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生产工艺简介
黏合剂的要求
① 含碳量高,热解时析焦率高,最后能够构成活性炭本身的 一部分,起到骨架作用。 ② 具有一定的流变性能,对基质颗粒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并 与基质混合后具有可塑性,有利于将基质原料加工成型为颗粒 状物质。 ③ 具有粘结性,在工艺过程中能使基质结合成整体颗粒,并 赋予较高的机械强度。 ④ 有助于形成活性炭颗粒内部的初步孔隙,并对加工过程无 不利影响,起造孔作用。以上最重要的是浸润作用和黏结作用。 黏合剂的种类较多,目前常用于煤基柱状活性炭生产的黏合剂 主要有煤焦油、木质磺酸钠、纸浆废液和淀粉溶液等,考虑到 黏合剂的来源途径,一般黏合剂选用煤焦油,从生产的产品质 量比较,煤焦油是煤基成型活性炭生产最适合的黏合剂。 我们采用煤焦油作为黏合剂,要求其沥青含量≥50%、水分 ≤5%、粘度要好。水分不易过高,因为水分太多影响炭条强度。
。
炭化
炭化是活性炭制造过程中的主要热处理工序之 一,炭化过程中大部分非炭元素—氢和氧因原料 的高温分解首先以气体形式被排除,而获释的元 素碳原子则组合成通称为基本石墨微晶的有序结 晶生成物。 严格的说,炭化应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 行。炭化是指在低温下(500℃左右)煤及煤沥青 的热分解、固化以及煤焦油中低分子物质的挥发。
原
料
1、原料煤的要求 2、配煤 3、黏合剂的要求
原料煤的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①水分 煤中的水分对活性炭生产有一定影响,水分含量过高不 仅对煤炭的破碎、筛分不利,而且增加能量消耗,提高生产成本。 褐煤内在水分最高,其次时是无烟煤,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内在 水分含量最低。目前我们要求无烟煤水分≤5%。 ②灰分 煤灰分含量高会降低煤的发热量,影响炭化料及活性炭 产品的机械强度,影响活性炭的孔隙结构,降低活性炭的吸附能 力,使活性炭产品杂质增加,限制了煤基活性炭的应用领域。但 是有些矿物质如CaO,MgO,Fe2O3,K2O及Na2O等可以催化煤中碳与 水蒸气的反应,加快反应速度,提高活化炉的产量。一般要求灰 分≤6%,目前我们要求采用的原煤灰分≤3%。 ③挥发分 无烟煤挥发分含量最低。挥发分含量过高,挥发出的 物质容易结焦,堵塞产品道;过低,不能为活化提供足够的燃料。 目前要求挥发份为7-8%。 ④煤的反应性 反应性高的煤在活化和燃烧过程中,反应速度快、 效率高。
原料煤的粉碎(200目,95%通过)
磨粉的目的是为了将煤进行预氧化处理,增加其 表面积,易于活化。氧化对煤的炭化及其后生产活性 炭的影响是巨大的。煤的氧化降低了煤受热的流动性, 提高了炭化物的微孔容积,煤的预氧化使得制备的炭 化料具有极高的微孔,有利于制备优质活性炭。例如: 不进行预氧化而直接活化的太西原料煤,其在930℃ 活化条件下进行活化试验3小时,I2值在530mg/g左右, 而采用预氧化工艺,柱状成型炭化后的颗粒在同等活 化条件下进行活化试验反应3小时后,I2值在 1000mg/g以上。
配煤
配煤是改善活性炭产品孔结构,提高活性炭产品吸附性能的一种好方法。 ①单种煤的结焦特性及其在配煤中的作用 肥煤:肥煤属中等变质程度的煤,挥发分范围较广,胶质层厚度大于25mm,受热 时产生大量的胶质体,其流动性大,热稳定性好。肥煤在约260℃时有机质开始 分解。肥煤具有很强的粘结能力,能将煤粉颗粒很好低粘结在一起,形成机械强 度较好的炭颗粒,是配煤中的重要成分。但挥发分高的肥煤,结焦性较差,因此 在选择肥煤作配合煤时,要充分考虑肥煤的粘结能力、挥发分、结焦性等。 弱粘煤:弱粘煤是一种还原程度较弱的低变质程度到中等变质程度的煤。加热时, 产生的胶质体较少,结焦性能较好。精选弱粘煤加粘结剂(煤焦油),在特定的 工艺条件下制造柱状活性炭在国内已成为现实,其被用作催化剂载体。 焦煤:焦煤具有中等挥发分与中等胶质层厚度,加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很好的胶 质体。结焦性能好,在配煤中焦煤可以起到提高干馏固体物料之机械强度的作用。 炼焦工业利用焦煤单独炼焦时能得到块大、裂纹少、机械强度和耐磨强度都高的 焦炭。目前尚未有报道利用焦煤制造活性炭。随着活性炭制造研究工作的深入, 焦煤作为配合煤会用于活性炭制造工业。 经过研究发现,在生产工艺基本条件相同条件下,煤基活性炭孔结构类型主要由 煤本身性质决定:褐煤生产的活性炭碘值不高,但孔容积较高,这说明褐煤生产 的活性炭中孔,大孔较多,这种活性炭的脱色能力较强,在某些液相应用领域, 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由不黏煤、弱黏煤为原料生产的活性炭中孔较发达,适宜生 产液相吸附净化用活性炭;以无烟煤为原料生产微孔发达的活性炭,适宜生产优 质的气相吸附用活性炭。
②配煤原理 活性炭制造主要是依据挥发份--粘结性指标的配煤基本概念 进行配煤,一般要求配合煤的挥发份在25%-30%这个范围 内,特征指数为3-5,根据活性炭特性要求改变单种煤在配 合煤中的配合比例。 总之,配煤是改善活性炭产品孔结构,提高活性炭产品吸 附性能的一种好方法。但如何配煤,应因地制宜,应根据 活性炭产品孔结构及吸附性能的要求,确定配煤的煤种和 配煤的比例,切不可盲目照搬,否则不会达到提高活性炭 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配煤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如果生产高吸附性能的活性炭产品,应采用催化活化,煤 岩分析等先进的新技术。
活性炭专业生产工艺流程
活性炭的应用及发展过程
活性炭是含碳的物质经过炭化和活化制成的多孔性 人造炭质吸附剂。它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 比表面积,可用作吸附剂,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 活性炭作为人造材料,是在1900年到1901年发明的, 其发明者是拉费尔· 王· 奥斯特莱科,他采用化学活 化法和物理活化法制造活性炭而获得专利。 1911年, 门高德博士在维也纳附近的工厂首次将活性炭工业 化生产。当时的产品是粉状活性炭,这是世界上第 一家工业化生产工厂。
炭化温度对炭化料初始孔隙的形成影响很大,按照炭 化过程中温度的影响,太西煤质的炭化料炭化的升温速度 应控制在15-20℃/min范围内。高升温速率能使物料析出更 多的焦油和煤气,降低炭化料产率。降低升温速率时,物 料在低温区受热时间长,热解反应的选择性较强,初期热 解使物料分子中较弱的键断开,发生了平行的和顺序的热 缩聚反应,形成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结构,从而减少高温 热解析出物的挥发分产率,获得更高的固体炭化产物(即 炭化料)产率。(我们平时说的炭化温度是指转炉的中部 温度,但中部温度并不是炭化最终温度。炭化最终温度实 际是出料口的温度,这个温度最终影响炭化料的质量。) 炭化不仅决定最终产品的机械强度等级,还决定最终 产品的孔结构特性以及常规吸附性能指标等级。
回顾世界活性炭的发展历史,有两个主要的事件推动了活性炭事业的 发展,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化学武器的应用;二是1927年发生在美国芝加 哥自来水厂的饮用水恶臭事件。 1914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欧 洲战场伊普番河上使用了毒气;5月18日,在华沙附近的拉夫卡河又向俄 国军队施放了毒气 。1915年德军在比利时对毫无准备的英法联军使用 6000个钢瓶施放化学毒气氯气18万公斤,造成士兵伤15000余人,其中约 5000人丧生。有“矛”必然会发明“盾”,有化学毒气必然会发明防毒武 器。两个星期后,军事科学家就发明了防护氯气武器,他们给前线的每个 士兵发了一种特殊的口罩,这种口罩里有用硫代硫酸钠和碳酸钠溶液浸过 的棉花。这两种药品都有除氯的功能,能起到防护的作用。但是如果敌方 改用第二种毒气,这种口罩就无用武之地了。事实也是如此。此后不到一 年,双方已经用过几十种不同的化学毒气,包括人们现今熟知的介子毒气 及氢氰化合物。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使任何毒气都失去毒性的物质 才好。这种百灵的解毒剂在1915年才被科学家找到,它就是活性炭。到 1917年,交战双方的防毒面具里都装上了活性炭,毒气对交战士兵的危害 程度就大大降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利用介子气引发了毒气战 争,人们就开始寻求避免受到毒气侵害的方法,而活性炭正是因为其能高 效防止毒气的侵害,被广泛应用于战争。这样就刺激了世界各国对活性炭 的研究和生产。
炭化主要目的
(1)排除成型料中的挥发份及水分; (2)提高炭化料强度,煤焦油中的沥青成分形成了 基本骨架; (3)使炭颗粒形成初步孔隙。
炭化温度
炭化温度直接影响炭化料的孔隙结构和强度。温度过 低炭化产物无法形成足够的机械强度,温度过高则会 促使炭化产物中的石墨微晶有序变化,减少微晶之间 的空隙,影响活化造孔过程。 将无烟煤加热,其炭化产物中易石墨化成分占主导地 位,无烟煤对炭化终温非常敏感,当温度升高时就开 始收缩,结果造成在炭化初始阶段形成的微孔容积大 幅度降低。如炭化炉内尾部着火造成的炭化料形成光 圈现象,坚硬炭化料,形成易石墨化物质,难以活化。
生产工艺流程
以太西无烟煤为主原料的合格原料煤入厂后,被粉碎到 一定细度(一般为200目),然后配入适量黏结剂(一 般为煤焦油)在混捏设备中混合均匀,然后在一定压力 下用一定直径模具挤压成炭条,炭条经炭化、活化后, 经筛分、包装制成成品活性炭。 其工艺框图如下所示:
活性炭生产工艺流程图
活性炭分公司二分区工艺流程图
物料磨粉过程
物料由提升机送至储料斗,再经振动给料机将物料均匀定量连 续地送入主机磨室内进行研磨,粉磨后的粉子被风机气流带走, 经选粉机进行分级,符合细度的粉子随气流进入大旋风收集器 内,进行分离收集,再经出粉管排出即为成品粉子。气流再由 大旋风收集器上端回风管吸入引风机。本机整个气流系统是密 闭循环的,并且是在负压状态下循环流动的。 在磨室内因被磨物料中有一定的含水量,研磨时产生热量导致 磨室内气体蒸发膨胀改变了气流量,以及整机各管道接合处密 封不严,外界气体被吸入,使循环气流风量增加。为此通过调 整风机和主机间的排气管来达到气流平衡的目的。并将多余气 体导入布袋除尘器内,把余气带入的微粉收集下来,余气被净 化后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