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法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从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就把法律制度建设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制度不仅为国家推行经济改革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市场主体提供了预见其经济活动的依据。

从“加强法制”到“依法治国”的演进本身就是实行市场经济的产物。

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标志着经济发展朝着法制化轨道前进。

我国正在积极建立一个正式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的供给与需求也正在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基本建成。

从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治建设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法治与经济发展之间明显地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法治的作用机制及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法治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具体原因是:第一,法律保障财产权,而安全的财产权是确保人们安心从事生产和交易的基本保障。

第二,契约自由和可强制执行,是确保财产安全转移和增值的保障。

第三,市场交易的法律是维持交易秩序的保证。

第四,公平高效的法院系统能够保证纠纷的顺利解决。

法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而言,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作为法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的具体法律制度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加以规范化和形式化的基础,从而将法治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

另一方面,从法治的价值目标而言,现代法治与权利、自由、公正、效率等范畴密切关联,而这些法治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契合,即法治的价值目标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以,法治不仅是一种法律的价值追求,而且是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法治所包含的权利、自由、正义、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要素和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契合之处,法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实现法治的经济基础,二者在更高层次上处于互动关系
法治并不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但是要保持长期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一套符合法治基本要求的法律制度体系则是绝对必要的。

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也无法抛开法治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如果从法律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看,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引起对法律制度需求的主要因素,而法律改革和法治完善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0 年来的经济发展与法律改革,以及法治国家建设表现出了更加复杂的现象,改革初期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并不是来源于推行法治的结果,甚至是相反,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可以说,该阶段的法律制度是经济改革的产物。

但是,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尤其是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竞争后,法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无可置疑地加强了,法治将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