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术语规范化_合(耿振生)

名词术语规范化_合(耿振生)

名词术语规范化一、耿振声稿摄She ( Convergent Groups )等韵学中以韵腹、韵尾条件划分的音类单位。

在早期的用法中,“摄”是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字的集合单位。

到宋代,,由于语音的演变导致《广韵》许多韵部的合并,比如“东、冬、钟”三韵合为一韵,同时相应的上、去、入声韵也分别合并。

为了反映这种事实,宋代韵图把《广韵》的206韵归纳为16大类,称为16摄。

“摄”的含义是“统摄”,即“以少控多”的意思。

如“通摄”包含了《广韵》的平声东冬钟、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入声屋沃烛,共十一韵。

通摄的语音条件是平上去三声都收- 韵尾、入声收-k韵尾,韵腹在《切韵》时代相近而到了宋代变得相同了。

到了明清时代,“摄”的含义有所改变,一般相当于“韵系”。

(参看“韵部”“韵系”)十六摄16 Shes宋元等韵图《四声等子》、《切韵指南》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十六摄”。

就阳声韵部分和阴声韵部分而言,每一摄到近代一般合并成一个韵部,再进一步则有的两摄甚至三摄合并成一个韵部。

十六摄的内容如下(以平声韵赅括上声和去声,入声韵单出):通摄:阳声韵东冬钟,入声屋沃烛;江摄:阳声韵江,入声韵觉;止摄:阴声韵支脂之微;遇摄:阴声韵鱼虞模;蟹摄:阴声韵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臻摄:阳声韵真谆臻文欣魂痕,入声韵质术栉物迄没;山摄:阳声韵元寒桓删山先仙,入声韵月曷末黠鎋屑薛;效摄:阴声韵萧宵肴豪;果摄:阴声韵歌戈;假摄:阴声韵麻;宕摄:阳声韵阳唐,入声韵药铎;梗摄:阳声韵庚耕清青,入声韵陌麦昔锡;曾摄:阳声韵蒸登,入声韵职德;流摄:阴声韵尤侯幽;深摄:阳声韵侵,入声韵缉;咸摄:阳声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入声韵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守温字母ShouWen’s Initial Characters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写本“守温韵学残卷”中的字母系统。

这个字母系统按“唇舌牙齿喉”五音分类,舌音又分“舌头”“舌上”二类,齿音又分“齿头”“正齿”二类,喉音又分“喉中音清”“喉中音浊”二类,共有三十个字母:唇音“不芳并明”;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日”;牙音“见溪群来疑”;齿头音“精清从”;正齿音“审穿禅照”;喉中音清“心邪晓”;喉中音浊“匣喻影”。

宋人三十六字母Song Dynasty’s 36 Characters for for Initials即三十六字母。

旧时认为三十六字母是唐代守温所创制,自从敦煌文献的“守温韵学残卷”被发现以后,学者多以为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增补而成的,称之为“宋人三十六字母”。

四等韵Division IV等韵图上列在四等地位上的韵类。

四等韵实际上包含着韵母性质并不相同的两种韵类。

一类是“齐先萧青添”这些韵系,它们在《切韵》反切上不跟其他等列的韵类发生纠葛,被称为“纯四等韵”;另一类是二十多个韵系里边各有一部分字放在四等,但是在《切韵》系韵书里,其反切跟三等韵类互相牵连,被称为“假四等韵”,按其实际韵母性质应该属于三等。

通广Broad等韵门法之一。

指在“脂真谆仙祭清宵”等一些韵系里,反切上字为唇、牙、喉音字,反切下字为来、日、知、照等声母的三等字,而被切字则被放在四等地位上。

这类被切字实际上是所谓“重纽”四等字。

外转Outer Zhuan早期等韵图使用的一个名目,与“内转”相对。

从十六摄的角度看,一摄之内有真正的二等韵,而不是仅有庄组二等(“假二等”),就被算作外转。

反之即为内转。

五音Five Places of Articulation音韵学中按照发音部位给字母划分的类别。

五音分别是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

从近代学者拟测的音值来看,各类的语音特征是:唇音包括双唇音和唇齿音,舌音包括舌尖部位和舌面部位的塞音与鼻音及边音,齿音包括舌尖部位和舌面部位的塞擦音和擦音,牙音包括舌根部位的塞音和鼻音,喉音包括舌根部位的擦音、半元音及零声母。

音和Harmonic Sound等韵门法之一。

指韵书的反切与等韵图所列字的音韵地位一致,即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五音、清浊都相同,反切下字跟被切字的韵、等第、开合、四声都相同,这样,能够跟根据反切上字的声类和反切下字的韵类直接在韵图上查到被切字的读音。

如“公”字“古红切”,反切上字“古”的声母是牙音、全清,反切下字“红”的韵类是东韵一等合口平声,被切字“公”字在等韵图上的音韵地位就是牙音、全清、东韵一等、合口、平声。

在等韵的立场看,反切上下字跟被切字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之处,所以叫做“音和”。

喻下凭切Decide by Upper Speller When Initial is Yu等韵门法之一。

等韵图的喻母在《切韵》音系本是两个声母,今人分别称为“喻三”和“喻四”,也有其他一些名称(如喻三称“于”“云”“为”等,喻四称“余”“以”“喻”等)。

韵图上喻三的字总被放在三等地位,喻四的字总被放在四等地位;而在《切韵》系的韵书中,它们所用的反切下字可能属于三等韵类,也可能属于四等韵类(“假四等”),无论反切下字属于何等,被切字在韵图上一定要跟反切上字属于相同的等第,即切上字为喻三母时,被切字就在三等;切上字为喻四母时,被切字就在四等。

振救Zhenjiu等韵门法之一。

当反切上字是精组字、反切下字是三等字时,被切字在等韵图上都放在四等。

这种四等是所谓“假四等”,因为从韵母的性质上看,被切字应该是三等,而按照早期韵图的规则精组字只能出现在一、四等,所以就有了这种反切下字跟被切字的等第不一致的情况。

正音凭切Decide by Upper Speller When Initial is Zhuangs等韵门法之一。

当反切上字为照二系(即“庄初崇生”四母)、反切下字为三等或四等字时,被切字在韵图上都放在二等。

这种二等是所谓“假二等”,因为在《切韵》音系内这些被切字都是三等字,而按照早期韵图的规则,庄组字只能放在二等地位,因而反切下字跟被切字的列等就不一致。

转Zhuan宋元等韵图的一个术语。

《韵镜》等早期韵图在每一篇的标题上都有“内转”“外转”的名目,这是从梵文悉昙章套用过来的一个术语,本来是指元音与辅音轮流相拼而生成不同的音节,用到了韵图上就成为篇章标目的组成部分。

《韵镜》和《通志·七音略》各分四十三篇,也称四十三转;往后的《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切韵指南》等虽然把四十三转合并为二十图或二十四图,但仍然保留了“内外转”的名目。

至于“内转”“外转”的含义,仅从《韵镜》的四十三转不易看出,只有根据十六摄的四等分布才可得到合理解释。

(参看“内外转”)字母Characters for Initials传统音韵学中指用来代表声母的汉字,通行的方法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

如“见”母代表[k]声母,“端”母代表[t]声母,“来”母代表[l]声母。

完整的字母体系从唐以开始出现,此后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字母体系。

二、麦耘稿23.窠切等韵门法之一。

当反切上字为知组字、反切下字为列于四等的精组或喻、影母字时,被切字列于三等。

如《广韵》小韵“肈,治小切”,反切下字为四等位置的精组字,獮韵“展,知演切”,反切下字为喻母四等字,《王三》豔韵“覘,丑厭反”,反切下字为影母重纽四等字,而“肈”、“展”、“覘”等知组字于韵图列三等。

这些反切下字属于所谓“假四等”。

事实上,韵书三等韵中的知组字无论用什么反切下字,韵图都把它们列于三等位置。

30.出切等韵学术语。

指:(1)拼读反切,确定该反切的音韵地位。

(2)审视反切上字,确定被切字的声类。

32.创立音和等韵门法之一。

这是专为《广韵》養韵“馬剽,毗養切”和馬韵“乜,彌也切”设立的门法。

按侷狭门的规定,非重纽三等韵中,唇牙喉音(除喻四外)无论用何等字作反切下字,被切字均列三等。

但韵图却列此二字于四等,与侷狭门不合。

真空特意立“创立音和”一门以规定这种情况。

34.纯三等韵韵书中只列于韵图三等的韵。

《广韵》的纯三等韵有(平赅四声):微、廢、文、欣、元、嚴、凡。

其结构特点是在声类上只能有唇音、牙音、喉音字,而没有舌音、齿音和喻四。

这些韵的唇音全是轻唇音。

欣韵上声隱韵有少数庄组字是臻韵系的附韵字,为例外。

35.纯四等韵韵书中只列于韵图四等的韵。

其内容同“四等韵”。

51.等∕等第∕等列传统汉语音韵学概念。

又叫“等第”、“等列”。

唐宋间的音韵学者把当时的汉语语音分为四类,在韵图中用四行分列,从上至下分别称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

清人江永认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现代学者多认为“洪细”指韵腹元音开口度的大小,而三、四等还具有前腭介音。

也有学者认为各等是根据不同的介音区分的。

注意:韵图的一、二、三、四等与韵书的一、二、三、四等韵是不相同的概念。

52.等呼“等”和“呼”的合称。

有时也偏指等或偏指呼。

53.等韵传统等韵学的分析方法,包括用等韵图表现音系、用等呼排列字音、用字母及清浊标识划分声类、用韵摄为诸韵归类、用门法说明等韵图与反切的关系等。

54.等韵门法∕门法∕门∕法说明等韵图列字方式与韵书反切之间的关系的条例。

其作用是指导读者根据反切从等韵图中检索字音。

由于语音的变化,产生于中古前期的反切与产生于中古后期的等韵图的列字之间存在矛盾(主要是反切下字与“等”的矛盾),韵书反切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剧了这种矛盾。

门法主要是为解释这些矛盾而订立的。

比较完备的有元代刘鉴的十三项门法,明代真空又针对个别情况补充了七项门法。

从中可以看到中古语音的某些特点。

55.等韵图∕韵图∕等子运用等韵理论和方法排列汉语音节、表现汉语音系、分析汉语语音的图表。

基本的形式是以声母、韵母(往往包含声调)分别为纵横坐标,把声母与韵母互相拼合得出的音节用汉字列于纵横相交的位置上,表示该音节的音韵地位;若干音节组成一个图表,若干图表组成一部等韵图,即表现一个音韵系统。

早期等韵图的主要特点是把字音分为四等,但明清时期以表现当时实际语音为目标的等韵图则不再有此特点。

是语音史研究非常重要的资料。

56.等韵学传统汉语音韵学分支之一。

用等韵分析方法来研究汉语语音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分析语音学。

主要内容是用等韵图表现汉语音系。

早期等韵图一方面保持了中古前期韵书的语音分类,另一方面又以等呼、字母、清浊、韵摄的划分及门法等表现中古后期的语音特点。

明清时代,学者进一步对汉语音节的结构成分(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作细致分析,注意研究语音的系统性,并表现近代汉语音系。

69.二等Grade II见“等”70.二等韵Division II狭义的二等韵指韵书中只列于韵图二等的韵(但不包括臻、櫛两韵)。

《广韵》的狭义二等韵有(平赅四声):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銜。

其结构特点是在声类上可以有重唇音、牙音、喉音(除喻母)、知组、庄组、来母字,而不能有轻唇音、喻母、端组、精组、日母字。

相关主题