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东部报刊网作者:廖家会内容提要: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那么,我们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如何的呢?本文着重从三方面论证此问题,一是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二是中学生道德提高的制约因素;三是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现状制约因素策略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一)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
1、学生的基础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这主要表现在讲文明,讲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方面;如多数学生碰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捡到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归还失主或交到学校,最终物归原主。
并且他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这可从以下这则事例中体现出来: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附近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由于家境贫困,经常到学校来捡一些废纸等去卖以补贴家用,最初时他只是自己捡,学生们课后总是在一旁看,时间久了渐渐地对这位老人也熟悉了,情况也了解了,到后来很多学生自发地将自己用的纸收集起来送给老人。
2、当代中学生关心时事形势,政治热情正在上升。
这主要表现在很多中学生通过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等关心国际国内时事,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中国台湾形势等。
(二)虽说当代中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知行脱节,这是目前中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记得很熟,但落到实处的却很少,比如《规范》规定不说脏话,但事实上很多学生有说脏话的不良习惯,并且不以为然;有的学生在有老师时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没老师时却不能遵守,这在自习课体现得尤为突出,若自习课有老师在则安安静静,反之总会有人违反纪律;有些中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曾有个女孩子在学校成绩优秀,遵守纪律,尊重老师,与同学相处融洽,总之在学校是一个各方面都较好的学生,但在一次家访中,我们才知,她回家从不做家务,就连自己的换洗衣服都是由年迈70多岁的爷爷洗,当时我们都很惊讶。
有些中学生“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了当代中学生存在着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责任意识差。
这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
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周末,某班经常组织同学一起去公元捡垃圾,小明从来不参加,他说:“干这种活是惯坏了那些没有公德心的人,应该让那些乱丢垃圾的人自己去捡。
”有些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有的不愿意帮助他人,如有的成绩好的学生当有同学问他学习上的问题时,即使知道也说自己不知,生怕别人成绩提高超过了他。
有些学生有利的事情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敢承担责任,更缺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
3.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
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的影响,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还有的中学生把所谓的“哥们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极力崇拜加以模仿。
有这么个例子,一个青年因屡次打架伤人被拘留了,两个中学生谈话,其中一个说:“我知道这个朋友专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个好样的。
4.缺乏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信是每个人一辈子都应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考试仍作弊,仍抄袭作业,有的对撒谎不以为然等。
某调查问卷中有一道“你对某同学怕升学体检不合格而通过关系托人改体检结果的行为有何看法”结果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是没办法的办法,承认其合理性,另有18.3%的同学认为这样不会吃亏,有34.2%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有好处或不会吃亏,而明知事实真相却不想如实说出的学生占28.9%,从这3个问题看出“诚信”的传统美德在中学生的道德标准中有所淡化。
5.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这表现为一些中学生吃档次,穿名牌,玩刺激,据报道某中学生过生日开party就用了好几百元。
在水、电、粮食等资源方面浪费严重;我曾在一个班上做过调查,结果能主动节水节电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其他不节约的理由是交了水电费的,不用白不用。
而对在学校吃剩的饭菜,倒掉的占去三分之二。
由此可见中学生中浪费现象较严重。
中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一)家庭的因素1、部分家长身体力行不够,对子女负面影响大。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央电视台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母亲劳累完一天后回到家给孩子洗脚,然后又给孩子的祖母洗脚,这一幕被孩子看在眼里,后来他也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打水来给母亲洗脚,我想这样的场面大家都不陌生,也是令人感动的,这也就是“榜样”的力量吧,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比如有的家长在公交车上因抢座位而争吵,一些家长出口成“脏”等,一些父母天天坐在麻将桌前参与赌博。
这样的“榜样”能产生什么样的力量?还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对自己已年老的父母却没尽到做子女的义务,这必然影响孩子的道德素质。
2、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奖励,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3、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平时只关心成绩。
当前中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
4、单亲家庭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道德素质。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离婚现象呈上升趋势,大约有1500万左右的学生生活在无父或无母的家庭中,接受来自一方的情感与教育,这些孩子生活孤独,性格习惯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长期积累,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自卑、极端等。
(二)学校的因素1、的道德修养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有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不注重自身修养,人格低下,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十足的世故和俗气;有的不注意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说粗话;有的着装随意,只“言传”不“身教”说一套做一套。
这些势必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造成很大的影响。
2、校园的道德氛围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中学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道德氛围的营造,从而导致学生的道德意识淡漠,像“3.5学习雷锋纪念日” ,“11.27”等特殊的日子,如今知道的学生很少;对“5.4”青年节更是没什么感觉。
此外,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为自己生存发展的目标,重智育轻德育,许多中学在评“三好学生”时主要看是否“学习好”而忽视“德育”等的考查,造成学生放松了对道德品质的修养。
(三)社会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不良社会现象,如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的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暴力等影响;再加上适合学生特定的活动场所相对缺乏,一些学生到成人性的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除此外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整天游手好闲,也对中学生的道德有些负面影响。
前面我们对中学生道德素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略的探讨,所有这些都向我们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强化中学生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策略强化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管、学校教、社会抓,三管齐下,三方联动。
(一)家庭管所谓家庭管,就是凭借家庭的力量,对中学生的物质和道德建设实施管教。
一些家长一谈到管理就片面地认为是管理孩子的吃、穿、住,以为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好父母、好家长,而忽视了对其孩子道德的管理,在我们与家长的接触中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
有的孩子特别是物质条件较好的孩子仗着自己吃好、穿好、零花钱也充裕在班上拉帮结派,用钱笼络一些同学帮其做作业、扫地甚至打架斗殴,而家长对此一无所知,通知其到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时,此时家长往往表现出惊讶和不相信,在老师面前一味地说自己对孩子已经尽力管理,这种狭隘的管理能管好吗?这种只重物质而轻道德的管理往往会造成其孩子养成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危害甚大。
因此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管理一定要物质,品德两手抓,谁都不能忽视。
我曾遇到这么个男孩,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不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关怀备至,为了让孩子读书方便专门在学校附近租了套房子,这样孩子的住解决了,其次是吃,他们也想得很周到,专门找了一家饭馆,孩子的一日三餐都包干,在他们看来已经给孩子很好的条件,平日里孩子有足够的零用钱,还专门委托远房亲戚时而看一下孩子,安排妥当便又打工去了,不到半年那孩子的父母被学校通知其孩子一连几天都没上学,人也没了踪影,父母着急在城里到处寻找,找到后问其原因,原来那孩子将其父母给的钱早已花光,没钱挥霍时便将其住处值钱的东西弄去卖了,然后到城里玩了几天。
父母知道这些傻了眼,一个劲地摇头不知如何是好。
很明显这对父母就是忽视了对其孩子的道德管理的一个典型。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呢?首先,家长要起好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参与赌博等,尽量做到谦虚礼让,使用文明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作为家长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孩子面前一定要言出必行,行而必果,说到就一定要做到,以培养孩子的诚信品德。
再次,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假期去参加些劳动或者让其自己去打工挣钱等以此培养其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学校教所谓学校教,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传播知识,造就新人的功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一是学校真正做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能一味地以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的优良中差,要遵循学校教育,德育为首的原则,而教师在此担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事实上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教书,却忽视了育人。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教书育人的教育,整顿教师队伍,强化为人师表的教师意识净化讲台上的德育环境。
二是学校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重视。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中学完全跟着中考的指挥棒走,中考考什么,学校课程就排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课就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初一、初二的完全以副科对待,也不安排专业教师,随意安排,试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途径都被忽视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高能不受影响吗?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
除此还要抓住升旗仪式、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对学校、班级、学生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