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世界范围内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4岁,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15—65岁,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65岁以上,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①人口过程因素 ②文化因素 ③社会经济因素 ④政治因素
2,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分化 总人口性别比是城市高于农村
1982,1990和200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 和 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年份 城市 1982 1990 2000 109.90 108.60 105.26 性别比 农村 104.33 105.14 106.91
3,少数民族性别比相对正常 少数民族性别比要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 ①1982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45,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3.61 ② 199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04,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13 ③ 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30,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85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它们是由人的生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人口的性 别结构,又反过来影响到人口再生产和社会 别结构, 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四)女权主义的观点
1,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是源于 私有财产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男性支配类型. 性别的不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最初的诸多对立中的一种.
2,结构化理论
从性别制度理论来看,社会性别差异的历史演变过程虽然千 差万别但都是那个社会所具有的行为规范的反映.女权主义 的结构化理论进一步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两性关系之间结构关 系和互动过程来分析两性社会差异的根源.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理论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 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 分比来表示.
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6.6 6.5 6.4 6.3 6.2 6.1 6 5.9
6.5355
6.1228
男性 女性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男,女人口数对比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男,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男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 1,性别比 2,分年龄性别比 3,出生性别比
人口性别比是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指标. 人口性别比是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指标.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总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 总人口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100 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 =100 >100 <100 说明总人口性别比在100左右 左右 说明总人口性别比在 说明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说明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第二节 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人口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 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 三种人口结构图
年龄
年龄
年龄
男 人口增长型减少型

一,世界人口性别状况
第一,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 第二,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 衡的特点 第三,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 重,主要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状况.
二,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一)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历史变迁 1826---1845年(清道光)人口性别比为: 115.7 1946年人口性别比为: 110 1949年人口性别比为: 108.16
(二)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
1,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 1980年------107.4 1990年------111.3 1994年------116.3 2000年-------119.72
(三)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1,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 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 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 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 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 2,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 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 系上的不平等. 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 女人从属于家庭,承担养育子女,照顾丈夫, 料理家务等家务劳动.

重男轻女指数(1983年) 年 重男轻女指数 国 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 泰 国 国 指 数 4.9 4.0 3.3 1.4 国 家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 数 1.1 1.0 0.9 0.9
(二)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1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化,两 性在生理上的差别,经由各种制度力量形成 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层.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 期待,要求和评价.
(二)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2
第一,性别分层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 第三,性别分层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 第四,性别分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 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 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表:人口性别比国际比较,1989~1990年 人口性别比国际比较, 年 国 家 孟加拉国 摩洛哥 巴西 日本 英国 106.6 100.4 99.6 96.9 95.0 美国 中国
人口性别比
94.9 106.6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性别比为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性别比为
106.7
2005年从国家计生委获得的资料显示, 年从国家计生委获得的资料显示, 年从国家计生委获得的资料显示 中国人口性别比已上升到 119.92 106
3,二元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二元结构,这些结 构共同作用产生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社会中至少存 在三种对两性关系有意义的二元结构.一是自然与 文化,二是家庭内部领域与公共社会领域,三是生 产领域与生育领域.
4,多元化的理论
现代女性主义分享着各种观点,表现为两大特点: 一是理论本身多样化;二是研究角度多元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