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_张磊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_张磊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交流,有存在 错误和不妥的地方请指正。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科学、合理、
准确的测量是我们工作的基石,因此,监测计量人员应不断学 习,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 杨金和,陈文敏,段云龙.煤炭化验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
出版社,2008:321 - 339. [2]段云龙,韩立亭《 . 煤炭机械化采样》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
②国家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都是 2008 年组 建,依托单位都为科研机构,属于石化和生物医药两个领域。
③天津市工程中心。从组建时间分析,天津市工程中心的 组建时间集中在 2000—2008 年期间,其中 2006 年组建的中心 个数最多,有 8 个,其次是 2000 年组建了 7 个;从依托单位分 析,企业成为重要依托单位,共有 27 个工程中心是依托企业而 建立的,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各有 1 个;从所属领域分 析,有 10 个中心属于装备制造领域,有 6 个中心属于农业领 域,生物医药领域有 3 个,其余分布在环保、新材料、海洋、轻纺 等领域。
2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2.1 研发和实验平台 2.1.1 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从 1988 年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 到 2010 年已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6 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 38 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69 个。
①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组建时间分析,1988—1995 年是国 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密集期,共有 5 个重点实验室在这一阶段 建立,此后一直到 2010 年才组建了第 6 个;从依托单位分析,
注: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战略研究,合同编号:09ZLZLZT04700 收稿日期:201 1 - 07- 05
3 报告的出据
原始记录应保证数据测定的原始性,即所测定的每一个数 据要有真实、客观的特征。无论是修约或是涂改的数据,都应遵 照相关的规定— ——修约规则和杠改法进行。报告上的数据能够 代表所检样品的基本特征且科学、准确,还应有三级审核制度。
①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组建时间分析,2006 年 组建的中心数最多,为 6 个,其次是 2007 年有 5 个,2005 年以 后组建的中心数为 15 个,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依托单位分 析,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中心共有 15 个,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的 中心有 10 个,有 1 个中心是依托企业建立;从所属领域分析, 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心有 4 个,电子信息领域有 3 个,其他 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境保护、轻工纺织等领域。
3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平台数量较少 总体来看,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总量相对较少,且建设速
度较慢。全国 25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天津市仅占 6 个,而且 从 1996—2009 年这一阶段都没有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 转移交易平台、行业检测服务平台、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公共服务平台还较少,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3.2 平台覆盖面较小
建立开放化、多元化投资机制。增加政府对平台建设的投 入力度,并保证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鼓励多方投资,建立 和完善投融资激励机制,运用市场力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
④天津市研究中心。从组建时间分析,8 个研究中心的组 建时间集中在 1999—2005 年,1999 年组建 1 个,2000 年组建 3 个,2001 年组建 2 个,2002 年组建 1 个,2005 年组建 1 个;从 依托单位分析,有 3 个中心是依托企业组建的,有 2 个是依托 高等院校组建的,有 1 个是依托科研院所组建的,此外,由高等 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心有 1 个,还有 1 个是由高等院 校和企业联合组建的;从所属领域分析,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 有 4 个,电子信息领域的有 2 个,此外,农业和新能源领域的各 1 个。 2.1.3 企业技术中心 截至 2009 年,天津市共建立国家级企 业技术中心 19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266 家,主要分布在装备 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天津市优势 支柱领域。 2.2 产业化平台
截至 2009 年,天津市共有 11 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 分别属于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农业、新材料等领域。 2.3 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 2009 年,天津市共建有 28 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 有 4 个是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包括区域性和专业性两种, 天津市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中有 8 个是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 的区域性中心,有 20 个是专门为特色产业提供专项服务的专 业性中心,涵盖了装备制造、轻工纺织、航空航天、纺织、环保等 领域。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平台资源整合共享中的政策引导和
宏观调控作用,成立专门部门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 规划;成立专家顾问组,参与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及管 理办督管理。 5.2 加大政策扶持
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相关的法规、 规章,注重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 接;[3]根据平台建设的共性问题,从投入政策、共享政策和绩效 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应政策;针对不同创新平台的特点,研 究制订相应的法规、规章,营造平台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制 度环境。 5.3 强化资金支持
科学观察 2011 年第 4 期
82 TIANJ IN S CIENCE&TECHNOLOGY
新建一批工程中心。 4.3.2 行业公共技术平台 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公共技术 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在技术研究、产品检测、人才培训、技术标 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平台化、市场化和 产业化,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4.3.3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结合天津市“十二五”工业和相关 产业规划,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软件测试、IC 设计、汽车电 子、新材料、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 中小企业提供配套的专业设备、设施服务。 4.3.4 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引进和新建测试、认证、培训、咨 询等各类服务平台,为政府监管、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发展方 向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产业研发过程提供检测技术服务。
科学观察 2011 年第 4 期
80 TIANJ IN S CIENCE&TECHNOLOGY 张 磊 张 青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天津 300074)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阐述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通过具体数据对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研发和实验平台 产业化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在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上存在缺失。[2]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总数最多,而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循环经济 等领域服务的创新平台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天津市积极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需求。 3.3 平台技术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③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从组建时间分析,69 个市级重点实 验室分别在 2003 年、2007 年和 2009 年建立,其中 2003 年有 37 个,2007 年有 20 个,2009 年有 12 个;从依托单位分析,有 58 个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有 8 个是依托科研 机构建立的,有 3 个是依托企业建立的;从所属领域分析,生物 医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共有 23 个,电子信息领域共有 8 个,新 材料领域共有 6 个,其余则分布在化工、装备制造、环保等领
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解决产业发展核心、 关键技术的能力还需培育,企业技术中心主要以为本企业服务 为主,缺乏为其他企业和整个产业服务的意识,行业检测机构 的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量有 限,普遍缺乏个性化服务。
4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的原则,面向产业需求,规划布局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建 设研发和实验平台、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 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4.1 研发和实验平台 4.1.1 重点实验室 加强对已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的能力建设, 支持其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 方向的能力;以天津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规划建设 引领未来发展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 航天、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4.1.2 企业技术中心 加大对已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 扶持力度,引导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运行机制 的建设完善;建立健全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开展面向行业或 区域经济的技术服务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为中小企业 提供技术扩散、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让、专利利用和信 息服务等中介服务;对未建立国家级、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的重点企业,支持其提升研发能力,达到国家、市级认定标准。 4.2 产业化平台 4.2.1 科技企业孵化器 加快在产业聚集区建立专业孵化器, 并以孵化器为核心,吸纳各类投资、担保、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 孵化网络,共同为企业服务。重点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建立若干孵化器。 4.2.2 科技园区 加强对各类科技园的管理和引导,不断优化 区内发展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围绕 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新的科技 园区。 4.3 公共服务平台 4.3.1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对产业的带 动引领作用。在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集成电路、生物 医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农业、环保等领域
高等院校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依托单位,6 个重点实验室 的依托单位中有 4 个为大学,1 个为科研机构,1 个为企业;从 所属领域分析,2 个属于生物医药领域,2 个属于化工领域,2 个属于装备制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