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羡林ppt

季羡林ppt


别人季羡林老先生评语
2、余英时认为季羡林只不过是因晚年亲共,且被中共力捧的学术样板。不论在 专业上或在操守上,都不配被称为国学大师。
3、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乐,仁者 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 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 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 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
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
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
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今天我们纪
念五四,八十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都
已变成一种文字停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
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
别人季羡林老先生评语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 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 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 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 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 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 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 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别人季羡林老先生评语
4、温家宝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2008年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 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 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 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 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 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 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 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
东西?”2014年1月初,已故国学大师季羡
林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
怨考试的日记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称赞大
师真性情。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季
羡林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
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
季羡林老先生的著名作品
季羡林老先生的主要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论文集
们觉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经距今太久了。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
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
者之一。
别人季羡林老先生评语
别人季羡林老先生评语
1、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 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 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 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 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 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 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佛教史研究; 吐火罗语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季羡林老先生的抱怨考试日记
季羡林老先生的抱怨考试日记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
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
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
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
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
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
别人季羡林老先生评语
6、针对李敖炮轰季羡林“三项桂冠”都不合格的说 法,钱文忠回应道:“季羡林的学问,李敖看都看不 懂,他评论季羡林,就好像一个不懂英文的人评论莎 士比亚,毫无意义。”
7、季羡林之子季承曾被赶出家门,长达13年父子不 见面。在季承《我和父亲季羡林》笔下的季羡林是一 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这更显示出了他 的大公无私!
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
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
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开
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
成全译本。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
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
济南名仕多——季羡林
主讲师:刘老师
季羡林老先生简介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
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北京大
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
师从吴宓、叶公超。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
《<罗摩衍那>初探》 理论
《天竺心影》
散文集
《季羡林选集》
散文集
《朗润集》 社
散文集
《季羡林散文集》
散文集
《牛棚杂忆》
散文集
1957年 1979年 1980年 1980年
1981年
人民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百花出版社 香港文学研究社
上海文艺出版
1986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
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
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
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 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 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 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 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 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发那一天开 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 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 一种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