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于喧哗中的时间潜流——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主题[摘要]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在其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对时间的处理,福克纳显示了他对作品主题的非凡控制能力及卓越的艺术才华。
通过非理性叙事手法,福克纳描绘了一个没落的美国南方家族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共同困境。
这部作品深刻地表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新旧秩序在南北战争后的斗争与挣扎,传统秩序在新的工业文明中的毁灭以及那段南部社会崩溃瓦解的历史阵痛。
[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浸;时间主题《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关于约克纳帕塔法小说里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表变化的一个历史侧面。
福克纳把故事的时间打乱,运用时间倒错的文学方法,使他的作品在开初时显得杂乱无章,但读完后能给人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
小说有结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是整个约克纳帕塔法作品体系中制作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斯喜欢称作‘‘创作艺术’’的毋庸质疑的杰作。
[4](p13)这本书由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及黑仆人迪尔西大婶从各自的角度叙述,班吉叙述的部分的时间是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昆丁的叙述则回到在一九一零年六月二日,杰生的叙述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
迪尔西的叙述是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小说出版十五年后,福克纳又把康普生家的故事做了一些补充,因此,福克纳常对人说,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五遍。
从时间顺序上看,作者没有让应该最先出场的昆丁先讲,而是采用了CABD的时间顺序,但是主人公所讲的事情是顺着正常的时序,而且是连接颇为紧密的。
一﹑构与时间音符上的华丽乐章在小说中,福克纳采用沉浸的方法来创作,把他的读者催眠,一直沉浸在他用时间注成的河流里,《喧哗与骚动》的读者一开始就会对它的写作方法的奇特感到突兀。
为什么福克纳要把它故事的时间打乱,把一个个片段安排的七颠八倒?为什么让一个白痴的心灵来给福克纳的想象世界揭开第一扇窗户?他们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的线索,自己重新建立起时间次序。
[3](p67)“杰生和卡罗林。
康普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女儿凯迪被达尔顿·密斯引诱成奸,被迫去找个丈夫……”但他写到这里停下了,因为他注意他是在讲另一个故事。
他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把形式和思想一直保持在仿佛还在活动着的流动不息的状态,却又叫人不知所云,直到文章最后一个音符落实为止。
福克纳对现在的观念是极为独特的。
他并不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划定界限或有明确位置的点。
他的现在怪异而不可思议,像贼一样来临……又消失了。
福克纳的现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顿”,即一种被抓住的时间推移。
在喧哗与骚动中,一切都在旁侧进行;什么也没有发生;却一切都发生了。
“人的不幸被框在时间里。
”[1]( p111)在萨特看来,福克纳把人写的好像没有未来,只有过去:其实,他应该写的人好像也也许有未来的。
在福克纳的作品中,眼光总往后看,人生就像从疾驰的汽车后窗望出去的道路,可以看得见,但却在飞速的后退,难以追及。
萨特的这一比喻,极为出色,可以说明福克纳的几乎每一页作品。
二﹑隐与沙漏中的各样人生读过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各有其不同的时间观念,并和时间纠缠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班吉是白痴,缺乏思维能力,他不能讲话,只能通过吼叫,呻吟,哭泣和沉默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他没有时间观念,在他的叙述中现在发生的事情和眼前景物人物可以瞬间使他的思绪回到过去,或者打断他的思路和回忆,使他的思维跳跃到另一件事上。
他对事件的情感倾向实际上是对他现在生活方式的一种描述,他对过去和现在的模糊感知也使他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里的其他人都不关心他,甚至鄙视欺负他,母亲康普生太太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母爱,认为自己生了个白痴是‘“老天对自己的惩罚”,她发现班吉是白痴后给他改了名字不许他用自己娘家的名。
姐姐关心他,照顾他,处处保护他,充当了母亲的角色,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亮点。
在时隔多年凯蒂因为有私生子而被赶出家门后,班吉为了留住回忆中的凯蒂,还把凯蒂发黄的拖鞋紧紧搂在怀中不放。
与班吉相比,骄傲,懦弱,敏感又聪明的昆丁很快就能把繁复的思想连在一起,并不断穿梭于现在和过去之间。
对于昆丁来说,“未来”是看不见的,“现在”是模糊不清一片浑浊,只有“过去”才是清晰的。
在他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时间的评论。
“这只表是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坟墓……”“人者,无非是其不幸的总和而已。
你以为有朝一日不行会感到厌倦,可是到那时,时间又变成你的不幸了。
”[5](p23)他对过去充满了怀念,对现在充满了无奈和失望。
他努力维护所喜爱和骄傲的过去世界,以至于他在描写现在的思想时也用过去时。
作为传统思想势力的代表,他把妹妹的贞洁和家族的荣誉连接结起来,妹妹失贞后,他试图通过和父亲说谎自己与妹妹犯了乱伦罪,和凯蒂的情人决斗来挽回家族的荣誉,但现实的一切在时间中却如此苍白无力。
为了脱离现实,他把表的“玻璃蒙子往台角上一磕……把表针拧下来也扔进了烟灰缸。
”他毁了表,选择自杀。
以彻底终结时间。
杰生是福克纳笔下最鲜明,突出的形象之一,作者通过他塑造了在新南方制度腐蚀下的令人鄙视的实利主义者形象。
他总是认为家人是如何对不起自己,对凯蒂母女充满着怨毒心理。
在饭桌上,他冷酷地暗示母亲,应该把弟弟班吉送进疯人院、把侄女小昆丁送进妓院。
在他的眼里,时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与利益。
凯蒂被赶出家门后因思女心切去恳求他制造一个看看女儿的机会,而他的做法令人发指。
下面是一段节选的对话:“我可以给你一百块,”她说,“怎么样?”“只看一分钟,”我说,“而且的按我的吩咐办。
你即便给我一千块钱我也不愿让她知道。
”“行,”她说,“就按你的吩咐去办,去吧。
只要让我看一分钟就行。
我不会求你别的,也不会做出什么事来的。
我看了马上就走。
”[5](p136--138)杰生把小昆丁抱上马车,当马车快到凯蒂面前时,把小昆丁的雨衣脱下来,把她举到马车窗前,“凯蒂一看见她简直要往前扑过来。
”而此时杰生使马车“像一辆救火车似的”从凯蒂身边冲了过去。
这段话栩栩如生的描绘了一个尖酸刻薄无情无义的守财奴形象。
对于杰生来说,时间即意味着上下浮动的棉花行情点数即金钱,除此以外,毫无其他意义。
凯蒂在文中从未以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出场,但她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小说的五个部分从不同的时间点上记叙了凯蒂的一生。
班吉的回忆刻画出天真无邪、善良勇敢、富有爱心的童年凯蒂形象,在昆丁部分中,凯蒂情窦初开,不幸失贞,心存内疚。
杰生部分中凯蒂被迫离家出走,表现出凯蒂的无奈与坚强。
迪尔西在复活节那天的叙述把凯蒂的其他经历加以补充,多年后福克纳又对凯蒂作了补充,五十岁的凯蒂风韵犹存,看起来不到三十岁,那时她已沦为纳粹将军的情妇。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表现凯蒂的时间观念,她为了纪念哥哥昆丁的死,让昆丁的生命得以延续,给自己的私生女起名叫昆丁,而小昆丁“已经后悔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要生到世上。
迪尔西是文章中唯一一个表达积极思想的人物,福克纳曾称她是自己最喜爱的人物之一。
她勇敢地保护弱者,照顾白痴班吉,抚养小昆丁成人。
在整幅阴郁的画卷中,只有她的光辉不朽;在整个摇摇欲坠的世界里,只有她是坚忍的柱石。
在漫长时光走廊里,她身上所焕发出的普通人的人性美在熠熠发光,唤醒我们生存和前进的勇气。
她是人性中美好部分的象征。
作品中描写她“到如今只有那副百折不挠的骨架剩了下来,像一座废墟,也像一座里程碑,耸立在半死不活。
麻木不仁的内脏之上。
”迪尔西也是文中唯一一个对时间发出积极告白的人;她说,“我原先看见了开初,现在我看见了终结。
”她相信时间不是慢慢流淌的死水,而是具有预见和希望的终结。
法国评论家认为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并评论道:“小说家的美学观念总是要我们追溯到他的哲学上去。
批评家的任务是要在评价他的写作方法之前找出作者的哲学。
而显然,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6](p78)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时间体现了他们真实、自然的情感,这种时间是历史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最终把康普生家族的悲剧和社会历史悲剧联系起来,表达出作者对当代世界道德缺失的忧患意识及对美好人性回归的呼唤。
[7](P66)三﹑时间主题和作品的社会思想价值小说非理性叙事中错乱的时间观点及对时间的刻画实际是为凸显其伟大深邃的社会主题服务的。
福克纳是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他描写了南方的全部历史经历。
[2](p78)贵族和无名的开拓者们定居到南方,从印第安人的手中夺取了土地,并建立了奴隶制度。
光荣的过去建立在黑奴的廉价劳动上,南北战争挫败了他们要建立持久稳定秩序的宏图,摧毁了为当时存在的社会结构所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最终南方人面临着工业与商业的前景。
他们想按照老的计划和社会准则来重建家园,远离机械化、标准化的生活,但旧秩序的大部分后辈在不同方面软弱无能,他们只能逐步而心甘情愿地使自己与之相适应。
从整个西方世界来讲,西方世界大力推崇这部作品,因为它们感到自己业已死亡,但又同时和自己的过去作斗争,以便摆脱过去,超越过去,回到生命之岸。
在他们的眼里,时间意味着复活节小昆丁逃走的救赎与超越。
结语福克纳笔下的画面是广阔的,他对生活的刻画是多层次有深度的。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和领略到福克纳笔下人物的心理时间及其高超的写作技巧。
在福克纳的笔下时间已不再仅仅是计时的工具,他以时间喻生命,用生命的历程喻社会的更替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从生命的时间境遇中揭露人性的自私贪婪与道德标准的沦丧,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忧患意识,及对人类美好品德回归的呼唤。
参考文献:[1]Frederick J. Hoffman and Olga W. Vickery.William Faulkner :three decades of criticism [M]. Ann Arbo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0.[2]Brooks,Cleanth. William Faulkner:First Encounter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3]Gwyin, Frederick L. & Joseph Blontner. Faulkner in University [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59.[4]李文俊.福克纳的神话[M].李文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5]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6]易晓明作为关联物的他者------对《哗与骚动》一种现象学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2).[7]钱中丽,周榕.朦胧与明晰——解读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The time undercurrent lapse in hubbubs——On the Theme of Time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Qi Lin(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Abstract:American novelist William Faulkner's philosophy on time has been fully manifested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By the treatment of time,Faulkner demonstrated his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control the time and profound philosophy of time,showing his remarkable artistic talent. This work is based on an irrational confusion of narrative time and point of view,through describing the common plight of the family both in economy and spirit. He shows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that time,the old and new order after the Civil War struggle,the traditional order in the new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shattered. And he also portrayed vividly the history that Southern society collapsed during that period of twinge.Key words: Faulkn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mmersion Theme of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