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


无张力疝修补在中国(2007)
3,900,000 (based on disease prevalence)
382,200 (hernia procedures)
99,372 (tension-free) 55,227 (covered by PSR & HSR)
四个第一
1997年9月中国第一例有记录的无张力疝
*数据来源于ETHICON的市场调研情况。
1. 2. Lichtenstein. Hernia Repair Without Disability. 2nd ed. St. Louis, MO: Ishiyaku Euroamerica, Inc; 1986: chapt. 2 Abrahamson et al. Maingot’s Abdominal Operations. 9th ed. Appleton & Lange: East Norwalk, CT; 1990: Chapt. 11
Gilbert分型
Type 1
Type 2
Type 3
Type 4
Type 5
我国疝学组对腹股沟疝的分型
分型 疝环大小
疝周腹横筋膜 的坚实性 腹股沟管后壁 的完整性

直径≤1.5cm
有张力




直径1.5~3.0cm
直径≥3.0cm
变薄 张力下降
无张力 已萎缩
不完整
缺 损

复发疝
腹股沟疝是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程度地
TRANSVERSE ABDOMINUS 腹横肌
腹横肌
腹横肌起始于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沟韧带的
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 腹横肌腱膜的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形 成腹直肌后鞘 腹横肌腱膜的下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形 成腹直肌前鞘 腹横肌最下部分别参与了提睾肌和联合腱的组 成
疝的解剖
(1) 疝囊 (2) 疝外被盖 (3) 疝内容物 口, 颈, 体,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 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大网膜及小肠为最多见
疝的种类
腹股沟疝
股疝
脐疝
腹壁疝/切口疝
上腹部疝
腹股沟疝
脐 疝
切 口 疝
造 瘘口 旁 疝
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
腹股沟管的底部 :腹膜 + 腹横筋膜
腹股沟管解剖4
腹股沟管的底部 :腹膜 + 腹横筋膜
腹股沟管解剖5
联合腱:由腹内斜肌 + 腹横肌形成
腹股沟管解剖6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管的前壁
腹股沟管的解剖
腹股沟管是位于腹内斜肌,
腹横肌下缘与腹股沟韧带 之间的空隙,长4-5cm,其 内口为深环,是腹横筋膜 的裂隙,其外口为浅环, 为腹外斜肌腱膜的裂隙, 精索即走行于腹股沟管中。 腹股沟斜疝也就是通过腹 股沟管伴行于精索,可进 入阴囊。
Littre疝
Maydl疝
腹股沟疝的分型
*Harkins:20世纪50年代 *Casten:1967年 *Halversong&McVay:1970年 *Lichtenstein:1987年 *Gilbert,Rutkow&Robbins:1980年 *Nyhus:1993年 *Bendavid:1994年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2年 *Robert&Zollinger,Jr:2002 *Stoppa:
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美国每年有80万腹股沟疝病人接受无张力疝修 补手术,腹股沟疝病人占外科手术总数的8%,外 科手术的第二位。 德国每年有23万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澳大利亚每年亦有腹股沟疝手术8万人次, 据估计我国每年有300万例以上的腹股沟疝病人 需要手术。
美国腹股沟疝80万例,切口疝10万例; 德国腹股沟疝23万例,切口疝5万例; 澳大利亚腹股沟疝8万例,切口疝2万例; 中国腹股沟疝300万例以上,切口疝?
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
疝外科概述
疝是人类所特有的疾病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四肢爬行变为站 立行走,在这一改变过程中使得人的 腹股沟区所承受的压力也发生了改变。
什么是疝?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部位,
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 入另一个部位,即称为疝。多数的疝是由于腹 腔内的小肠通过腹壁上某个薄弱部位,突出到 腹壁表面形成一个看得见并摸得着的肿块。
概述
疝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3% 男性和女性的比率: 12:1
2 1
全世界有超过5百万的疝患者施行了疝修补术 *
– 世界各国的张力修补术 vs. 无张力修补术都不尽相 同 具体数据 男性和女性的比率: 12:1 6-8%男性人群就患有不同程度的腹股沟疝 总发生率为3% 2 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比率: 12:1 平均年龄 = 60岁
发病机制(二) 先天性解剖异常和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4、腹内压升高对腹股沟疝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人体直立时, 腹股沟区腹壁受到的压力比平时要高出3倍。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 下,如劳动、肥胖、咳嗽、便秘、前列腺肥大、腹水等,腹内压持续 升高时,破坏腹股沟区的生理解剖结构和生理防卫机能,如筋膜、韧 带、肌肉被拉长,发生变性而变薄、松弛,环裂隙逐渐加宽,自然形 成腹股沟疝。 5、胶原代谢与疝:疝的形成与胶原合成减少,分解增加有关,血中 弹性溶解酶活性增大,抑制蛋白溶解酶(α1-抗胰蛋白酶)减少使胶 原分解增加。 6、吸烟:吸烟可造成循环中抑制蛋白溶解酶减少,同时肺内产生蛋 白溶解酶(包括弹力酶)进入血循环,使机体的胶原及弹性蛋白遭到 破坏,在腹股沟区破坏了腹横筋膜与腹横肌腱膜层,引起疝的产生。
神经支配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腹股沟区域的神经
髂腹下神经:由第1腰神经的主干分支组成。
前支:从腹股沟管外环正上方的腹外肌腱膜潜 出,向下支配耻骨上区的皮肤。 侧支:在髂棘正上方的腹外斜肌潜出,支配臀 部上侧方的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支配部分腹内斜肌,不穿出肌肉,通过腹股 沟管外环,伴随精索下行,支配腹股沟韧带 远侧的下肢内侧、阴茎根部、阴囊前上部皮 肤。在女性,支配阴阜和大阴唇。
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嵌顿性疝:疝环较小而腹压突然增大,疝内容物 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 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 绞窄性疝: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 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 完全阻断
以人名命名的一些特殊疝
Richter疝
耻骨肌孔(MPO) 股管 腔镜内面观
精索
耻骨肌孔(Fruchaud孔)
腹横腱膜弓 腹直肌
腹股沟韧带 内环 髂腰肌 股动脉 股静脉
1956年法国医生Fruchaud出版了一本关 于腹股沟解剖的著作,被欧洲疝学会视 为权威性的著作。他提出了“耻骨肌孔 ( Musculoaponeurotic)”的概念,目 前被作为包括腹腔镜和开放式疝修补手 术的解剖依据。
耻骨肌孔(MPO)
耻骨肌孔是一个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水平 的卵圆形裂孔。它的构成是:上界为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界为上耻骨枝的骨膜, 内侧为腹直肌,外侧为髂腰肌。它被位于前面 的腹股沟韧带和其后的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个 区域,上区有内环(精索或圆韧带穿过)和直 疝三角,此区域的缺陷导致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下区有股血管和神经穿过,此区域的缺陷导致 位于股血管周围各个位臵的股疝。
腹股沟区域的神经
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通过腹股沟管内环出骨盆,和精索一起行走,是 支配提睾肌仅有的神经,或者生殖股神经穿过精索, 但穿出腹股沟外环侧后方,支配阴囊前侧方大部分区 域。 生殖股神经的股支: 穿过腹股沟韧带,在隐静脉裂孔的侧方横过,在 股鞘中短距离行走后支配股鞘区域的皮肤
局部解剖结构
Gilbert分型
1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 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2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介于一指和二指之间, 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 3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 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 4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 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5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腹横筋膜和 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内侧壁上有小的缺损: 6型:马鞍疝 7型:股疝
耻骨肌孔
•腹股沟外侧三角 •直疝三角 •股三角
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斜疝
Hale Waihona Puke 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
耻骨
腹股沟外侧三角
腹股沟韧带 腹横肌腱弓
腹壁下血管
直疝三角
•直疝三角 •腹壁下血管 •腹股沟韧带 •腹直肌外侧缘
直疝三角=海氏三角
/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股三角
•股三角
•髂耻束
•髂腰肌
•上耻骨枝骨膜
股管的解剖概要
腹外斜肌
走行:外上——内下 腹外斜肌的上中部肌束向内构成腹直肌的前鞘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
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近乎三 角的裂孔,称为腹股沟管外环 腹外斜肌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水平以下,已无 肌肉,进入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
腹股沟疝发生的机理
腹壁强度降低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
•胶原代谢障碍,腹横筋膜胶原构成比例失调
•腹壁肌肉萎缩: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 感染、老年、肥胖、腹壁神经损伤等
腹股沟疝发生的机理
腹内压增高
• 慢性咳嗽、打喷嚏 、提重物


慢性便秘、排尿困难
腹水、妊娠、举重、抱小孩
发病机制(一) 先天性解剖异常和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