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专业主干课程)二O一八年八月修订目录《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7)《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13)《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20)《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26)《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32)《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37)《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44)《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52)《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57)《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63)《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69)《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76)《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8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91)《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96)《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03)《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普通天文学基础知识、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以后将要学习的课程奠定基础。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简易天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借助对日月星辰位置变化的观测,理解天体运行的状况,养成细心观察、逻辑判断、正确结论的学习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认真对待地球、呵护地球环境,建立和谐人地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345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金祖孟、陈自悟.地球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主要参考书余明.地球概论(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胡中为、朱慈墭等.天文学教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制定人:吉婷婷审定人:张云6《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建议教材[1]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 主要参考书[1] 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 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 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制定人:张瑞虎审定人:曹蕾《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貌学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影响地貌发育的三要素、各种成因的地貌类型如构造地貌、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等的形成、分布和发展规律,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熟悉并理解地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人类活动等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地貌学在流域规划、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冰雪资源的利用、滩涂建设和港湾建设等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生产建设中要能够认识并分析到各种地貌类型的利弊,理解和掌握如何采取切实有效地合理措施,趋利避害,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区域认知过程。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能够掌握区域地貌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分析地貌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能熟练绘制简单的地貌图,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貌图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151617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建议教材[1] 严钦尚,曾昭璇. 地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2. 主要参考书[1] 潘凤英.普通地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 吴正.地貌学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 高抒, 张捷.现代地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制定人:张瑞虎审定人:曹蕾《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大气圈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获得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科学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气中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产生的能量来源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具备初步分析大气运动基本过程的系统科学认识。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具备初步识别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和伴随的天气,具备在中学地理开展相关科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气候分类的方法,熟悉各种气候的特点、形成原因、分布与影响,形成气候环境整体性认识,并能够对初步分析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形成热爱祖国的基本情怀。
5.通过本课程学习,初步熟悉气象观测方法和天气预报过程,具备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气象活动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222324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建议教材[1]周淑贞.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主要参考书[1] 卜永芳.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1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 贺庆棠. 气象学(修订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制定人:叶正伟审定人:张云《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掌握地图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地图学最新研究成果。
2.能够通过地图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进行初步的地图设计和制作。
3.会进行深入的地图应用与分析。
4.通过多维度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形成抽象地理事物和空间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27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282930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建议教材[1] 毛赞猷,朱良,周占鳌,韩雪培.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 主要参考书[1] 刘权,尹贡白.测量与地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2] 王慧麟,谈俊忠.测量与地图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 卞正富.测量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 01.080.30A 7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G B/T 20257.1—2007.制定人:张云审定人:曹蕾《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水文科学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演化、运动、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具备水文科学的宏观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具备在中学从事专业育人的水文学专业基础。
3.通过本课程实验、实习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水文学相关实验、实习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水的性质、分布、运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提供基础资料,具备在中学开展地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地关系系统认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熟悉水文科学相关实验与观测技能,调查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备实验资料数据的分析能力,增强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水文活动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3435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1. 建议教材[1] 黄锡荃.水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主要参考书[1] 邓绶林.普通水文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等.水文学与水资源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 贺庆棠. 气象学(修订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制定人:吉婷婷审定人:张云《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土壤、生物在地理环境要素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