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新闻伦理道德作文

关于新闻伦理道德作文


《饥饿的小女孩》

凯文· 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的新 闻、“精彩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 尖锐冲突的结果。 “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 往往意味着媒体和记者在名誉与金钱上的 双丰收。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大众 的不满。
• 1.2012年4月11日,一男一女两名中国留学生在 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街道上遭到枪击。当地 时间4月14日,两名被枪杀的中国留学生的家属 抵达洛杉矶,考虑到这些家属的悲痛和兼顾公众 知情权等因素,到场的美国媒体商定承诺不提问, 保持距离拍摄家属背影。 • 2.汶川地震后,各大媒体奔赴前线进行救灾报道。 在“记者不要给救灾添乱”的呼吁下,多数媒体 记者都表现出较高的职业道德。然而,仍有少数 记者在和营救人员“抢时间”,更有甚者提出 “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的荒唐要求。这种 极度缺乏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采访也多次出现 在电视荧屏上,让我们不得不对部分中国新闻人 的职业伦理、道德操守提出质疑。
• 周末作业: • 1、做完蓝皮《家》P184所有选择题。复习《家》 简答题,周一小测。 • 2、周记:三素材+小作文 8月14日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被警 方击毙的周克华被击毙后,很多新闻记者不是去 问周母的“感受”,就是去周克华女朋友家里挖 掘“线索”,有的人认为,由于大众都非常关注 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的细节,所以记者为此去做 一些深入报道是职责所在;但是也有人认为,记 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而去伤害一些正在痛苦、 悲伤中煎熬的采访对象,有悖新闻伦理。请谈谈 你的看法。
• 记者要对所服务的媒体负责,对真相负责,更应 对伦理负责,毕竟采访之上还有人性!几年前, 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 现场,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 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做人工呼吸,但经过多次努力 后,女孩最终没有醒过来,曹爱文落泪了。消息 传出,她被称为最美女记者,这是对她良心的褒 奖,也是对她坚守新闻伦理的敬佩。 • 许多时候,对记者的最大考验不是利益诱惑, 而是盲目追求独家新闻的狂热。许多优秀记者拒 绝收买、拒绝红包,却拒绝不了成为独家新闻的 报道者,甚至为此伤害了新闻伦理,殊可叹也。 这是新闻伦理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少一些。

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8 月14日被警方击毙。的周克华被击毙后, 很多新闻记者不是去问周母的“感受”, 就是去周克华女朋友家里挖掘“线索”, 有的人认为,由于大众都非常关注热点事 件和热点人物的细节,所以记者为此去做 一些深入报道是职责所在,但是也有人认 为,记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而去伤害 一些正在痛苦、悲伤中煎熬的采访对象, 有悖新闻伦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 •
这是南非摄影家凯文· 卡特1993年在苏丹拍 摄的一张照片。当时苏丹北部发生叛乱, 人民生活悲惨,遍地饿孚。照片中这个小 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身后 停着一只对女孩虎视眈眈的兀鹰。 照片中没有紧张,没有恐惧,没有大声的 呼号,但那平静里似乎蕴涵着无与伦比的 震撼力。它以最显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 倾覆,仅用一张照片就向我们展示了整个 非洲大陆的绝望。 1994年凯文· 卡特因该照片赢得普利策摄影 奖。 但是随着《饥饿的小女孩》传遍全世界, 人们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的同情的同时, 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人们纷纷质 问,身在现场的凯文· 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 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 卡特的朋友也指 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 孩。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 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 卡特在 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在他 的遗体边,人们找到一张纸条:“真的, 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 欢乐的程度。”
• 不能就材料而材料,而是由材料来引发你 对类似事件的探讨,相关话题的看法。
• “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恶魔周克华 理应为其嗜血行为付出代价,但不能因此 伤害他的老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毕竟其家 人是无辜的。退一万步说,即便周母对其 子犯罪情况有所了解,也应该由警方处 理——就像周克华的女友被警方调查一样, 记者却不能残忍地惊扰她,把她拿出来经出现过两次黄 色浪潮,凶杀、色情新闻大行其道。在黄色浪 潮中,美国媒体和媒体人深受“缺乏媒介道德” 这类批评之害,很早就已开始对新闻报道进行 自我反思和自律。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即便 是卡特那幅获得普利策奖的《饥饿的小女孩》, 也免不了公众对其见死不救的强烈批评。如今, 许多摄影记者在其拍摄的照片发表后,都表示 摆脱不了“伦理道德权力”对他们内心世界的 遣责之感,甚至许多年过后,仍然对被摄者产 生的影响和导致被摄者生活的变化感到抱歉和 内疚。总之,回溯历史,美国媒体及媒体人已 经在不断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律。
• •
2.2011年11月9日最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也有类似于美国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规范的相关规范,如其中第六条 第2款“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 求,不揭个人隐私,不诽谤他人”与第3款“维护未成年人、妇女、 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注意保护其身心健康”。 • 然而,与《准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12年4月11日悲剧发生后,面 对美国媒体的“不提问,只拍背影”,网友对中国媒体的反思:“美 国媒体的市场化竞争更激烈,为什么记者在报道时会如此体恤,中国 媒体或可从中有所启示”;“看到这则,不禁心生感概,想起5.12后 的某天,一记者,蹲在废墟中的一块预制板上,用话筒对着露出半个 身子的幸存者提问:请问你痛不痛喃?你现在是啥感受喃?”
• •
1.在美国报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黄色浪潮,凶杀、色 情新闻大行其道,以至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08年创刊时,声 称其办报宗旨之一就是抵制黄色报纸。1996年9月,美国职业新闻记 者协会(SPJ)制定了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规范,其中就有“新闻记 者应该: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 当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新闻来源或新闻主体时,要特别小心”; “当采访和使用受到正在悲伤中的人们的照片时,要特别小心”。而 2012年4月11日的悲剧,美国媒体“不提问,只拍背影”的做法正是 基于这一职业伦理规范。
• 对热点事件和人物,记者当然应该追逐,但不能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而伤害无辜的采访对象,或者 肢解新闻伦理。汶川地震后,救援人员在北川发 现并开始营救两名幸存者,可某台记者居然对一 “挡住了机位”的救援人员说:“你让让好不好, 我们先拍。”大家说救人要紧,记者还不罢休, 说:“只要五分钟”。如此罔顾生命而追求拍摄, 与其说是敬业,不如说是病态。正如有学者所称, “有一种现场,呈现的不是专业性,而是无德、 无知、利益至上。”
• 案例比较二: • 1.1988年12月21日,美国《每日新闻报》在头版登出一 幅美联社记者拍摄的照片,照片上“一位妇女在得知其女 儿所乘坐的航班被恐怖分子炸毁后,哭倒在候机大厅里”。 这张照片引来各方抨击,指责媒体未能保护被摄影者的隐 私和尊严。如今,美国媒体一般不发表知名知姓的遇难者 遗体的照片,以示对遇难者及其家人的尊重。 • 2.2011年10月23日晚,深圳宝安区妇女遭联防队员毒打 强奸,丈夫躲在隔壁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一个小时 后才悄悄报警。案件一出,群众哗然。消息一出,各类报 刊、网络纷纷转载,将“世上最窝囊丈夫”等字眼直接列 在了新闻标题或摘要中,媒体对受害者一家也展开了强烈 的采访攻势。已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女受害者在家中被媒体 堵截,他们未成年的女儿也被暴露在镜头之下。媒体报道 可谓不能再仔细,就连对当事人的模糊处理都省略掉,将 这样一家人展露在公众视野下。但是,当他们拿着采访笔 记和录音回去,开始一如往常的熟练采编操作时,有没有 想过这个家庭在承受着什么?
• 再比如,深圳外来工杨武之妻被强奸,他备感屈 辱,却被记者一再要求复述事情经过,最后只能 跪在地上,头深深地埋下去,带着哭腔乞求: “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耻辱和压力, 我不愿意回忆,求求你们了,出去好吗?”而他 的妻子躲在出租屋里,向里侧卧在床上,两手抓 着床单,将脸捂得严严实实,也不被记者放过。 这,是采访还是集体偷窥?这种剥衣式采访简直 就是二次伤害。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