶叶和桑蚕等发展较快。
工业具有一定基础,以机械制造、矿产采选及加工、中药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旅游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较强。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一批重大骨干工程正在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和体系初步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
专栏1: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0年末,区域内总人口1709.1万,人口密度151.8人/平方公里,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2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
耕地面积99.23万公顷,农村人口1031.78万人。
三次产业结构为16.8:46.3:26.7,农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25亿元,实际财政支出586.03亿元,是国家财政补助的重点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1.04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和70%。
43个县(区、市)中,有国家级贫困县26个、省级贫困县8个,是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第二节机遇挑战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着力解决因调水引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政策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逐步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这一地区贫困人口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发展底子较薄,为保障水源区的水质,产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部分企业关闭或转产,就业压力加大。
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移民搬迁数量较大而且集中,安置难度大,淹没线上未纳入移民搬迁的留置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地方财政增支减收因素增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均等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努力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区域。
第二节发展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大局,以丹江口库区为重点,妥善解决因调水引发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严格落实国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开发管制原则,围绕有效保护水环境、改善生态条件,切实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严格保护耕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维护库区及上游地区生态安全。
坚持改善民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内外联动,处理好外部支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实施对口协作帮扶,发挥比较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优势特色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水库水质稳定达标。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初步形成以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以及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调水水质得到切实保障。
第三章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形成核心区点状开发、影响区中心城市与重点城镇集聚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功能分区按照水源区生态保护的需要和水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将规划区划分为水源保护区、生态农业区和集聚发展区三类功能区。
——水源保护区。
主要是水源保护核心区和涵养保护区,按照禁止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
其中水源保护核心区包括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
区内禁止开展易造成水污染的生产活动,严禁新建、改扩建易造成水污染的项目。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逐步搬迁外移区内人口,提高水环境安全水平。
水源涵养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
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活动。
加强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和水土保持,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加大生态移民实施力度,加强各类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生态农业区。
包括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区域,按照限制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
区内重点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着力改进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集中建设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设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农村生活污染。
——集聚发展区。
包括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区以及依法设立的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
区内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时序。
结合企业兼并重组、易地改造、淹没搬迁,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布局建设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着力促进产业改造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已有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发展发展壮大发展壮大区域区域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
加快十堰、安康、汉中、商洛、邓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区域功能定位,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建设宜居城市。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加大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专栏2: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方向十堰市。
建设汽车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建成库区和上游地区结合部中心城市。
安康市。
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汉中市。
建设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中心,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商洛市。
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新材料工业基地,建成秦岭南麓生态旅游城市。
邓州市。
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化纤、仓储物流基地,建成库区和输水干线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重点城镇。
结合水污染防治、移民安置,调整优化城镇布局。
重点发展区位条件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城关镇,加快库区淹没城镇重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重点城镇成为吸纳人口、集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按照城镇建设与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原则,严格控制城镇直接向河流和库区排污,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