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行业研究-行业管理及发展概况(一)行业管理1、行业主管部门目前中国水务行业的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住房建设与城乡规划部门、发改委、环保部门、物价管理部门、水利部门、卫生部门以及质量技术监督等多个部门。
供水行业主要监管部门为卫生部门及所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务及环保部门主要对水源、取水及原水进行管理,卫生部门主要对供水出水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污水处理行业监管部门为环保部门,同时,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属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应受国家住建部、水利部等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是公司所处行业的自律性组织,由各城市供水、排水、节水企事业单位,地方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相关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及城镇供水排水设备材料生产企业和个人自愿参加组成,接受建设部、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是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
其主要职能为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和有关标准,传播国内外发展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行业管理规范、市场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国内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水务行业作为环保行业的重要分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也是该行业重要的自律性组织。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是由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科研、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单位以及中国境内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行业专家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是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全国性、行业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管业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行业法律法规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水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规范性文件,涉及运营资质、运行质量、项目建设标准、价格管理、供排水标准等诸多方面。
水务行业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影响中国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不断出台了大力促进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为环保水处理行业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
未来,国家将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培育重点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式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同时,国家将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治理技术;并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这将有力促进行业未来生产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监管环境日益趋严,为环保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政府通过建立重点行业第三方治污企业推荐制度,推进市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
(二)行业发展概况1、水务行业简介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水务行业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
水务行业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构成的产业链,包括供水、污水设备制造、原水收集与制造、存储、输送、水的生产和销售、水的供应网管、中水回用,污水排放,污水收集与处理、污泥处理等。
水务行业的各产业链形成了水资源的完整循环,具体示意图如下:供水处理主要是指供水处理运营企业从具备取水条件的江河、湖、水库等自然水区域进行取水后,对自然水进行过滤、净化等处理,使自然水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和环保条件后,通过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污水处理是指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技术方法将其所含的有机污染物、固体悬浮物、氨氮、磷、细菌等污染物分离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
2、供水行业发展概况(1)全国用水发展概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用水需求,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用水需要也在同步增长。
2017 年中国用水总量为6,043.4亿立方米,需求较上年略有增长。
2008-2017 年全国用水总量趋势如下图所示:2008-2017 年全国用水总量趋势从2017年中国水资源消费结构来看,农业用水总量、工业用水总量、生活用水总量和生态用水总量分别为3,766.4 亿立方米、1,277.0 亿立方米、838.1 亿立方米和161.9 亿立方米。
2008-2017 年全国水资源消费结构如下表所示:2008-2017 年全国水资源消费结构(2)全国供水发展概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 年至2017 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利润总额逐年稳步增长,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87%、12.97%和31.96%。
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供水企业数量达1,919家,主营业务收入接近2,400 亿元,主营业务成本超过1,800 亿元,利润总额290 亿元左右,同比大幅增长39.38%。
2012-2017 年全国水生产和供应业规模如下图所示:2012-2017 年全国水生产和供应业规模(3)城市供水体系日益完善为满足中国城市自来水用户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近十年来中国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长。
根据住建部《2017 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17年底,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5 亿立方米/日。
供水管道长度79.7 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3%。
2017 年,年供水总量593.8 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15.4亿立方米,用水人口4.83 亿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8.9 升,用水普及率98.30%,城市节约用水64.8 亿立方米。
2010-2017 年城市供水情况如下表所示:2010-2017 年城市供水情况随着供水管网的不断建设,中国供水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提升,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2010至2017 年,中国城市用水普及率稳步增长,2017 年末达到98.30%。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预计我国城市水务行业总体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这将推动中国水务行业的持续发展。
(4)农村供水市场空间巨大农村供水工程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指出到2020年,农村饮水问题在基本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2016 年1 月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主要目标:到2020 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水质达标率整体有较大提高;小型工程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其他工程的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
推进城镇供水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使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村的比例达到33%。
中国供水工程建设空间巨大,尤其是乡建成区和村庄地区以及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
3、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概况(1)全国污水处理行业发展背景中国是人均淡水资源贫乏国,其基本特点体现在:水资源可用量、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大。
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全国降水资源总量为63,937 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4,174亿立方米。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水资源大体在2,000立方米左右,总体来看属于中度缺水。
并且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水资源的统计情况,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0%左右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左右集中在西南五省区。
总的来说,中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而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问题也相当严重。
当前,中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已十分严峻,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7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国控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占2.2%,Ⅱ类占36.7%,Ⅲ类占32.9%,Ⅳ类占14.6%,Ⅴ类占5.2%,劣Ⅴ占8.4%;省界水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7.0%、20.1%和12.9%;全国11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6个湖泊(水库)水质为Ⅰ类,27 个为Ⅱ类,37 个为Ⅲ类,22 个为Ⅳ类,8 个为Ⅴ类,12 个为劣Ⅴ类;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109 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9 个,中营养的67 个,轻度富营养的29 个,中度富营养的4 个;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8.8%、23.1%、1.5%、51.8%和14.8%。
2015 年4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简称“水十条”)提出:到2020 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
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 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 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
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日益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2016 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 万立方米/日;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4,220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共投资约5,644 亿元,市场空间广阔,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2)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状况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用水规模不断增长,城市污水排放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中国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力度是有效防治水污染和缓解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