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模式

第七讲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模式



5)经济发展的强带动性

循环型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
带动作用,而且产业之间及内部的关联性也将增 强,从而推进了产业协作与和谐发展。

例如循环型三产的发展将对于循环型农业、
循环型工业乃至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有
效推进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并
有效推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 现。
• 某一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料和废能对 于别的生产过程而言可能是资源,要将所 谓的废弃物(能)转变成资源,则可以通过产 业链的重新组合实现资源多次利用进而实 现变废为宝和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经 济系统的合理组织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 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通过增加经济系统 的反馈机制,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 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 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
图7——1 传统线型物质流系统

能量
能量
图7—2传统经济系统模式图
资源开采
产品制造 消费
废物污染
自然界
图7——3 物质流封闭系统

能源效率
能源效率
图7—4 循环经济系统模式图

在传统线型经济模式中,资源以单向和直线
形式流动,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
质能量运动方式。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通过资源回收、资源化
• 2)资源利用的高效率性
• 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放大,资源消 耗不断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球经
济发展,尤其是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的国
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从资金制约型转为 资源制约型。

而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资源
的减量化投入、重复性使用,从而大大提
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
• 3)行业行为的高标准性
活消费环节的不同种类废弃物以不同于自然资源
的物质形态进入自然界,从而改变了自然界的组 分并且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由于自然资源经过生产和生活消费环节后其物理化学 性质发生了改变,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然界对发生物理化学
性质改变后的物质具有“吸收消化”作用。但是,废弃物 排放速度往往超过自然界的“吸收消化”能力,并且由此
• 本章将着重介绍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 发展及其模式类型。
7.1 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7.1.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线型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
模式,资源的循环流动是循环经济区别于资源单 向流动的传统线型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征。

为了形象地区分线型经济和循环经济,人们
分别用牧童经济和宇宙飞船经济来描述这两种经 济模式。
和处理并举的制度措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最小化投入、
污染最小化排放为核心,围绕资源节约、生态友
好、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生产活动。
7.1.2循环经济基本特征

在线型经济模式中,资源利用的特征可以用
“三高一低”来描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和低效率等几个方面来概括,即在线型经济模式
中,资源在流动过程中先后经过开采、生产、消
经济系统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需要不断从自 然界掠取自然资源。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可以划分为可再生资源
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够将
采伐量控制在资源更新速度之内,那么可再生资
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原料;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尽管
技术进步可以实现单位产品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
费和废弃几个环节,在经过这几个环节之后,物
质就由资源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并且,由于物质流动形式为单向流动,为维
持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转需要不断地向其投入资源,
否则社会经济系统将无法维持运转。

• 因此,线型经济模型中物质运动遵循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资源利 用特征,这样不但增加了资源压力还增加 了环境压力。

1.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 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 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
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
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3.再循环、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 是输出端方式,
是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对于循环经济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大多认
为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其实循环经济不仅涉
及按生态学的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还涉及按
资源经济学的要求实现资源减量投入,以实现资
源的投入的最有效规模;并涉及实现污染减排,
以获得更大的环境容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此,循环经济包容了资源经济学、生态经
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是三者的融合

资源化有两种途径:

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
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
生产出再生纸、废玻璃生产玻璃、废钢生产钢铁 等;

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
不同类型的产品。

一般来说,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
(20%——90%),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
比例低(25%)。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矿物探明储量的数字
变化提供了些许乐观的依据,但是资源加速耗竭却是一个
不争的事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对于线型经济模式所导致
的资源问题提出了严厉的警告,例如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于
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就明确指出自然界的资源供
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 讲
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ing)、再利 用(Reusing)、再循环(资源化)(Recycling)” ( “3R”原则)为基本准则,通过努力构建 资源环境要素利用的闭环系统实现资源高 效利用及污染减排,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 的资源环境压力,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方 式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模式。
• 与传统的线型经济模式相比较,循环 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 1)生态环境的弱胁迫性 •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环境生态的依
赖性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快速的产 业发展,也将加剧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 环境污染。
• 而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占用更少的资源及 生态、环境要素,从而使得快速的经济发 展对于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压力也大 大降低。

牧童经济和宇宙飞船经济都是生动的比喻。
牧童经济和宇宙飞船经济
• 将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 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如同存草原放牧 的牧童,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
• 而将通过完善的循环系统来满足人类的 一切物质需要的经济模式称为宇宙飞船经 济,如同浩淼星空的宇宙飞船一样,只有 通过能源利用系统的不断循环转化来维持 飞船里的生命。
但是经济增长终归不能离开这类资源,仍需要不
断地从自然界获得这些资源,而自然界中可耗竭
资源总量是有限制的,取一点少一点。

在线型生产模式下,产出与资源投入之间存
在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加速增长意味着自然界不
可再生资源的加速枯竭。
• 《世界资源报告(1996~1997)》指出:1950~1997年, 全世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值增长了近5倍,但与此同时, 全球木材使用量增加了8倍,纸张消耗增加了6倍,化石燃 料增加了5.5倍。
与提升,这与当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复杂性、
综合性也是一脉相承的。
循环经济

相关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也体现了这一
点。例如,德国最初发展循环经济是由于采用传
统的填埋方式处理废弃物时占地越来越多、费用
越来越高,主要是为了减轻垃圾处理压力和节约
资源而走上了针对废弃物的“循环经济’’之路,
后来才逐步从单纯废弃物处理发展到减少废弃物
• 线型经济模式(linear Economy)与循环 经济(recycle Economy)模式最大的区别在 于资源流动形式不同。
• 通过再利用设计和再循环设计,循环经 济将线型经济模式中单向连接的过程联系 起来形成过程之间相互连接的闭路系统, 两者在物质流动形式方面的差别可以用图7 一1、图7—2,图7一3、图7—4来表示。
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 动生态化。

与传统线型经济相比较,循环经济模式的物
质能量流动方式以及指导理论有很大区别 。
“3R”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三项
准则(“3R”原则),这三项准则相互联系形成循环经济
模式的基本判断准则,每一项原则对于循环经济的成功实
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退化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 在线型经济模式中,经济增长成为社 会经济追求的目标,而GDP成为经济增长 考核的主要指标。但是,由于GDP核算时 并没有对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利用效率给予 足够的重视,不断增长的经济并不代表人 类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步提高。以致生态环 境破坏反过来威胁人类社会的发展。
• 主要表现是:
• 对于资源利用而言,循环经济相当于 通过资源循环增加了资源总量、延缓了资 源枯竭的过程。
7.2.1循环经济的提出

1)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代价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
条件,而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质量的保
证。但是,在线型经济模式中,大量投入、
大量生产和大量排放的后果是自然资源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